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文化 > 正文

《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三編 各書作者簡介‧提要(附錄: 初編至23編書目)

2023-03-06 16:46 作者:李威侃      閱覽:


《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三編
各書作者簡介‧提要

 

 

第一、二冊  近代東亞格局轉變中的臺灣

作者簡介

李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2006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學博士。現為臺灣史研究室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聘任教授,研究方向為臺灣史及臺灣問題、琉球與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2005年度日本國際交流基金博士項目者,日本中央大學比較法研究所博士項目留學者。曾受臺灣陸委會及夏潮基金會的資助,到臺灣中央研究院、政治大學、玄奘學、中國文化大學、中央大學等處作訪問學者。出版《日本吞併琉球與出兵侵臺關係探析》《日據臺灣時期警察制度研究》《日本近代對釣魚島的非法調查及竊取》等專著。

 

近代西方歐美資本殖民侵略的浪潮洶湧東來之時,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在「脫亞入歐」的政策下,也加入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行列。於是西方列強、俄國及日本,共同對中國進行近百年的侵略掠奪,隨之東亞格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場來自海上的殖民侵略中,位置特殊的臺灣,一直是列強掠奪侵吞的目標,故在東亞格局改變過程中,臺灣首當其衝,先後受到荷蘭、西班牙、美國、日本及法國的入侵,命運多舛,上下沉浮,最終還是被日本軍國主義強行割占成為其殖民地。近代東亞格局轉變的歷史過程警示我們,每當我們中華民族孱弱動盪之時,臺灣就會受到他族的侵略,而每當民族國家興盛之時,臺灣就會回到祖國的懷抱。而回顧歷史也必將增強我們的信心,臺灣問題將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得到最終的解決。

 

第三、四冊  日據臺灣五十年

作者簡介

李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2006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學博士。現為臺灣史研究室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聘任教授,研究方向為臺灣史及臺灣問題、琉球與釣魚島問題、南海問題。2005年度日本國際交流基金博士項目者,日本中央大學比較法研究所博士項目留學者。曾受臺灣陸委會及夏潮基金會的資助,到臺灣中央研究院、政治大學、玄奘大學、中國文化大學、中央大學等處作訪問學者。出版《日本吞併琉球與出兵侵臺關係探析》、《日據臺灣時期警察制度研究》、《日本近代對釣魚島的非法調查及竊取》等專著。

 

在近代,臺灣被迫割讓給日本長達五十年之久。站在民族的立場上,五十年的日本殖民統治確實是一段陰影的歷史,但歷史的長流綿延不斷,無法割捨,也不能截斷。李、扁執政後的「去中國化」的文化宣導,致使結束日本殖民統治至今已有70年的臺灣,依然存在呈現一個全世界曾經被殖民後獲得解放的國家及人民所罕見的現象,對殖民統治者公開進行表態,表示感念歌頌,並以此為進步民主的象徵,宣稱這是被「分享文明」之後的「知恩圖報」。

美化日本殖民統治的「分享文明」怪論,起自於以李登輝為首的一批皇民菁英,他們利用手裏的行政權力,在各個領域推進的「去中國化──寧靜革命」的成果。在這種意識下,臺灣史研究成為新的顯學。臺灣史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日據時期的歷史」及「原住民的文化與族源」上。「日據時期歷史」的研究,往往側重於將臺灣一切美好的事物歸因於「日據時代的經驗」,刻意隱藏一些不愉快的經歷,以重塑這個時代的記憶,其目的就是企圖以強調臺灣現代化始於日據時期,今天台灣的經濟成就主要依賴於日本人當年的建設,藉以貶低清朝統治以及光復後國民黨政府的統治,來達到脫離中國聯繫的臺灣認同,及造成這種認同的歷史記憶動向。

面對臺灣歷史研究與教育界的去中國化,大陸應當加強臺灣史的研究,特別是日據臺灣五十年的殖民地史的研究更應當加強,這關係到大陸史學界對這五十年殖民地歷史的闡釋權及話語權的爭奪,故書寫大陸自己的日據臺灣史十分必要。

 

第五、六冊  日治時期臺灣的藥業網絡──以藥業從業
人員與藥品使用者為主的討論

作者簡介

歐怡涵,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碩士,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員,負責文書徵集與權利盤點、編排著錄與典藏管理、展覽策劃與出版推廣等工作項目,任職近15年。

 

