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文化 > 正文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叢書》二編各書作者簡介‧提要

2023-02-20 12:51 作者:李威侃   來源: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閱覽:


第一冊  作為方法的比較文學

作者簡介

宋德,男,生於1979年。2000畢業沙理工大中文系,獲學位; 2002畢業於湘潭大與世界文學專業獲碩位; 2007畢業於天津範大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位。2008-2011年在四川大國語言文博士後流事研究工作。2012升教授, 2014年聘博士生導師。主要美文、比、教育的教與研究,在各期刊150餘篇。文研究著作有《故事中的人生:西方文中的生命哲》《厄普代克中產階級的宗教之》《 19紀歐洲作家下的拿破》《常 方法 野:比的三建構》《做一迎的外:西方文的口語傳承》;教育研究著作有“大”,即《站穩講台:大學講》《如何走上大學講:青年教提高講課能力的途與方法研究》《教是一種信仰》《大故事與大精神的建構與播:以西南中心》《教育的弦外之音》《用整的心做大》《大的痛與》《大研究》。

,女,四川大與新聞學院比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研究生,主要事比研究。

 

比較文學是一種“精神”,體現為世界性的眼光、多元的思維和包容的胸懷。作為“精神”的比較文學不是憑空產生的,它蘊含於作為“方法”的比較文學之中。大部分比較文學學者並不是研究“比較文學”本身,而是將“比較文學”視為一種特殊的文學理論,即藉用“比較文學”的方法,更自覺、更系統、更便捷地梳理和辨析異質文學之間、以及文學與其他知識體系之間的相互關係,獲得一些別樣的發現。本書作者作為比較文學的學習者和講授者,對作為“方法”的比較文學有比較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且有意識運用比較文學提供的“影響與傳播研究”“跨學科研究”“形象學研究”,審視外國文學和中外文學關係,獲得了諸多不一樣的視角和認識。

本書各節曾作為單篇論文發表於《外國文學研究》《國外文學》《俄羅斯文藝》《湘潭大學學報》《海南大學學報》《廣東社會科學》《湖南社會科學》《求索》《蘭州學刊》等刊。現重新編排,以成體系。

第二冊  世界華文文學學科史

作者簡介

古遠清( 1941-2022 ),廣東梅縣人。武漢大學中文系畢業,為台港文學史家、世界華文文學學科奠基人之一。現為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駐院研究員、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中國新文學學會名譽副會長。

著有《世界華文文學概論》、《台灣文學焦點話題》、《台灣文學學科入門》、《微型台灣文學史》、《海峽兩岸文學關係史》、《戰後台灣文學理論史》、《台灣查禁文藝書刊史》、《台灣百年文學制度史》、《台灣百年文學期刊史》、《台灣百年文學出版史》、《台灣百年文學紛爭史》、《台灣當代文學辭典》、《香港當代文學批評史》等多種。

 

華文文學如同英語文學、法語文學、西班牙語文學、葡萄牙語文學、阿拉伯語文學一樣,也是一種世界性的文學。本書通過世界華文文學的界定、世界華文文學與周邊學科以及世界華文文學為什麼是一門獨立學科和作為學科的生成前史、生成背景、生成基礎、生成歷程、生成經驗還有世界華文文學組織機制、世界華文文學的主要媒體、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概況、世界華文文學學科的主要著作、世界華文文學創作大家、世界華文文學研究名家、世界華文文學學科遠景的論述,以構建世界華文文學研究的理論基礎。

世界華文文學作為從中國現當代文學、比較文學、世界文學“突圍”出來的新興學科,從20世紀70年代末蹣跚起步,走過了從無到有、從逼仄到寬廣、從單調到豐富的過程,然後在新世紀蓬勃發展起來,在“定位不明邊緣論、學科消亡危機論與意識形態敏感論三維挑戰中”日益走向成熟,其發展前景日新月異,令人樂觀。

第四、五冊  跨文明視野中的生態批評與生態文學研究

作者簡介

胡志紅,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文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四川省比較文學學會副會長,美國愛達荷大學訪問學者,北京丹曾文化有限公司特聘生態文學教授。主要從事比較文學、生態文學及生態批評理論的教學與研究。曾榮獲四川省人民政府頒發的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多項。先後獨立主持3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另主持或主研其他社科項目多項,出版專著或教材多部,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100餘篇。

何新,西南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生,成都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教師,主要從事生態批評、比較文學、英美文學研究與教學。發表論文多篇,主持或參研各級社科基金項目多項,曾榮獲多項教學成果獎。

湉湉,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專業博士生,主要研究領域為環境傳播、生態批評,已在CSSCI來源期刊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多篇。先後主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美國少數族裔生態批評理論研究》( 2013年)和《歐美生態批評文獻整理與研究》( 2021年,在研)

 

生態批評經過50來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國際性多元文學、文化批評運動,其影響早已溢出學界並引發主流社會的廣泛共鳴。在人類世話語和環境人文學話語的強勢推動下,其跨學科性得到加強,跨文化和跨文明特徵進一步凸顯,充分明證了生態批評與比較文學之間存在重要契合。

