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文化 > 正文

專家談|模糊語言及其應用技巧

2022-08-14 17:45 作者:葉青、黃亮   來源: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師範大學   閱覽:

模糊語言[圖片源自網路]
  模糊語言(英文fuzzy language或vague language),作為一種彈性語言,是指外延不確定、內涵無定指的特性語言。與精確語言相比,模糊語言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靈活性;這兩大特性集中反映在語言外延上。模糊語言存在於各種文化中,也存在於人們溝通與交流之中;它應用於社會交往中可以產生獨特的功能,從而促進交際的順利進行。
  人們關注語言的模糊現象由來已久,早在1902年,美國著名哲學家、實用主義創始人查爾斯•皮爾士先生最先給語言的模糊性下了定義。他指出:「當事物出現幾種可能狀態時,儘管說話者進行了仔細的思考,實際上仍不能確定,是把這些狀態排除出某個命題,還是歸屬於這個命題。這時候,這個命題就是模糊的。」英國著名哲學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伯特蘭•羅素先生在1923年就認為「整個語言都或多或少是模糊的」,由此明確了自然語言中模糊現象的存在。
  1965年,美國著名控制論專家拉特飛•扎德先生發表了經典論文《模糊集合》,提出了模糊理論;隨後出現了「模糊邏輯」「模糊數學」「模糊語言」等術語及概念。他認為,在自然語言中,句子中的詞語大部分是模糊的名稱,例如:「高樓」「美女」「綠色」等都是模糊概念。他的這一理論使人們認識到:語言的模糊性是人類語言的一種客觀實在,它是自然語言的本質屬性之一。
  扎德先生指出,模糊語言主要由三種類型構成:第一種是由模糊詞語構成的,如「好」「壞」「冷」「熱」「大」「小」「遠」「近」等都屬於這類;第二種是用模糊限制性的詞語構成的模糊語言,如「大概」「也許」「大約」「類似」「基本」「可能」等都屬於這一類;第三種是模糊蘊涵,即有的清晰概念含著某些不言自明的細枝末節,以精確形式傳遞模糊意義。從上世紀70年代起,模糊語言已成為學術界研究的一個熱點,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實用價值。
拉特飛•扎德(Lotfi Zadeh,1921-2017)[圖片源自網路]
  模糊語言的產生不僅在於客觀事物無明確的界限,而且源於人們認知的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客觀事物的運動多變和相互聯繫的特性決定了客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模糊性,客觀事物的模糊性又導致了人類認識的不確定性,簡言之,人類思維的模糊性是與生俱有的。清晰思維中包含著模糊思維,模糊思維中包含著清晰思維,精確語言中包含有模糊語言,模糊語言中包含有精確語言,牠們互為依存促使人們的認識接近事物的真相。
  在我國,著名語言學家伍鐵平先生是最早引進並研究模糊語言理論的學者。他在1979年發表了《模糊語言初探》一文,引發了我國語言學界對模糊問題的探討。伍先生還在1999年出版了《模糊語言學》一書;該書借鑑國外模糊理論,結合漢語實際,從普通語言學的高度,對模糊語言學做了較為全面系統的研究,為中國模糊語言學的體系建構作出了理論貢獻,堪稱我國模糊語言學研究領域的開創性著作。
  1985年,我國著名學者周海中先生利用模糊數學和圖論的方法解析自然語言的模糊語義現象。他就模糊語義變量所作出的一個科學假設,被學術界命名為「周氏假設」;該假設為近似闡述複雜的或難以定義的語言現象提供了一個較為系統的有效工具。有關專家認為,周氏假設對模糊語義研究具有較強的解析性和較好的實用性,它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看都具有重要意義。
  「模糊」一詞往往帶有貶義意味,人們常常會把它與「混淆」「不清楚」或「含糊不清」等同起來,但是隨著國內外對模糊邏輯、模糊數學、模糊語言等研究的崛起,「模糊」一詞的貶義意味在淡化,並且人們對它進行了具體分析。模糊語言作為語言學新的研究課題,引起了不少探索者的興趣;它除了在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尤其是自然語言處理)廣泛應用外,在其他領域也有應用。
  模糊語言對文學創作,尤其是現代詩歌創作來說,是有非常大的價值的,因為過於追求精準、具體、翔實、完美,反而會破壞作品的美感,打破作品的意境,降低其文學的含蓄性。模糊修辭即利用模糊語言來提高表達效果的修辭活動;在現代詩歌創作中,模糊修辭能夠提高人們對於詩歌的認知和欣賞,使詩歌產生朦朧、不可知的感覺,從而增加詩歌的圖畫美和含蓄美。
  例如著名詩人顧城先生的《遠和近》:
  你,
  一會看我,
  一會看雲。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雲時很近。
  「遠」和「近」原本就是一對相對模糊的修辭,違背常識地運用這對修辭,使詩歌整體韻味十足,且層次非常飽滿,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
詩歌《遠和近》[圖片源自網路]
  在一些交流場合,尤其是在一些比較正式的場合,經常可以碰到一些比較尖銳的提問,這些提問不能直接、具體地回答,又不能不回答。這時候,說話者就可以巧妙地用模糊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讓當事雙方都不感到太難堪。用模糊語言幽默地回答尖銳的提問是一種智慧,它一般是用伸縮性大、變通性強、語意不明確的詞語,從而化解矛盾,擺脫被動局面。
  模糊語言適用於外交場合,例如我國周恩來總理曾在歡迎美國尼克松總統宴會上說:「由於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兩國人民之間來往中斷了二十多年。現在,經過中美雙方的共同努力,友好往來這扇門終於打開了。」這裡模糊的「由於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很委婉靈活地表達了政府的立場。
  又如陳毅副總理兼任外交部長時,一名日本記者向他打聽我國核武器發展的情況。陳副總理說:「中國爆炸了兩顆核子彈,我知道,你也知道。第三顆核子彈可能也要爆炸,何時爆炸,請你等著看公報好了。」這種藉助模糊語言的回答,既沒有洩露國家機密又打發了記者,可謂「一舉兩得」。
  生活中有大量資訊無法用準確語言表達,必須藉助于模糊語言。比如某人生病住院,醫生勸他:「安心休息,慢慢就會好的。」「慢慢」是一個治療過程,需要多長時間,誰也說不清楚,即使科學技術相當發達了,也難下一個治療某種疾病需要幾天、幾小時的結論,況且病情隨時在發生變化。
  曾有一名語言文字工作者在某名山遊覽;兩名轎夫熱情地迎上去,向他推薦乘轎子登山,說:「每人一百五,抬到山頂」。轎夫一前一後抬著他,晃晃悠悠地上山。到山頂後,為了感念轎夫的辛苦,他很大方掏出兩百元遞給轎夫,說:「謝謝,不用找了!」轎夫冷笑著說:「先生,還差一百吶,每人一百五,兩個人一共三百!」這時他才知道自己有多傻。其實「每人一百五」是一句模糊語言。
「每人一百五,抬到山頂」[圖片源自網路]
   模糊語言有其獨特的語義特徵,豐富的語義內涵和微妙的語用功能。實踐表明,在許多情況下使用模糊語言不但不會影響有效的交際,反而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由於它被賦予了良好的表現能力,它能和精確語言一樣順利地傳載資訊,完成人們思想的交流。巧妙且合理地使用模糊語言不僅能提高人們的交際能力,使語言的表達更為自然、得體和穩重,也更能表情達意,並取得更好的交際效果。
  文/葉青、黃亮(作者單位分別為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師範大學)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