本論文所探討的主題為日治時期臺灣的藥業網絡──以藥業從業人員和藥品使用者為主。本文所討論的日治時期臺灣藥業網絡,是由臺灣總督府、藥業從業人員、消費者和藥品所構成。就藥業的網絡來看,臺灣總督府居於上游管理的角色,藥業從業人員中有分為製藥業者、藥種商、藥劑師,是因為法令所規範的藥業從業人員,即此三者。日治時期「藥品」和西方醫療一同進入臺灣社會後,形成了三種層次的製造、流通、銷售的網絡。分別為上游的官方管理角色,藥業網絡上游的製藥業者,就包含了臺灣本地的製藥業者和從事藥品移入的日本製藥業者。藥業網絡中游的製藥者和販藥者。藥業網絡的下游,為接受藥品的消費者,即藥品的使用者。各個層次的藥業從業人員和消費者彼此之間,構成了生動且有趣的藥業網絡圖像。

 

第七冊  典範的轉移:嘉義新港溪北的庄頭神信仰研究

作者簡介

徐裕盛,一九九六年生於台灣嘉義,於二○二二年六月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碩士班,主要研究台灣的民俗文化與民間信仰。

重度貓咪成癮者,有跟蹤路邊貓咪的壞習慣。

喜歡在深夜時滑著滑板穿梭於台北街頭,感受這城市所展現的夜的樣貌。

在研究所時期每天都會喝三杯以上的咖啡,因此每個晚上都難以入睡,白天卻又昏昏欲睡,十分困擾的習慣。

期盼能記錄更多台灣地方上的民間信仰習俗,將其以文字與照片的形式保存下來。

 

本論文試圖探討嘉義新港溪北庄的庄頭神信仰,亦以分析溪北庄兩大間宮廟──「鎮武宮」、「六興宮」的發展歷史做為主體,佐以口訪記錄及庄內的重要祭祀禮儀。其次,筆者也梳理溪北庄的開發歷史以及庄頭神如何受到庄內居民崇拜及背後所隱藏的互動群體關係。另外,筆者也將著重於探討自水師提督王得祿將黑面三媽請回溪北庄建廟供奉後,對於該庄頭的信仰情況產生何種改變。

在王得祿提督將黑面三媽請回溪北庄後,庄內的信仰中心似乎有被轉移的情況產生,玄天上帝在庄民心中的地位因黑面三媽的到來,產生了莫大的變化。黑面三媽的信仰起於王提督而逐漸興盛,影響了玄天上帝在庄內居民心中的地位,致使後來媽祖神威逐漸凌駕於玄天上帝之上,背後信仰「典範轉移」的原因值得探究。

溪北庄位於嘉義縣,因此研究者除了蒐集文獻資料外,亦會親身至溪北庄進行田野調查,記錄第一手的祭祀禮儀過程。從中發現庄內居民與兩大公廟彼此的關係,一方面鎮武宮的玄天上帝才是「開庄之神」但六興宮的黑面三媽又似乎發展得較為興盛,因六興宮的建立原因較為特殊,也形成異於其他廟宇的民間信仰特色。本論文將呈現溪北庄百年來信仰的特殊之處,並將其放置於人文歷史的庄頭信仰脈絡下做探討。

 

第八冊  日治時期「臺灣佛教改革運動」中的齋教徒:
以洪池為研究中心

作者簡介

徐逸誠,臺北人,1995年生。平日喜愛棒球與動畫,2017年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畢業,2020年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畢業。2018年,參與「德化堂系列叢書新書發表會」,擔任開場主持。發表過的文章〈日治時期臺灣佛教改革運動中的齋教龍華派參與:以洪池為代表〉。

 

日治時期臺灣佛教的發展,是許多學者關心的議題。其中,有不少學者曾經提到日治時期臺灣出家僧侶,發起的改革活動與訴求。但是,齋教徒其實也是參與佛教改革運動的一員。本論文的研究主旨,就是將齋教徒對臺灣佛教改革的影響,做完整的討論。在這群齋教徒中,洪池是影響臺灣佛教的人物,留下許多的活動紀錄以及他的佛教改革思想。本文以洪池作為當時齋教代表性的人物,研究他對臺灣佛教的影響。討論與他志同道合的佛教改革者們,彼此之間的關係與思想上的異同。