本著透過比較文學視野,深入探究生態批評的理論內涵及其學術實踐。其主體部分共有五章,第一章歷時性梳理了西方生態批評“三波”的演進歷程及其挑戰與前景;第二章探討了生態批評理論的主要內涵及其跨學科延伸;第三章從跨文化視野考察了美國少數族裔生態批評的發展狀況及其主要研究議題;第四章展示了生態批評與異質文明之間的跨文明生態對話,以闡明不同文明中生態智慧的異質性、多元性與互補性;第五章主要透過多元文化視野研討生態文學文本,以發掘不同文本的生態意蘊。

簡言之,本著在比較文學的視野中開展互為異質的文化和文明之間的生態對話與交流,既重視宏觀的理論探討,又關注微觀的文本分析,其旨在彰顯闡發生態危機文化根源的多元文化視角的獨特性及其在應對危機中的獨特文化價值,以期為建構兼具中華文化特色和星球生態意識的中國生態批評理論提供有益的啟示。

第六、七冊  英語世界的拜倫學術史研究

作者簡介

韓週琨,男, 19894月生,江西贛州人。2018年畢業於四川大學,獲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學位。現為四川農業大學人文學院講師。近五年在European Review,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ulture CLC-web ,《中外文化與文論》等SSCI A&HCICSSCI來源期刊上發表中英文論文數篇,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主持在研省部級、市廳級、校級科研項目3項。

 

學術史研究是再現作品文本的經典性與還原作家經典化建構歷程的一種有效路徑。本書以英語世界的拜倫學術史梳理與評析之名,有以下考量:其一是拜倫在中國有逾百年的接受史,其間不同政治意識形態話語的操控與特殊社會文化語境的影響,促使拜倫成為了一個經典化的符號;其二是英語世界的拜倫研究具有深廣度的優勢,其維度和偏向可作為中西比較的重要參照系。因此,本書意在以經典作家的個案研究為契機,在中西兩種不同的學術圈之間創造一個中西對話的場域,通過辨析二者之間的差異,揭示國內研究的差距,並探尋可能獲得的啟示。具體內容編排上則涉及英語世界關於拜倫特殊的生平、主要作品的典型方面、影響研究視域下的拜倫研究、拜倫的殘疾研究等層面;每一部分首先穿插國內就相關問題的觀點呈現,而後引入英語世界的主要成果形成對比,進而完成整體性的回顧與把握。其中第一章至第四章建基於詳實的材料,綜合引介國內較少關注的研究方面,第五章則展開共同話題的比較,重在評述西方學界的獨特方法與代表性觀點,最後反思拜倫與浪漫主義在中國的接受變異問題,並對西方學術前沿與國內研究的走勢進行了展望。

第八冊  中國羅曼.羅蘭接受詩學論

作者簡介

塗慧,文學博士,華中科技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動物文學、比較詩學和中外文學關係研究;先後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級項目5項,出版《如何譯介,怎樣研究:中國古典詞在英語世界》《 19世紀法國文學》等3部著述,在《文學評論》《文學跨學科研究》《外國文學研究》《文藝理論研究》等重要報刊發表30多篇論文,曾獲第十二屆湖北文藝評論獎一等獎、武漢市第十八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等多項獎勵。

 

本書主要從六個方面,考察20世紀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在中國多元化的接受圖譜和地域性的變異詩學。

在問題方法上,中國羅曼羅蘭接受詩學問題具有比較典型的跨學科綜合性特徵,主要體現在問題由來、研究方法和研究意義等維度。

在譯介詩學上,羅曼羅蘭在中國的譯介出版呈現出鮮明的政治傾向性、歷史階段性和思想傳播性特點,主要表現為從關注文學社會功用到回歸文學本體詩學的世紀轉變。羅曼羅蘭的漢譯出版受到20世紀中國社會思潮和時代話語的直接影響與強力規訓,具有比較典型的跨文化變異性和歷史症候性。

在闡釋詩學上,羅曼羅蘭思想在中國的闡釋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多元化和泛政治化趨勢,主要表現為個人主義理念、英雄主義理念、人道主義理念以及和平主義思想四種不同維度。羅曼羅蘭思想在中國的認知闡釋,受到20世紀中國社會思潮的直接影響和時代話語的強力規訓,顯示出強大的政治批評功能和明顯的意識形態傾向,具有比較強烈的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色彩。

在認知詩學上,羅曼羅蘭在中國的認知解讀具有鮮明的階段性、豐富性和政治化傾向,主要表現為美學認知、社會闡釋、政治解讀、詩學分析四種維度。《約翰克利斯朵夫》在中國的百年解讀,總體歷經從美學衝擊到社會闡釋、從政治批判到詩學分析的認知演變。在跨文化交流語境中,《約翰克利斯朵夫》在20世紀中國呈現出鮮明的社會政治性、歷史階段性和思想論爭性。

在域外詩學上,域外羅曼羅蘭研究與中國羅曼羅蘭認知呈現出彼此交織、相互融彙的總體態勢,表現出明顯的交互對話傾向和國際變異特點。在20世紀中國百年羅蘭接受史上,域外思想資源與中國本土思想傳統彼此交織,整體呈現出從輔助次要到主導核心的性質嬗變、從多維複調到一維單聲的態勢轉變。

