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文化 > 正文

【專家漫談】孔子的仁說

2022-11-26 11:12 作者:鄭紅霞   來源:西華師範大學國學院   閱覽: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被後世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他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于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他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經說過:「孔子之偉大處,正在教我們以人道,即人與人相處之道,即教我們如何立身處世,在社會上做一人。孔子的教訓,以道德始,也以道德終。」他還說,孔子之道,是本原於心理的、社會的、歷史的,人人能知,人人能行。只要你有志,你肯跟他學就行了;這是孔子之道之偉大處。他認為,孔子之道對今天以後的中國,仍當有其不可磨滅的貢獻;其對世界文化亦自有其應有之影響。
  教育家周儀榮先生也曾說過:「孔子的人道精神主要集中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上;所以對於自己不喜歡的事物,就沒有必要施加到別人身上。」其實一個人要想信服於人,得先做好自己,再去要求別人。因此,做人不能只顧自我,不要把自我不想的事情強行加在別人的身上;做人要學會推己及人,換位思考,構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孔子的這句話折射出了中國傳統的一種做人處事的哲學,也是一種高尚的品格修養。
  孔子的仁說思想還體現在實事求是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孔子對他的弟子子路說:「由!海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這種「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實事求是的認真態度,即反對不懂裝懂的態度,是孔子教導他的學生並用以律己一個很重要的思想原則。此外,孔子的仁說思想主要體現在「仁」這一範疇里,或者說,「仁」的基本精神就是人道主義。
  孔子人道觀始終以關注人的價值,崇尚人的地位為本位,以仁義為標誌,以禮樂為規範,以文化為條件,來實現人的價值。人是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人文主義倡導理解人、尊重人、關懷人和肯定人的價值。隨著科學技術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人們在變得更加理性的同時,也更加物慾化,所以迫切需要一種理論指引我們重新步入正常的發展軌道。孔子作為儒學的創始人,是人道主義的啟蒙者。他的儒家思想至今還具有現實意義,我們應該進一步發揚光大。
  文/鄭紅霞(作者單位:西華師範大學國學院)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