本文先討論臺灣佛教改革運動興起的時間,研究佛教改革運動源於何時,並分析他們的訴求。接著分析洪池對臺灣佛教的影響,以及與他共同參與的佛教改革同道,同道包含在家的齋教徒與出家僧人。最後探討與洪池關係密切,參與佛教改革運動的開元寺寺僧,分析洪池與他們的關係,以及對臺灣佛教的影響。

 

第九冊  美術史的邊界與觀念形成:清末以來臺灣地理
空間上的敘述和考察

作者簡介

丁平,籍貫安慶樅陽,人民大學哲學博士,副研究館員,曾於臺灣藝術大學藝術與文化政策管理研究所公派研習,關注書畫理論和實踐、文化政策與藝術管理、文藝美學方向。曾在高校任教,現工作於中國文聯,主要從事書法美術等領域專業研究及相關專業書法工作。先後承擔全國性展覽、活動和教育項目近百次。參編相關論著,發表論文十餘篇。

 

作為一種知識形式,史的觀念和表述邏輯,涉及歷史、思維意識、語言、表達及其對象的關係和自然邏輯。本書以「地方色」問題為線索,選取清末日本殖民統治臺灣至1987年國民黨解嚴共九十多年的時空為觀察載體,考察其地理空間上美術運動、思潮的興起發展中「臺灣美術」及其「主體性」觀念的形成機制,以及與社會歷史、思潮之間的關係,復原其歷史語境與知識圖像。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章  殖民與傳統記憶:日據下美術「地方色」的源起。本章圍繞臺灣美術早期形態「地方色」觀念的形成,論述傳統美術的審美方式、場境轉向殖民現代性的景觀時,與景觀特徵有關的「地方色」觀念如何漸變為美術概念;籍此勾勒日據時期臺灣社會、文化(美術)語言環境的流轉及話語關係變化下,其深層結構關係的變化中隱藏的是殖民性擴張與現代主義複製及其殖民文化認同策略。

第二章  歷史記憶與現實取向:光復初期的結構轉捩、意識形態與美術。本章圍繞二戰後「臺灣光復」與「二二八革命」兩個時間性節點,論述日據時所形成的「地方色」美術概念及其權力、體制和意識形態,如何在急劇的社會形勢變革下發生演變,由此揭示戰後初期臺灣社會結構與思潮激烈衝突、變形中的政治、文化(美術)關係,以及殖民文化認同的轉捩、崩潰與中華文化認同的構建。

第三章  政治文化認同與「正統中國」意識下的中華色。本章圍繞上世紀50年代國民黨政府潰退臺灣後嚴酷政治體制及意識形態控制下的反共與正統中華身份認同的構建,論述殖民性「地方色」美術概念的危機與根本性身份轉換。這表現於「國畫正統論」和「東洋畫現代性危機」兩個問題。

第四章  文化中國與鄉土美學:臺灣時空下的中華臺灣色。本章圍繞70年代臺灣政治和國際形勢下本土化運動所興起的鄉土思潮(運動)與政治及其意識形態之間的關係,闡述身份轉化後的「地方色」美術概念如何在文化認同的權力運作下,以中華鄉土的身份轉化再次確立其政治場域中的角色,及由此確立其殖民性身份轉換後的「中華身份」向臺灣地域身份的初步轉化。

第五章  「主體性」與「本土性」:臺灣意識下的臺灣本土色。本章圍繞臺灣80年代解嚴後新興政治、文化力量的崛起對中華傳統身份的衝擊與解構,勾勒臺灣地理身份下的「地方色」如何在諸如主體性臺灣意識和分裂意識的構建下演變為主體性「臺灣美術」,揭示雜含著分裂意識的文化認同策略下的認同邏輯與文化(臺灣美術)表現。

餘論  政治統攝與美術史知識構成。本章概述清末以來臺灣美術社會嬗變背後的文化認同基本邏輯,以及政治社會形式變化,終使文化認同下本土化方向的臺灣意識對美術意識展開殖民:一種區別於殖民現代性視覺表徵的臺灣意識及文化認同下的視覺化表徵。

 

第十冊  東臺灣的噶瑪蘭人和撒奇萊雅人──歷史變遷中的族群建構

作者簡介

鄭偉斌,男,福建省詔安縣人。2018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獲人類學博士學位。2015年曾在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人類學系訪學。現為閩南師範大學文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文化人美學研究、文化與文學批評等,重點關注族群認同、文化變遷、文化政治等問題。曾在浙南溫州、閩南惠東、臺灣花蓮等地開展民俗與民間信仰、少數民族文化田野調查,並有多篇研究論文及譯作發表在《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廈門大學學報》、《民族學刊》、《閩臺文化研究》等刊物。

