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文化 > 正文

專家漫談丨翻譯與文化的關係

2022-12-04 10:22 作者:章敏   來源: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   閱覽:

  翻譯是文化傳通的重要載體,翻譯與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翻譯不能脫離文化因素。做好翻譯工作,必須瞭解和掌握文化現象,任何翻譯如果脫離文化因素就要直接影響譯文的可接受性效果。正如我國學者周儀榮先生曾經在《命名與翻譯》的學術講座上所言:「譯者能否做好翻譯工作,與其瞭解和掌握翻譯中的文化因素有著密切關係。」可以說,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行為,譯者不僅要掌握語言,更要熟悉語言背後所隱藏的文化資訊。
  翻譯作為一種介紹各種文化現象的工具,與文化具有介紹與被介紹的關係。由於翻譯是跨越文化交際行為,尤其現代翻譯工作是跨越民族、跨越國度的文化傳通,翻譯的過程無疑是文化傳輸的過程,為人類文明的傳播起著重要作用。而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又巨大,誠如錢鍾書先生曾經所說:「一國文字和另一國文字之間必然有距離,譯者的理解和文風跟原作的內容和形式之間也不會沒有距離,而且譯者的體會和自己的表達能力之間還時常有距離。」這裡所說的兩種距離,其產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還是兩種文化的差異和不同的文化心理結構。
  就中文、英文兩種語言而言,牠們屬於不同的語言符號系統,不但語言詞彙、文法結構、表達習慣、辭格等方面有著差異,在修辭即遣詞造句上也有自己的不同規律和特點,這就給中、英翻譯帶來了諸多不便。語言又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和文化的載體,這種與文化千絲萬縷的聯繫。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先生曾經說過:「文化之間的差異比語言結構之間的差異給譯者帶來更多和更嚴重的複雜情況。」可見,文化的多樣性使各民族語言差異十分複雜。在國際交往日趨頻繁的今天,跨文化交際已成為一種現實需要,我們不僅需要具有良好的語言基本功,也要瞭解和掌握不同的文化差異。
  翻譯是不同語言社會的交流工具,通過轉述語言文化資訊,促進雙方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和進步。作為一種跨文化交流活動,翻譯應該充分重視語言中的文化因素,注意不同文化間的相似和差異。如果兩種語言社會中人們的生活、思維和表達方式大致相同,兩種社會的文化內涵也會大致趨同,這種情況下,翻譯就可以實現互譯,保留原文文化色彩;如果兩種語言社會的地域環境、文化習俗、人文歷史、宗教信仰、價值觀念等存在較大差異,則需要注意,因為這種文化差異影響著翻譯活動的範圍和方式,制約著翻譯內容的呈現和翻譯策略的選擇。因此,解決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困境,是影響文化交流和傳播的關鍵。
  譯文的可讀性和可接受性如何,除了譯者的理解和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外,還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即文化因素,文化因素在翻譯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譯者不能脫離社會文化背景,譯者在翻譯時應根據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在文化方面的差異,在譯文的表達方式上作適當調整,以此來提高譯文的可接受性效果。一般情況下,原文的對象是以原語為本族語的讀者,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只考慮原文讀者的實際情況,而不可能想到譯文的讀者。對原文中的有些比喻、形容和搭配的對象,譯文的讀者恰恰不能接受,對此翻譯時應以譯語的讀者為對象,必須考慮譯文讀者是否具備可接受能力,這就與如何從不同的文化角度去理解且再現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
  由於原文的讀者和譯文的讀者之間存在許多方面的差異,包括文化水準、社會背景、知識領域、心理狀態、風俗習慣等,這些都與文化現象有著非常重要的聯繫,翻譯時必須給予認真的考慮。特別是針對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之間的文化差異,應採用技術處理方法作出相應的調整和改動,適合意譯者就用意譯,適合直譯者則用直譯,甚至將直譯、意譯完美地結合起來,使之更貼近原文。語言的根基在於生活,要想豐富自己的語言、強化譯文表達能力,就必須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必須通過生活實踐來瞭解不同民族文化、掌握各種文化內涵。社會生活是語言的源泉,通過深入生活、觸摸生活、體驗生活來汲取文化涵養,增強譯文的語言表達能力,以此促進翻譯質量的提高。
  文/章敏(作者單位:香港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