在特點價值上,中國羅曼羅蘭接受詩學具有充分的多維度價值與多層面意義,呈現出鮮明的文化地域性和變異普遍性。

第九、十、十一冊  中國文學與世界論集

作者簡介

山,上海藝術研究中心研究,中作家協會會員。兼任中古代文論學會理事、中《水學會理事、上海比研究理事;福建省老子研究會顧問湯顯國際研究中心客座研究珍珠研究會顧問等。

在文學、歷史、美學、藝術學領域出版著作近約50種,論文約200篇。著作獲文化部首屆( 1979-1999 )文化藝術科學優秀著作獎、山東省社科優秀著作特等獎(集體項目)、全國古籍整理優秀著作二等獎( 1978-1987年度《金聖嘆全集》 4220萬字、 2013年度《西廂記註釋匯評》 3147萬字、 2017年度《牡丹亭註釋匯評》 3198萬字)、中國圖書獎(《西廂記評註》《水滸記評註》)等。另出版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資助項目兼國家級戰略出版項目(《王國維美學思想研究》)、國家十三五重點出版項目兼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復旦大學中文系的項目《中國戲曲縱橫新論》)和國家十四五重點出版項目(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的項目《俞振飛評傳》《華文漪評傳》)、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學科建設專項資金資助項目(上海戲劇學院藝術學理論專業的項目《金聖嘆文藝美學研究》《湯顯祖和明代文學》《紅樓夢藝術和美學新論》和論文多篇)、北京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專項資金資助項目(國際學術研討會美學論文1篇)和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的著作(《中國戲曲劇種全集·崑劇》《崑曲皇后華文漪評傳》)等。

 

本書是作者在比較文學專業的第5專著,共收入論文50篇、 50餘萬字。

本書第一部分總論,梳理和研究中國自創始神話至20世紀文學、美學的巨大成就,並與西方做比較研究,認為從文學和美學的角度論述中國美學不僅在著作數量上大大超過西方,在學術成就上更高於西方。本書還認為中國文化和文學自創始神話起,就大力伸張正義、仁義和道義,具有創新精神和家國情懷。同時,中國文化和文學具有虛心學習和接納一切先進文化和文學經典的寬廣胸懷,能吸收、消化印度佛教文化和文學、西方優秀文化和文學的整座寶庫,並成為中國文化取得無與倫比的偉大成就的堅實基礎。

第二部分是作者首創的意志悲劇和意志喜劇、神秘現實主義和神秘浪漫主義的語彙和理論、首創的中國文藝理論研究和評論西方名著的研究方法。其首創的理論和研究方法,涵蓋古今中外的文學和藝術名著。

第三部分名家名作的比較研究的論文。第四部分是湯顯祖劇作和莎士比亞、西方名著比較研究。第五部分是中國文學的美國優秀學生、 193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研究。

第六部分是神秘現實主義和西方、拉美氣功特異功能文學名著研究,這是作者的獨家研究。

第七部分是英國名劇的譯文和評論。

全書以世界文化史和文學史的廣闊視野,以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研究和評論中國文學兼及文學理論的重大貢獻,觀點新穎而獨到,角度寬廣而獨特,評論全面而具體。

第十二、十三  文心雕龍:體系與應用

作者簡介

黃維樑: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一級榮譽學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文學博士。1976年起擔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師、高級講師、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東亞系、臺灣中山大學外文系、佛光大學文學系、澳門大學中文系、美國Macalester College文學院、四川大學文新學院的客座副教授、教授或講座教授。著有《中國詩學縱橫論》《壯麗:余光中論》《文心雕龍:體系與應用》《大師風雅》《大灣區敲打樂》《文學家之徑》等三十種。歷任香港作家協會主席、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中國文心雕龍學會顧問等。

 

1500年前成書的《文心雕龍》,體大慮週,高明而中庸,公認是中國文學理論的經典傑作。百年來中華學者在此書的版本研究、註解、詮釋等方面,成果豐碩。在採用比較詩學觀點對《文心雕龍》加以解說,通過中西比較以突顯其特質與價值的,則較少學者這樣做,黃維樑教授是少數者之一。黃氏更另闢蹊徑,應用《文心雕龍》的理論來析評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以驗證此書的實用性。論者常謂中國文論缺乏體系性,其實《文心雕龍》自成體系,黃維樑即以此書為基礎,加上中國古今和西方古今的一些重要理論,寫成《「情採通變」:以〈文心雕龍〉為基礎建構中西合璧的文學理論體系》一文。2016年出版的《文心雕龍:體系與應用》即集結以上論述而成書。黃氏此書及其之前的論文,極為學術界推重,且產生深刻影響。黃氏創用以「六觀法」析評中外作品,追隨其法者眾,傳為美談;此法的應用,加上理論體系的中國特色建構,論者因此稱黃維樑為「新龍學」奠基者。這個「增訂版」除了黃氏新撰寫的龍學力作之外,還有記述和感懷的文章,以及多位學者對「黃維樑龍學論著」的評論。黃維樑為文性情活現,且文采斐然,久為學術文化界稱道,其名言「讓雕龍化作飛龍」更為中華文論界所耳熟能詳。黃維樑這樣說,正因為要發揚中華文化,因為對中華文化有自信。

