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黃丙喜 > 正文

研讀經典,不能故步自封

2022-10-29 07:24 作者:黃丙喜   來源:台灣新生報   閱覽:


經典是可以讓人一讀再讀的著作。中國古籍它含有許多華人精萃的觀察和體悟,大部份見解在當時是眾人接受的經驗,其中不乏成為一家之言的理論。但理論不等於真理,我們把經典當真理來膜拜是讀經的第一盲點,而如果要讓它令更多世人折服則有新的科學或哲學的方法。

科學所涉足的是理論而非真理,文學、哲學和一切社會科學所涵概的領域和價值也應該相同。國際心理學界服膺「理論是對學科中的事實和關係所做的暫時性的闡釋」。任何一門學科提供的知識都可能是暫時性的,因為我們的外在環境和許多相關的主客觀條件及因素總是在隨時隨地而改變。

經典所談的內容很多涉及預言。人類面對不可知的未來,預言是必然的需求,也是一個必要的技術、知識和智慧,不必因某些市井道士宣稱的通天行徑,而貶低人們此一正常行為。

預言等於假設是讀經典時首要的正確認知。所有科學家都相信自己研究的自然界是有序而且合乎規律的。心理學家萊赫認為人類的行為在某一程度上是可以預言的,即使我們時常覺得自己可以隨心所欲不必服從自然的規律; 雖然這些想法可能部份是正確的,但心理學家還是相信,我們的行為比絕大多數人想像的更有序,而且更可預言。

預言等於科學研究中的假設。假設被檢驗印證為真,就成為暫時真實的理論。理論的日新月異來自於科學家們對它的不斷檢驗。為了檢驗此一理論,首先要根據該理論提出某些預言,也就是假設,然後,設計某些研究來了解該項假設是否得以證實。

易經是群經之首,也是中國古籍中最符合科學方法的經典。它以科學的方法為基礎,進行系統的觀察和記錄,而後,根據專家學者群的經驗和智慧,做出批判性思考。唯一比較缺乏的是針對人性行為的一些詮釋和推論缺乏科學的證明。這不是當時古人的錯誤,因為當時沒有這様的科學實驗工具。

我們現代不乏有可供精確檢驗此一理論和假說的方法,卻仍全部沿用古人的詮釋說法,是對經典的不敬。而把一切經典中的理論和學說教條化或神格化更是對知識的無知。中華文明的世界之路不能如此故步自封。

何為證據?這些經典面對現在和未來的知識和教育傳播的嚴肅挑戰。證據的質量如何?量化變量間的統計有何關係?如何又從數據中得出結論?

這這些證據是否還有其它解釋?隨後還需要了解甚麽?這一連串的科學研究的質問也是古籍經典現代化所要解答的問題。

證據的來源可以是經驗證據,經由公開的、可觀察到的行為得到應有的證據。但如果可以採用現代的、跨學科的研究和作業方法,對其中的一些有疑問的假設,設計某些新的檢,來了解和印證此一假設是否為真實,客觀謙虛,從容大度,一中國古籍經典的價值就會更受到全球世人的肯定。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