 

本書在歷史人類學視野中考察兩個「臺灣原住民族」──噶瑪蘭族和撒奇萊雅族生成的過程,展現了噶瑪蘭人和撒奇萊雅人自清代以來一個多世紀的歷史變遷。在脈絡性的建構論(contextual constructionism)視角下,本書檢視當代噶瑪蘭人和撒奇萊雅人的「族群化」(ethnicitization)過程,並對此一過程中文化的傳承與「發明」,歷史敘事的再造,文化政治的運作以及族群性的形塑與維繫等一系列社會實踐進行分析和討論。在內容上,本書圍繞噶瑪蘭人和撒奇萊雅人的歷史變遷與族群建構兩條主線展開論述,呈現了文化、社會、政治等多重力量參與建構「噶瑪蘭族」和「撒奇萊雅族」的歷史過程。作者指出,近20年來臺灣原住民社會所出現的族群再分類現象,本質上是臺灣內部政治秩序調整的產物,它與臺灣社會歷史發展的總體過程以及民進黨為代表的「臺獨」勢力企圖在當代國際秩序中尋求「國家」身份認同的理念與實踐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無論「噶瑪蘭族」、「撒奇萊雅族」還是其他「臺灣原住民族(群)」,其名稱本質上都是歷史過程中關於人群命名、分類的權力政治協商的產物。臺灣原住民的「族群化」建構在歷史過程中產生,同時也是再創造歷史的過程。

 

第十一冊  知識、權力與台灣原住民教育──以台東地區日據以來的教育實踐為例

作者簡介

張雪婷(1991~)女,河南洛陽人,廈門大學民族學博士,現就任於重慶理工大學重慶知識產權學院社會工作系,講師。

 

臺灣原住民自有其傳統教育文化,歷經荷據時期、明鄭統治時期、清領時期、日據時期以及光復後等不同的歷史時期,原住民教育也隨著統治政權的更迭而發生變遷。在各個歷史階段,原住民教育的性質、內容、範圍及成效有所不同。本研究聚焦於日據以來原住民教育的發展歷程,依據權力的更迭及社會的變遷,從日據時期、光復初期、20世紀80年代至今三個歷史階段展開論述。在研究策略上,利用歷時與共時、宏觀與微觀、主位與客位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人類學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充分運用所能發現的文獻資料。研究表明,日據以來的臺灣原住民教育是知識與權力交互作用的體現。原住民教育的未來發展趨勢,端視於在知識與權力二者的交互關係中,民族自決和文化自覺的語境下,探討原住民自身的話語權及能動性。

 

第十二冊  洪棄生的豔體香奩與描寫婦女詩研究

作者簡介

陳光瑩(1967〜),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文學博士,曾任南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任教十五年。現職為臺中市立臺中第一高級中等學校國文老師,任教十年。發表的相關作品,期刊論文兩篇。研討會論文七篇。詩集三本。專書著作七本。博士論文與博士後研究,以鹿港古典詩家洪棄生為主。期能博觀約取,從清末到日治時期的文學評論、漢詩傳播等,玄提要,以分享學術創獲

 

洪棄生(西元一八六六〜一九二八年),清末臺灣鹿港秀才,為臺灣古典漢文學詩文大家。日治時期貞隱不仕。「洪繻」、「洪棄生」則是乙未年(西元一八九五年)之後改取之名與字,寓意自己是清朝棄民,以教授並傳承漢學,創作古典詩為志。本書研究其豔體香奩與描寫婦女詩,緒論從豔體香奩與描寫婦女詩的「辨體」論述,詞與駢文固然屬於別裁,作者以不同體裁寫作,同樣以婦女形象寫家國情懷主題,詩作也可託諸詠史,或出之以遊仙詩。因此,研究方法以「辨體」論述,涉及文學與其他領域的涵攝,闡發「互文性」的寫作,析賞嚴密的美學肌理,煥彩道德踐履的倫理意涵。確立研究動機、背景、問題意識,以及重要文獻探討、研究方法與論文架構。

此書研究理論架構,先在第一、第二章析論洪棄生豔體香奩與描寫婦女詩作品,其特色與旨趣。接著此書以涵攝作品、作者、宇宙和讀者的文學理論,架構作品批評意識。因此各章要旨如下:

第一章「豔體香奩,喻意特色。」析論豔體香奩與描寫婦女詩的特色。

第二章「公詠節婦,私愛豔情。」析論豔體香奩與描寫婦女詩的旨趣。

第三章「神韻格調,專運機神。」形上理論「神韻」「格調」,專運「機神」。以文學為宇宙原理之顯示,這種概念為基礎的各種理論。

第四章「變風變雅,憂世憂身。」洪棄生詩學的決定理論,即〈讀變雅說〉,乃「以時論詩」,強調時世與社會反應在詩歌內容。

第五章「奇麗出新,情足理足。」洪棄生詩學的表現理論,強調作家氣質的個人才賦,提出「骨氣」論。

第六章「兒女性靈,詩家之心。」從審美理論言,「神韻」與「骨氣」說主要是探討作品與宇宙。則作者與讀者的關係,見棄生的「意味」說,一方面強調為文重「意」,另一方面「味」的析賞則是強調讀者的品味。

第七章「思圓活法,剪裁烹煉。」從技巧理論言,洪棄生一如西方形構主義者,將文學當成詩,設定「陌生化」是文學的本質。

第八章「詩格雅正,真實自然。」洪棄生的詩學關於實用理論者,著重孔子詩教的闡發。詩的鑑賞則討論詩的體裁、風格和成就,洪棄生強調《詩經》和《楚辭》影響詩的題材、主題和風格等。

第九章「結論」洪棄生的豔體香奩與描寫婦女詩的成就與倫理意義。

 

第十三冊  蝶蝶不休――試論吳明益和杜虹的蝴蝶書寫

作者簡介

王雪玲,國小教師,在人生初秋時分重回校園,完成青春未竟之夢。2019年,來到幽幽的清華校園,浸潤於文學的芬芳裡;202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因為對大自然有著潮水般的愛,所以自然書寫成了研究的主題因為對土地充滿情感,所以喜歡走跳山林田野。山林田野間,我領受大自然的美好,蟲魚鳥獸皆是我好友,因緣際會蝴蝶成了論文研究的主角。

自然書寫讓我望見文學花園裡的豐茂,因此我選擇以吳明益和杜虹的蝴蝶自然書寫為主題,以比較研究為鋤,在文學花園裡另闢幽徑。

 

當代臺灣自然書寫者,不少以動物書寫聞名,例如:鷹、鳥、飛魚、鯨豚、蝴蝶,並持續為其發聲,成為該動物生態及權益的發言人。吳明益的動物書寫始於《迷蝶誌》和《蝶道》;同一時期,在南臺灣則有杜虹,先以自然書寫崛起於文壇,後又投入蝴蝶研究和保育工作凡二十年。二位作家皆擁有博士學位,吳明益以文學博士跨界自然領域,杜虹則以科學博士跨界文學領域,不同學術專業的跨領域表現與共同的社會實踐,具有比較的價值。

本文以「蝴蝶的自然書寫」為主題;主要以吳明益《迷蝶誌》、《蝶道》和杜虹《蝴蝶森林》等著作中的蝴蝶書寫為研究範圍;在文本分析法為基礎下進行比較研究。本文希望能完成以下之目的:首先,爬梳在臺灣自然書寫發展脈絡下,自然書寫者的環境倫理觀和臺灣蝴蝶書寫的興起;其次,分析吳明益和杜虹的環境倫理觀和蝴蝶自然書寫;繼之,比較二位作家蝴蝶書寫的特質與表現,歸納其異同。最後,詮釋吳明益和杜虹蝴蝶自然書寫的文學意涵,評價他們的社會行動與實踐。

研究發現吳明益和杜虹的蝴蝶書寫在田野之經驗、觀察之視野和文學之表現上有各有所長,各具風格。二位作家皆以自然教育、自然活動以及自然書寫展開自然的關懷和實踐社會的行動。

 

 

 

附錄: 初編至23編書目

 

《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書目  30

        1      楊明珠    臺灣海東四子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1冊)

        2      楊明珠    臺灣海東四子研究(中)(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2冊)

        3      楊明珠    臺灣海東四子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3冊)

        4      吳宜蓉    帝國制式的文化鏡映──清代臺灣方志的纂修視域及其〈風俗〉類中所再現的臺人之相(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4冊)

        5      李其霖    清代臺灣軍工戰船廠與軍工匠(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5冊)

        6      蘇聖雄/傅星福    奸黨煽惑──蔣中正對二二八事件的態度及處置/軍方刊物對民主運動的報導──以《國魂》與《青年戰士報》為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6冊)