第十四冊  再現中國──十九世紀英國的中國旅行寫作研究

作者簡介

徐笑笑,文學博士。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曾於意大利威尼斯大學( Università Ca' Foscari Venezia )交換學習。現為中國國家開放大學( The Open University of China )文學院講師、副院長,主講“外國文學”“中文學科論文寫作”等課程。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外文學及文化關係、海外漢學,以及文學的遠程教育。公開發表論文多篇,參編教材和專著兩部。

 

十九世紀英國人創作了諸多關於中國的旅行寫作,這些作品涉及鴉片戰爭等中英交往史中的重大事件,也創造了關於中國政治、地理、社會、科技、哲學和人民生活的大量知識,在構建英國人對中國的認知傳統上扮演了關鍵角色。

本書第一章考察英國第一批訪華外交團成員的出使敘事。他們幾乎都將清朝描寫為停滯落後和傲慢排外的東方專制主義典型,而將英國確認為自由先進、高貴正義的使者,不僅為政府提供了情報,也為發動對華戰爭提供了理論和道義依據,旅行寫作兼具詩性與政治性在此有充分體現。

第二章分析遠征記事,以揭示帝國主義和人道情感在戰爭經驗寫作中的獨特表現。參與對華事務的外交官、軍人和領事儘管堅信所有戰事都是由清政府“背信棄義”所引發,遠征中國是在維護國家尊嚴和保護僑民,然而同時,親歷遠征的經驗也引發了人道反思,對清政府感到遺憾和對中國人民同情的表述,也最早出現在親睹戰爭之殘酷與劫掠之可恥的旅行者筆下,私人日記和書信裡流露的矛盾感受,構成了對英帝國殖民正義宏大敘事的反話語。

第三章解讀社會觀察類寫作,在這些觀察家眼中,中國固有的民族文化導致社會邪惡橫生,非學習和接受西方物質文明與基督教無以得救。這類敘事充滿了啟蒙話語與殖民話語,這一特徵長久存在於英國人看待中國的態度中。

最後一部分聚焦那些出於個人興趣在中國自由行走和寫作者的作品。他們喜愛中國“如畫”的風光,迷戀中國的藝術品,讚賞中國的傳統文化,對中國既有反對和批評,也有支持和欣賞,體現了旅行寫作的包容性。

旅行寫作既反映被觀察者的部分現實,也反映觀察者對本國的反思和焦慮。以帝國和現代性為中心的想像使這些文本充滿啟蒙與殖民話語,體現了英國旅行者在構建、確認並向全世界推行西方價值觀歷程中的作用,同時,跨文化體驗也促使本國的和外國的兩種視域在寫作中交融,造成矛盾觀點的碰撞與對話,為我們從英國的視角反觀中國,與用中國經驗反觀英國提供了路徑。

第十五  韋沃《文學理論》與劉勰《文心雕龍》之比較

作者簡介

陳忠源,1962年生,台灣高雄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畢業,執教羅東高級職業中學。其後入佛光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兩種自由一論資本主義消費自由與莊子的自由》,後隨黃維樑教授研究東、西方文論,以韋沃《文學理論》與劉勰《文心雕龍》之比較,取得博士學位。研究旨趣除中國及西方文論外,也兼及現當代小說與散文。發表論文:〈圍城內的唇槍舌戰〉、〈聶華苓《桑青與桃紅》的神話寓意〉、〈從社會、心理與角度析評馬森《夜遊》〉、〈天鷹一黃國彬的壯麗風格〉等等。

 

本文針對韋勒克、沃倫《文學理論》中有關文學性質與功用、文學作品的存在方式、和諧音節奏格律、文學風格、意象隱喻象徵神話、文學類型、文學評價與文學史等八個議題,和劉勰《文心雕龍》所論及的相關理論進行比較,得出下面結論:二書均一致強調文學的審美性;文學的形式(「文」或「採」)與內容(「質」或「情」)乃一體之兩面,不容割裂;文學的表達方式不出直接的表述(「賦」)、間接的比喻(「比」)與象徵(「興」與「隱」),這三點有如文學之「金科玉律」,可視為文學根本不易之基。

二書還有其他議題的匯合處:文學確實有傳達真理、撥動人心的功用;文學風格由語言文字所形成;語音與文字是文學審美的關鍵;文學類型(genre)是由歷史演化成型的;文學評論家需有深廣的學識與公正客觀的態度;以及文學史所肩負的最重要使命是解釋文學轉變的內、外因素。這裡的每一個共通點,均是當今文學之共識,幾乎已成為此項文學議題之通則。

二書最鮮明的不同點在:韋沃所稱的文學「真理」與劉勰所說的「道」,內涵不同;韋沃從讀者與作品立論而劉勰則從作者的創作立論;劉勰強調創作的真實、真摯性而韋沃則視作品為虛構之想像;劉勰論「文章之鳴鳳」需「藻耀」、「高翔」而韋沃則謂體制之複雜、宏偉、有氣魄方為「偉大」。

本文擴大傳統《文心雕龍》研究的領域,比較二書理論之異同,以勘驗《文心雕龍》所論,揆之西方、衡諸今日,仍為文學不刊之論,《文心雕龍》在世界文論史自應有其舉足輕重之地位。

