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文化 > 正文

生態語言學: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

2023-01-05 09:39 作者:何冰   來源:江蘇大學外國語學院   閱覽:

  生態語言學(英文ecolinguistics)是一門主要由生態學和語言學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交叉學科,它還是一個新興的語言學分支。它的任務是通過研究語言生態以及語言與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的關係,揭示語言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它的核心問題是語言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其研究對象包括語言的生態倫理、性質, 語言發展的生態規律等。
  生態語言學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972年,美國語言學家艾納•豪根(Einar Haugen)把「語言生態」定義為「研究任何特定語言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作用」;他對「語言生態」的正式提出給語言學的研究提供了一個隱喻式的視角。1990年,英國語言學家邁克爾•韓禮德(Michael Halliday)進一步提出:語言學和生態學應該結合在一起進行研究,將語言學納入生態研究之中。
  20世紀末,生態語言學的研究才真正興起,一大批歐美學者將生態學的問題、理論、方法應用於語言研究。21世紀初生態語言學的發展更為迅速,相關學術會議每年召開,研究組織在歐美各國相繼成立,很多網站也隨之建立。在我國,生態語言學的研究相對較晚,論著也不多。國內對生態語言學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語言學家李國正;他指出漢語可以立足於生態系統中進行探索,並於1991年提出「生態漢語學」的概念。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生態語言學的研究逐漸增多,主要集中在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理論研究多是對國外研究成果的翻譯介紹,如語言學家范俊軍翻譯了奧地利語言學家艾爾文•菲爾(Alwin Fill)的論文「當代生態語言學的研究現狀」,並把譯文進行發表,對我國學者影響很大;後來很多學者都在論著中引用了菲爾關於生態語言學兩種研究模式的說法。
  應用研究是將生態語言學的理論應用到實踐當中,而研究的熱點主要集中在對語言多樣性、少數民族語言或方言活力、語言政策與規畫等方面的調查和研究,包括對生態話語的分析以及對新興詞彙、網路語言、媒體流行語等新興語言現象的探討。目前,我國已成立多所生態語言學相關研究機構;另外,一些學術組織還多次舉辦關於生態語言學的研討會。
  生態語言學目前有兩種研究模式:「豪根模式」和「韓禮德模式」。「豪根模式」把語言和言語社團的關係隱喻地比作生物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社會及人決定了語言生存環境,所以語言生態學研究的就是語言與其特定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生態環境是語言發展的基礎,有了良好的生態環境,語言才能健康發展,促進文化生態的平衡,最終實現人類可持續發展。因此,「豪根模式」也被稱為「語言的生態學」。
  而「韓禮德模式」卻認為語言的運動與自然界的生態環境有直接的聯繫;人類是自然環境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語言是人類生存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人類通過語言來反映現實和世界。韓禮德強調語言學家作為語言對生態環境的研究者,必須牢記自己的社會責任。所以「韓禮德模式」也被稱為「環境的語言學」;可見該模式主要探討作為語言學家應該如何為生態環境問題作出貢獻。
  雖說這兩種模式是目前生態語言學研究的兩種不同路徑,但牠們是互補的,為語言學家研究語言與生態問題提供了不同的視角和側重點。對應兩種研究模式,菲爾提出了生態語言學的兩種研究方法:一種是隱喻的,將特定環境中的語言與其作用關係比作某種生物物種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關注語言生態;另一種是非隱喻的,從生物學角度入手,注重話語與行為的生態審視和批評,認為語言為生態環境惡化提供了一種解決之道。
  作為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生態語言學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學科體系沒有形成,學科定位仍待統一等;但是,因其緊密貼合時代主題,發展勢頭良好。自從生態語言學的概念提出以來,國內外學者都從不同角度和領域對該學科做了探討和研究。完全可以相信,經過學者們的共同努力,生態語言學的未來發展前景將會一片大好。
  文/何冰(作者單位:江蘇大學外國語學院)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