        7      張永楨    清代濁水溪中游的開發(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7冊)

        8      趙祐志    日人在臺企業菁英的社會網絡(18951945)(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8冊)

        9      趙祐志    日人在臺企業菁英的社會網絡(18951945)(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9冊)

        10    李依陵    日治時期觀光與地方發展之研究:以臺中州為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10冊)

        11    吳政憲    日治初期「臨時臺灣兵站電信部」之研究(18951896)(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11冊)

        12    吳政憲    新能源時代:近代臺灣電力發展(1895-1945)(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12冊)

        13    吳政憲    新能源時代:近代臺灣電力發展(18951945)(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13冊)

        14    張奉珠    詔安客家廟祭祖研究──以雲林縣崇遠堂為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14冊)

        15    李永志    臺灣民間社團與非營利企業之發展及其特色──以「臺灣科學振興會」及「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為討論案例(19302010)(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15冊)

        16    宋光宇    城隍爺出巡──臺北市、大稻埕與霞海城隍廟會一百二十年的旋盪(18792000)(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16冊)

        17    宋光宇    城隍爺出巡──臺北市、大稻埕與霞海城隍廟會一百二十年的旋盪(18792000)(中)(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17冊)

        18    宋光宇    城隍爺出巡──臺北市、大稻埕與霞海城隍廟會一百二十年的旋盪(18792000)(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18冊)

        19    賴建成    臺灣民間信仰、神壇與佛教發展──臺灣宗教信仰的特質與趨勢(一)(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19冊)

        20    賴建成    臺灣民間信仰、神壇與佛教發展──臺灣宗教信仰的特質與趨勢(二)(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20冊)

        21    賴建成、吳世英    臺灣民間信仰、神壇與佛教發展──臺灣宗教信仰的特質與趨勢(三)(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21冊)

        22    賴建成、吳世英    臺灣民間信仰、神壇與佛教發展──臺灣宗教信仰的特質與趨勢(四)(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22冊)

        23    陳錦雲    臺灣六十甲子聖母詩籤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23冊)

        24    吳柏勳/李峰銘    地緣與血緣:清代淡水地區漢籍移民民間信仰之研究/靈山仙境:論淡水無極天元宮的空間神學(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24冊)

        25    施玉柔    臺灣的書院之社會功能及文化特色(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25冊)

        26    盧泰康    17世紀臺灣的外來陶瓷──透過陶瓷探討臺灣的歷史(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26冊)

        27    盧泰康    17世紀臺灣的外來陶瓷──透過陶瓷探討臺灣的歷史(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27冊)

        28    曾月賞    曹秋圃及其書道藝術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28冊)

        29    王幼華    清代臺灣漢語文獻原住民記述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29冊)

        30    王幼華    清代臺灣漢語文獻原住民記述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初編‧第30冊)

 

 

《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書目  28                    

        1      黃騰德    鄭經詩歌研究──以《東壁樓集》為探討重點(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1冊)

        2      許惠玟    道咸同時期臺灣本土文人詩作研究(18211874)(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2冊)

        3      許惠玟    道咸同時期臺灣本土文人詩作研究(18211874)(中)(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3冊)

        4      許惠玟    道咸同時期臺灣本土文人詩作研究(18211874)(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4冊)

        5      楊書瑋    臺灣清治末期散文中的文化論述研究(18711895)(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5冊)

        6      廖才儀    《全臺詩》用韻研究──以清領時期臺灣本土文人為對象(16831895)(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6冊)

        7      謝崇耀    日治時期臺灣詩話比較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7冊)

        8      謝崇耀    日治時期臺灣詩話比較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8冊)

        9      石廷宇    日治時期臺灣新文學小說中的貧困書寫──以社會事業作為參照閱讀的策略(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9冊)

        10    陳建男/沈丹莉    清末日初臺灣傳統文人的小說接受與創作──一個儒教視角的考察/呂赫若小說的民俗書寫(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10冊)

        11    郭靜如    動盪時代中的變異風景──日據時期臺灣、「滿洲國」小說中「空間」描寫之比較(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11冊)

        12    賴恆毅    張麗俊及《水竹居主人日記》之文學作品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12冊)

        13    徐淑賢    臺灣士紳的三京書寫:以19301940年代《風月報》、《南方》、《詩報》為中心(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13冊)

        14    黃宗潔    當代臺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14冊)