第十六冊  普實克中國新文學的三幅素描

作者簡介

雅羅斯拉夫普實克( Jaroslav Průšek 1906 - 1980 ,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東方研究所所長,國際著名漢學家,布拉格漢學學派的奠基者,對布拉格漢學學派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普實克治學以文藝社會學方法為主,輔之以比較研究方法,多從社會環境或歷史背景去揭示文藝的起源和作品的特點。因研究深入,且成一家之說,在國際學術界頗有影響力。普實克譯、著均豐。他翻譯出版了《吶喊》《狂人日記》《論語》《孫子兵法》《子夜》《浮生六記》《老殘遊記》《中國話本小說集》《聊齋誌異》。其學術著作包括《中國古代史》《話本的起源及其作者》《中國歷史與文學》《解放區的中國文學及其民間傳統》《來自中國集市的傳奇故事》《抒情的與史詩的──雅羅斯拉夫普實克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等。

譯者簡介

楊玉英( 1969 - ),女,長江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教授,文學博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和文學翻譯教學。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比較文學和海外漢學。近年來主要從事“中國經典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接受”系列研究。已出版《英語世界的郭沫若研究》《比較視野下英語世界的毛澤東研究》《英語世界的〈孫子兵法〉英譯研究》《英語世界的〈道德經〉英譯研究》《郭沫若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接受研究》《馬立安高利克的漢學研究》《〈孫子兵法〉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接受研究》《〈道德經〉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接受研究》《林語堂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接受研究》《茅盾與中國現代文學批評》(馬立安高利克著,楊玉英譯),History of Chinese Folk Literature (鄭振鐸著,楊玉英譯)等系列學術專、譯著11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1項,教育部課題1項,其他省部級項目3項。學術成果獲省政府獎勵3次。發表相關學術論文60多篇。

 

《普實克中國文學的三幅素描》(Three Sketch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是捷克斯洛伐克漢學家雅羅斯拉夫普實克於1969年出版的一本論文集。該書英文版本於1969年由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東方研究所以系列論文集第20集的形式在布拉格出版。

《普實克中國文學的三幅素描》是普實克用英文撰寫的關於茅盾、鬱達夫和郭沫若的研究著述。普實克在為該書撰寫的“導論”中對新文學的主要特徵以及選取茅盾、鬱達夫和郭沫若這三位著名作家來向歐洲讀者介紹中國新文學的原因和目的作了交代,並在文中對三位作家所代表的中國新文學的價值給予了高度評價。

由於原書內容偏少,經譯者與作者孫子馬三禮( Jakub Maršálek )教授商量,除原書“導論”和三篇長文外,增加了與普實克中國文學研究成果相關的書影、照片、圖片,以及閻純德教授從漢學研究的角度所寫序言、捷克查理大學漢學家安德昌( Dušan Andrš )教授為該書所寫序言、法國漢學家謝和耐為普實克所寫訃文、普實克為弟子馬立安高利克的專著《茅盾與中國現代文學批評》所寫“序” ── “寫在'馬立安高利克的文藝批評家和理論家茅盾研究'的頁邊”以及高利克先生為老師普實克所寫紀念文章── “雅羅斯拉夫普實克:學生眼中的神話與現實”。

此外,書後還附錄了“雅羅斯拉夫普實克研究在中國”,以方便國內外讀者詳細了解普實克在中國的研究情況。

第十七冊  敘事與形式──普羅普學術思想及其在中國的接受研究

作者簡介

偉( 1979 - ),內蒙古呼倫貝爾人,滿族,內蒙古大學教師。曾師從著名學者曹順慶先生攻讀博士,後入四川大學新聞傳播學博士後流動站工作。作者多年來一直致力於比較文學、文藝學、文化傳播學等方向的教學與研究,已發表文章20餘篇,其中7篇被CSSCI刊物收錄;出版專著1部,編著1部,參與編著3部;主持、參與各類課題多項,其中國家重大課題2項,主持省級課題1項,參與省部級課題3項。

 

俄羅斯民俗故事學家弗拉基米爾雅可夫列維奇普羅普(俄文: Владимир ЯковлевичПропп ;英文: Vladimir Propp 1895-1970 )一生著述頗豐,經後人整理有近百種,主要集中於六本專著及四本論文集中,涉獵民俗學、故事學、喜劇理論和美學等多個領域。普羅普最主要的著作《故事形態學》和《神奇故事的歷史根源》在國際學界引起廣泛關注的同時,也成就了他國際學術大師的美譽。本書以普羅普一生所堅持的故事學研究方法為切入點,在對比研究普羅普與同時代文論思想家如維謝洛夫斯基、格雷馬斯、列維斯特勞斯、澤列寧和日爾蒙斯基等思想關聯性的基礎上,深入闡釋了其故事學論著中蘊含的學術思想、方法論及學術價值,以此更為全面地探尋這位被結構主義者奉為先師的文藝大家的思想世界。除此之外,本書還對普羅普另一本喜劇美學著作── 《滑稽與笑的問題》展開了細緻入微地分析與探究,指出了普羅普以不笑故事和果戈里喜劇著作為基點的美學理論的重要價值。

本書的特色在於將普羅普學術思想置於比較文學視野中進行重新闡釋,在反复研讀普羅普一生學術思想著述基礎上,力圖彌補學界對其解讀的欠缺和誤讀的影響;在整理對其接受運用的基礎上,拓寬對其學術思想研究的視閾。本書雖力求細緻全面,但仍有未盡之處,期待學界大家批評指正。

第十八、十九冊  錢鍾書《管錐編》入門(之一)《詩經》篇

作者簡介

周敏, 1957年出生,安徽銅陵人。獨立學者。

愛好文史哲和寫作。曾被中國國學學會授予“國學九大名家”;被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會授予“中國傳統文化標杆人物”;被英國皇家藝術研究院聘請為榮譽院士。

2014年起研究錢學,百度編輯部設專屬定制刊載其讀錢札記,各家網絡紛紛轉載,很多篇什被收進《百度文庫》、《一點資訊》等,獲得一致好評,尤其深受開設錢鍾書選修課程的中、高校學子和廣大錢學愛好者的歡迎!

