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文化 > 正文

專家略談丨文化融合的作用何在?

2022-11-12 10:28 作者:于秀琴   來源:首都師範大學國際文化學院   閱覽:

  文化融合(英文cultural integration)是指民族文化在文化交流過程中以其傳統文化為基礎,根據需要吸收、消化外來文化,促進自身發展的過程。文化具有時代性和民族性,民族文化既不能全盤外化,也不能排斥外來文化;它吸收外來文化的原則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文化融合的一般過程為:兩種文化由傳播而發生接觸,這是文化融合的前提;每種文化都具有頑強地表現自己和排斥他種文化的特性,兩種文化接觸後必然發生撞擊,在撞擊過程中進行社會選擇,即選優汰劣;以原來的兩個文化體系中選取的文化元素,經過調適整合融為一體,形成一種新的文化體系。
  文化是由人類創造的,因而文化的融合,歸根結底便是人的融合。隨著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等普世理念的傳播,世界各地的人們也逐漸廢除了諸如種族歧視、奴隸制度等醜惡的積習,開始在融閤中匯聚入文明的征程。遍及世界的交流,開始讓人們在感受外來文化的同時,也對自身固有的文化進行反思和改變。人的交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也推動了民族自身的進步。
  全球正在加速一體化,但國家對抗、民族矛盾等也在此起彼伏,表面上看起來是經濟較量、政治衝突、軍事競賽,但歸根結底是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文化兼容性越差,衝突就越劇烈,矛盾就越多。無論是中華文化還是西方文化,牠們都首先是地球人的文化。任何爭論博弈,不過度都是正向的,一旦過度便顯露出劣性了。這需要「中庸」的智慧,也是中華文化的智慧;當然,不應該過分誇大其作用,因為難以給人以正確的認識。
  全球化導致了人種遷移和新的種族分布,人和事物在全球範圍的流動日益活躍。不同人種、不同種族在信仰、習俗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文化作為決定這些差異的重要因素,隨著人和事物的流動也進行著大規模的交流,通過廣泛的傳播和時間的推移,不同文化間開始相互溝通、相互融合。人類視野的不斷擴展,國際分工的進一步細化,人類在生存過程中相互依賴的程度也在不斷增大,逐漸認識到文化在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歷史前進的軌跡表明沒有文化交流就沒有文化融合,沒有文化融合就沒有和諧的社會共生,文化交流是各民族融合的前提和基礎。
  全球性的社會共生需要一個和諧的文化環境,只有進行積極的文化交流才能促進和諧的社會共生。當今世界文化發展進程充分體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態勢,當代中國的文化建設要注重構建自有的自然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鞏固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並融合西方文化的先進元素,體現文化精神的會通。中西方的文化價值體系是不同的。中華文化博大、宏觀、綜合,西方文化的思維模式則是分析型的。中方講究合二為一,西方則是一分為二。兩者都為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中西文化融合不僅可以帶來眾多的文化產物,還可以推動牠們的國際化、多樣化進程。
  例如,中西文化融合不僅展現了極高的語言水準,更是別具一番特色。許多專有名詞在英語中不能夠完全找到對應的翻譯,於是人們只好用漢語拼音作為英語詞語來表示,如「Laozi(老子)」「jiaozi (餃子)」「guanxi(關係)」等,這些來自於漢語拼音的英語詞語既代表了中國特色,又擴充了英語的詞彙量。正如國際知名學者周海中先生曾經所言:「以漢語為來源的英語詞語是漢英兩種語言接觸的必然產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結果;隨著中華民族與英語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頻繁,來自漢語的英語詞語及表達方式將會越來越多,從而進一步推動英語的國際化、多樣化進程。」
  中華文化有著5000年的文明史,有優良的傳統,這正是當今新時代中華文化再次復興並引動世界的主要原因。例如,關於「快樂」和「幸福」的思考,西方文化以征服、利用自然為代價,將快樂和幸福建立在物質的基礎上,「利我」的狀況膨脹無度;而中華文化崇尚「利他」的精神,追求天、地、人的快樂。這是中華文化的智慧,人類的快樂與幸福應建立在天、地、人、萬物融合的概念上。當人們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快樂與幸福才能是恆久的, 同時還能領悟到對人和事物的理解認識。
  中華文化有「海納百川」的眼界、「有容乃大」的胸懷,能尊重其他文化的價值,並會吸納其他文化的先進元素。這不僅涉及人類社會,也包括人與自然的關係。而這種和諧是「和而不同」的,在這一點上,中華文化顯示出了很強的包容性和影響力。當代中華文化的建設,對中華民族的復興將起到支撐性作用,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使中華文化的智慧融入世界,這將是對人類文明進程的重大貢獻。中華文化智慧同時也將對全球和全人類的和諧與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中發揮基礎性作用。
  文/于秀琴(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後)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