        15    黃宗潔    當代臺灣文學的家族書寫──以認同為中心的探討(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15冊)

        16    丁鳳珍    「歌仔冊」中的臺灣歷史詮釋──以張丙、戴潮春起義事件敘事歌為研究對象(一)(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16冊)

        17    丁鳳珍    「歌仔冊」中的臺灣歷史詮釋──以張丙、戴潮春起義事件敘事歌為研究對象(二)(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17冊)

        18    丁鳳珍    「歌仔冊」中的臺灣歷史詮釋──以張丙、戴潮春起義事件敘事歌為研究對象(三)(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18冊)

        19    丁鳳珍    「歌仔冊」中的臺灣歷史詮釋──以張丙、戴潮春起義事件敘事歌為研究對象(四)(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19冊)

        20    李李        〈臺灣陳辦歌〉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20冊)

        21    吳姝嬙    閩臺唸歌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21冊)

        22    吳姝嬙    閩臺唸歌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22冊)

        23    胡景雯    嘉義地區民間故事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23冊)

        24    陳愫汎    澎湖古典詩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24冊)

        25    陳愫汎    澎湖古典詩研究(中)(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25冊)

        26    陳愫汎    澎湖古典詩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26冊)

        27    王森田    日治時代日本人學習臺灣語的困境(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27冊)

        28    王森田    日治時代日本人學習臺灣語的困境(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編‧第28冊)

 

 

《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三編書目  18                    

        1      郭佳玲    台日地方史志纂修的比較研究──以新修之《台中市志》與《山口縣史》為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三編‧第1冊)

        2      黃昭仁    清代台灣知府之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三編‧第2冊)

        3      鄭晴芬    清代鳳山縣新舊城的比較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三編‧第3冊)

        4      吳東展    山海之道──花東聯絡公路之發展(18741982)(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三編‧第4冊)

        5      蔡惠雯/何佳韻    日治時期臺灣北部民間借貨利率研究──以《新屋鄉葉氏嘗簿》為主的解讀與分析/日治時期臺灣北部地方米價的新探索──《新屋鄉葉氏嘗簿》的解讀與分析(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三編‧第5冊)

        6      張永楨    清代臺灣後山的開發(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三編‧第6冊)

        7          曦/郭佳玲        臺灣藍姓畬民研究初探/日治時期臺中州社會教化運動之研究(19201945)(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三編‧第7冊)

        8      蔡素貞    日據時期臺灣人對日本文化之迎拒:殖民性、現代化與文化認同(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三編‧第8冊)

        9      簡素琤    日治時期啟蒙思想的五個面向:臺灣殖民地現代性的建立與張深切思想的指標性意義(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三編‧第9冊)

        10    葉玟芳    臺灣民間祭祖習俗之研究──以北部地區陳林二姓為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三編‧第10冊)

        11    羅時成    戰後臺灣登山活動之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三編‧第11冊)

        12    溫宗翰/趙函潔    臺灣端午節慶典儀式與信仰習俗研究/臺灣端午節起源與節日習俗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三編‧第12冊)

        13    張正田    被遺忘的大清「忠魂」——清代苗栗堡客家義民信仰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三編‧第13冊)

        14    張正田    被遺忘的大清「忠魂」——清代苗栗堡客家義民信仰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三編‧第14冊)

        15    李佳洲    臺灣日治時期(18951945)的媽祖信仰──以北港朝天宮為新信仰中心的考察(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三編‧第15冊)

        16    張倍純    異調的弦歌──臺灣日治時期與國民黨時期學校校歌之比較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三編‧第16冊)

        17    康格溫    日治時期臺灣建築彩繪瓷版研究──以淡水河流域為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三編‧第17冊)

        18    蕭鄉唯/唐淑惠    改宗與轉譯──南臺灣地磨兒(timur)部落的教堂圖像研究/流變的地方性:埔里愛蘭台地文化認同與社群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三編‧第18冊)

 

 

《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四編書目  22                    

        1      郭秋顯    海外幾社三子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四編‧第1冊)

        2      郭秋顯    海外幾社三子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四編‧第2冊)

        3      劉方瑀    被選擇的臺灣──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形象建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四編‧第3冊)

        4      吳昱慧    日治時期臺灣文學的「南方想像」──以龍瑛宗為中心(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四編‧第4冊)

        5      陳思宇    《三六九小報.新聲律啟蒙》人文現象之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四編‧第5冊)