 

《管錐編》是錢鍾書的扛鼎之作,共四部,由十個分冊合集而成,涵蓋易經、詩經、楚辭、老子、史記等十大經典,縱貫古今,橫掃中西,體大思精,辭采雅麗,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薈萃和集大成者。

然而,《管錐編》用文言寫成,繁體字,文字排列不分段落,冷僻字難查難輸。書籍內容雖精彩絕倫卻讀解不易,使得莘莘學子和廣大錢學愛好者心嚮往之,卻往往知難卻步,不利文化瑰寶的傳播和普及。

作者在準確把握錢著的基礎上,逐篇梳理,揭示其文化精奧,釐清其邏輯層次,用深入淺出的語言講解其內涵和要點,並陳述自己的研究心得。每一篇的文後有附錄,將錢鍾書《管錐編》原著的繁體轉化成簡體並經過了認真的校核,便於讀者學習研究。

本書名為錢鍾書《管錐編》入門(之一)《詩經篇》,是作者對錢鍾書《管錐編》第二分冊《毛詩正義》的讀解札記。

第二十冊  亞裔美國文學中的負情感和情感共同體想像

作者簡介

程仲,女, 1986年生,安徽滁州人,上海外國語大學文學博士,安徽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主要研究領域:當代美國文學與文化、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區域國別研究等。學術工作: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兩項,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在英國出版學術譯著一部(英文, 20萬字),發表學術論文十餘篇。

 

本部專著以當代亞裔美國文學的獲獎作品為研究對象,主要涉及但不限於美國亞裔文學中日裔、韓裔、華裔、越南裔、菲律賓裔、印度裔等六個主要亞洲族裔分支中的負情感文學案例,聚焦美國社會中的種族固疾,主要採用美國負情感專家賽寧蓋( Sianne Ngai )的負情感理論為理論工具,根據寫作實際需求結合文化-心理學-政治學-歷史學-社會學等多元學科研究路徑,採取跨學科研究方法,釐清負情感的發展脈絡,前景化負情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敘事,彰顯負情感的情動力,構建文學、文化、歷史、政治和社會的多聲部論述格局,從多個切面立體觀察文學中的“事件”。本專著重點關注亞裔人群的負情感美學和其在美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生存境況,創造性地論證了負情感的反向作用力和情動力。本專著試圖通過展示亞裔主流分支在美國的情感運思、表達以及嬗變,旨在期待負面情感到正面情感的轉化趨勢,以及對情感共同體構建的美好願景和暢想。

據此,專著的具體框架設計如下:首先,本專著劃分為緒論、四個章節和結論,共六部分。緒論部分包含研究背景、文獻綜述和研究問題、理論框架以及重要概念的界定。基於對現當代亞美文學的文本分析,第一章呈現種族的恥感文化,第二章討論地域的憂鬱情結,第三章討論移民的孤獨情感,第四章著重討論情動和情感共同體想像。以地域性的代表性情感為劃分標準,前三章分別對應三類負情感:羞恥( shame -憂鬱( melancholia )、和孤獨( loneliness )情感。以亞美作品中的文本剖析,文本和文外互證的方式深挖負情感的定義、表徵和運行機制。最後,專著的旨歸在於論證儒家思想的包容性為暢想情感共同體的構建提供了思想上和實踐中的可能性。

第二一冊  “詩家語”美學英譯研究

作者簡介

錢屏勻,復旦大學文學翻譯博士,上海師範大學國家重點學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後,英國牛津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系訪問學者,從事文學翻譯實踐與翻譯研究工作多年,出版有《黑曼巴男孩》、《為愛先行——韋德自述》、Epic Footprints —— Memory of the Long March等譯著七部,譯著曾獲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年度全行業優秀暢銷書獎。並在《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山東外語教學》、《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復旦外國語言論叢》等刊物上發表文學翻譯研究論文多篇。

 

詩歌的語言用法、組連方式和成文之道向來與其它文體迥異。在中國傳統詩學中,這種偏離日常和散文語言的現象稱之為“詩家語”。“詩家語”凝練生動,講求對篇,章,句,字的錘煉,更賦予詩歌獨特的句法和連接技巧,以利於在有限的篇幅中表達深邃思想和悠遠意境。它將漢語的長處發揮到了極致,漢詩之氣韻流動、言近意遠由此而生。但同時漢詩翻譯之困也因之而起,要在個性迥異的英語語言中體現漢詩因“詩家語”而形成的“詩意、詩情、詩境”的起伏流動,殊難做到。

本書通過深入研究中國古典詩詞中“詩家語”在英譯過程中與英語表現方式之間的鑿枘難合,揭示漢詩英譯中的天然障礙。並以實現原、譯文美學功能對等為翻譯指導思想,提出諸種翻譯方法來補償、重構、再現和創造原詩中極易流失的美學價值,使得譯文呈現出既深入中國文化肌理和詩學美學理路,又順應譯入語讀者閱讀期待的特徵。由此原詩的歷史內涵和審美價值得以充分保留,新的意義和多重闡釋空間成為可能,譯作的開放性和延展性得到提升,漢詩英譯“味”之失在最大程度上獲得補償。深入探索“詩家語”美學要素的英譯,對於加強詩歌譯者對詩詞意蘊、組連技巧、審美功能的體悟,培養詩性思維,開拓翻譯思路,提升翻譯美學認知,具有開拓性的鏡鑑意義。

第二二、二三冊  英美經典作家九論

作者簡介

張叉,一九六五年生,男,四川鹽亭人,四川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博士,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四川省比較文學研究基地兼職研究員,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評審專家,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A刊評價同行評議專家,教育部學位論文質量監測專家,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外國語學院研究生導師,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位授權點負責人,四川師範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第二任所長,四川師範大學外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建設專家委員會第一任主任,四川師範大學第八屆學位委員會外國語學院分學位委員會主席,成都市武侯區作家協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學術集刊《外國語文論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主編。

 

本書是一部關於英美經典作家研究的學術著作。著作由《威廉華茲華斯的入世與出世考察》、《威廉華茲華斯的富貴貧賤觀探索》、《威廉華茲華斯〈序曲〉中的“風”意象考究》、《威廉華茲華斯詩歌中的非生物自然意象辨析》、《喬治戈登拜倫的“詩的本身即是熱情”評說》、《羅伯特弗羅斯特詩歌中的自然解讀》、《羅伯特弗羅斯特詩歌中的時代內涵挖掘》、《羅伯特弗羅斯特〈收落葉〉的主題申說》與《沃爾特惠特曼〈草葉集〉中的“草葉”意蘊解析》九篇文章組成,立論明確,視角良好,結構清晰,資料詳實,徵引廣博,論證充分,語言流暢,達到了一定的學術水平。著作從中國學者的角度,運用新批評的方法,通過詳細的英語原作解讀,專題研究了英國威廉華茲華斯、喬治戈登拜倫和美國羅伯特弗羅斯特、沃爾特惠特曼四位經典作家,態度冷靜,語氣平和,作風嚴謹,實現了中西平等切磋、交流、對話、互鑑,既沒有走上西方中心主義的老路,又避免了陷入東方中心主義的誤區。

第二四、五冊  英語世界的晚清民國報紙研究

作者簡介

何蕾,文學博士,畢業於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曾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愛爾蘭都柏林城市大學交流學習。主要研究方向:比較文學、文藝與傳媒。主要學術成果:合著《以中窺西──西方著名作家的現代闡釋》,在CSSCI期刊《中外文化與文論》發表《變異的兩種路徑和結局:“格義”與“反向格義”的啟示》、在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發表The Trend of Future World Literature An Interview with Marshall Brown”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World literature 、在國際會議上發表Invisible Control: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Reports in the New York Times on China and Japan over Disputed Islands等。

 

20世紀20年代英語世界涉足晚清民國報紙研究至今約有百年,取得了較為豐富的研究成果,並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點,大致可分為發軔期、探索發展期、深化期三階段。但是,國內學界尚未足夠重視英語世界晚清民國報紙的研究成果。鑑於此,本書以英語世界的晚清民國報紙研究為對象,以時間線為經,以專題式論述為緯,宏觀理論與微觀敘述並重,同時參照國內研究成果,一則勾勒出英語世界晚清民國時期報紙研究的概貌、現況及模式;二則展示英語世界的學術焦點、研究路徑的創新之處及學術研究的局限性;三則從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研究結論等多個方面,對英語世界與國內學界的相關研究作比較研究,試圖分析二者之間存在的差異,在中西方學者研究的差異中觀窺背後之緣由,並論證晚清民國報紙在異質性的研究語境下所發生的變異,以期從此種差異性視閾話語中為今後晚清民國報紙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啟示與警醒。

第二六冊  茶的力量

作者簡介

劉火,本名劉大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顧問。有《風月原本兩無功:劉火說詩畫經史》、《隨風飄渺》、《瓶內片言-劉火說〈金瓶梅〉》、《敘州舊跡》、《破殼的聲音》等多部隨筆、文論集出版。因文學評論獲“四川省文學獎”、“巴蜀文藝獎”等。

 

這是一部中西文史比較的學術隨筆。

《茶的力量》敘述茶作為中國的原產,且作為世界三大飲料最早的飲料,在它東去日本和西去英倫的過程中,前者促成了日本茶道六百年,後者則讓因茶在大航海時代之後的成為最重要之一的中西貿易,而且因茶改變了世界。《〈天工開物〉裡的人文精神》,不僅論述這部明代後期的科技百科全書裡的人文精神,而且通過它在中國的遺失和在日本的發現,論述一部與文藝復興時代大致相同年代的巨著在中國的命運。

《“阿爾法狗”的“ GO ”引出的話題》、《從日本畫中的柳反觀中國畫中的柳》等文,從語言和繪畫比較中日文化在近代先進與落後的互換。《“廢漢字”公案及後來》重新釐定五四先賢為什麼要“廢漢字”的歷史背景和時代局限。《〈易〉 ,在城市文化重建的一種路徑》、《“恕”的當代意義》等試圖論述中國傳統文化在現代化過程中的重構、新生和對當代的極積意義。《魚,華夏文明中最早的符碼之一》等文,試圖對中國古代文明重構的一種嘗試。

這些文字大都發表在北京和上海等地的報紙和期刊上。

第二七、二八冊  英文閱讀與古詩英譯

作者簡介

張智中,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翻譯系主任,中國翻譯協會理事,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典籍英譯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天津師範大學跨文化與世界文學研究院兼職教授,天津市比較文學學會理事,天津市人民政府學位委員會評議組成員、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通訊評審專家和結項鑑定專家,天津外國語大學中央文獻翻譯研究基地兼職研究員,《國際詩歌翻譯》季刊客座總編等。已出版編、譯、著10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110餘篇,曾獲翻譯與科研多種獎項。漢詩英譯多走向國外,獲國際著名詩人和翻譯家的廣泛好評。譯詩觀:但為傳神,不拘其形,散文筆法,詩意內容;將漢詩英譯提高到英詩的高度。

 

《英文閱讀與古詩英譯》融理論與實踐於一體,包括理論篇和實踐篇。理論篇包括“英文閱讀與古詩英譯”、“讀者定位與譯者的英文閱讀”、“古詩英譯的語言策略”、“讀英文,譯古詩”、“英譯漢:同詞異譯的啟發──warm, faint, gather為例”、“漢譯英:同詞異譯的啟發──以'愛好''喜歡''由於''總之'為例”、“古典詩詞斷句英譯”、“以古詩英譯為目的的英文閱讀”等八個小節,進行理論闡述,並結合一些翻譯的實例,來說明古詩英譯過程中,英文閱讀對於譯者的重要性。實踐篇包括150首古詩英譯,譯詩以唐宋詩詞為主,也包括少量唐宋之前的作品(如《詩經.采薇》),唐宋之後的作品(如明代徐渭的《題葡萄圖》、清代鄭燮的《竹石》),以及現當代詩詞(如魯迅的《自嘲》,毛澤東的《七絕.為女民兵題照》和《十六字令三首》等),均為經典詩作。每首譯詩,都結合閱讀積累的相關英文表達或句子,並將其化用在譯詩之中。有時結合作者不同時期的譯詩,分析如何改進,有時一詩多譯,平行並列,有時比較他人譯文,以凸顯英文閱讀之重要性。詩歌是藝術,詩歌翻譯也是藝術;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詩歌翻譯也是語言的藝術。而語言的藝術,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因此,從事古詩英譯者,必須養成日復一日終其一生的英文閱讀習慣,才有望把中國古詩英譯的事情做好,為中華詩詞在英語世界的傳播做出切實的貢獻。

附錄: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叢書》2    書目 

  宋德發、張瑞瑤  作為方法的比較文學

  古遠清  世界華文文學學科史(上)

  古遠清  世界華文文學學科史(下)

  胡志紅、何新、胡湉湉  跨文明視野中的生態批評與生態文學研究(上)

  胡志紅、何新、胡湉湉  跨文明視野中的生態批評與生態文學研究(下)

  韓周琨  英語世界的拜倫學術史研究(上)

  韓周琨  英語世界的拜倫學術史研究(下)

      中國羅曼.羅蘭接受詩學論

  周錫山  中國文學與世界論集(上)

  周錫山  中國文學與世界論集(中)

第十一  周錫山  中國文學與世界論集(下)

第十二  黃維樑  文心雕與應用(上)

第十三  黃維樑  文心雕與應用(下)

第十四  徐笑笑  再現中國——十九世紀英國的中國旅行寫作研究

第十五  忠源  沃《文與劉勰《文心雕》之比

第十六  雅羅斯拉夫.普實克著  楊玉英譯  普實克中國新文學的三幅素描

第十七    敘事與形式──普羅普學術思想及其在中國的接受研究

第十八      錢鐘書《管錐編》入門(之一)《詩經》篇(上)

第十九      錢鐘書《管錐編》入門(之一)《詩經》篇(下)

第二十      亞裔美國文學中的負情感和情感共同體想像

第二一  錢屏勻  “詩家語”美學英譯研究

第二二      英美經典作家九論(上)

第二三      英美經典作家九論(下)

第二四      英語世界的晚清民國報紙研究(上)

第二五      英語世界的晚清民國報紙研究(下)

第二六      茶的力量

第二七  張智中  英文閱讀與古詩英譯(上)

第二八  張智中  英文閱讀與古詩英譯(下)

 

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係由兩岸學者協同主編的學術出版社,出版品為各大學教授推薦之博士論文,多年來已出版了涵蓋文史哲各個學門的學術專著數千部,書系二十餘種,作者遍及兩岸老中青三代學者,形成了一個完整而重要的研究大庫。

地址:235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7213

TEL: (02)-29231455 FAX : (02)-29231452 E-Mail : service@huamulans.com



欄目主持:李威侃博士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