        6      陳思宇    《三六九小報.新聲律啟蒙》人文現象之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四編‧第6冊)

        7      蔡佩均    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四編‧第7冊)

        8      蔡佩玲    「同文」的想像與實踐:日治時期臺灣傳統文人謝雪漁的漢文書寫(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四編‧第8冊)

        9      黃福鎮    戰後高雄地區傳統詩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四編‧第9冊)

        10    黃福鎮    戰後高雄地區傳統詩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四編‧第10冊)

        11    侯作珍    自由主義傳統與臺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崛起(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四編‧第11冊)

        12    黃儀冠    臺灣女性書寫與電影敘事之互文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四編‧第12冊)

        13    陳政彥    戰後臺灣現代詩論戰史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四編‧第13冊)

        14    薛政宏    國府遷台前後(19481951)《國語日報》內容之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四編‧第14冊)

        15    葉翠雰    臺灣福佬系故事中的性別政治──以婚姻與家庭的相關探討為主(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四編‧第15冊)

        16    陳麗蓮    蘭陽地區傳統文學研究(18001945)(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四編‧第16冊)

        17    陳麗蓮    蘭陽地區傳統文學研究(18001945)(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四編‧第17冊)

        18    張瑞光    臺灣信仰習俗中的語言文化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四編‧第18冊)

        19    張瑞光    臺灣信仰習俗中的語言文化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四編‧第19冊)

        20    楊寶蓮    臺灣客語勸世文之研究──以〈娘親渡子〉為例(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四編‧第20冊)

        21    楊寶蓮    臺灣客語勸世文之研究──以〈娘親渡子〉為例(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四編‧第21冊)

        22    蔡淑玲    臺灣閩南語地名之語言研究──兼論其文化意涵與演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四編‧第22冊)

 

 

《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五編書目  24                    

        1      徐惠玲    《新修嘉義縣志》、《新修桃園縣志》之比較研究──以藝文方志為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五編‧第1冊)

        2      羅春寒    清代臺灣民族政策研究──以《國立故宮博物院清代宮中檔奏摺臺灣原住民史料》為中心(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五編‧第2冊)

        3      徐暄景    臺灣省議會黨外精英與民主政治發展──李萬居問政(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五編‧第3冊)

        4      游維真    19451952年臺灣戰後初期惡性通貨膨脹之探討(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五編‧第4冊)

        5      鄭威聖    鄉賢與土豪:清代臺灣街庄總理與地方社會(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五編‧第5冊)

        6      邱湘惠    戰後南鯤鯓代天府的發展與演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五編‧第6冊)

        7      陳柏頴    解讀在地神明:玉皇三公主信仰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五編‧第7冊)

        8      王惠鈴    丘逢甲、「詩界革命」及其與日治時期臺灣傳統詩界的關係(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五編‧第8冊)

        9      林翠鳳    施梅樵及其漢詩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五編‧第9冊)

        10    林翠鳳    施梅樵及其漢詩研究(中)(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五編‧第10冊)

        11    林翠鳳    施梅樵及其漢詩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五編‧第11冊)

        12    林秀蓉    日治時期臺灣醫事作家及其作品研究──以蔣渭水、賴和、吳新榮、王昶雄、詹冰為主(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五編‧第12冊)

        13    林秀蓉    日治時期臺灣醫事作家及其作品研究──以蔣渭水、賴和、吳新榮、王昶雄、詹冰為主(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五編‧第13冊)

        14    賴婉蓉    謝春木及其作品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五編‧第14冊)

        15    李敏忠    殖民地風景的現代性:1930年代臺灣白話小說文體風格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五編‧第15冊)

        16    陳沛淇    日治時期新詩之語言、形式與現代性訴求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五編‧第16冊)

        17    卓于綉    日治時期電影的文化建制(19271937)(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五編‧第17冊)

        18    邱珮萱    戰後臺灣散文中的原鄉書寫(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五編‧第18冊)

        19    唐毓麗    罪與罰:臺灣戰後小說中的疾病書寫(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五編‧第19冊)

        20    陳康芬    政治意識形態、文學歷史與文學敘事──臺灣五○年代反共文學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五編‧第20冊)

        21    黃慧芬    七○年代台籍女作家鄉土散文研究──乳汁滋潤的鄉土(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五編‧第21冊)

        22    蔡明賢    戰後臺灣的語言政策(19452008)──從國語運動到母語運動(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五編‧第22冊)

        23    左春香    葉日松客語現代詩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五編‧第23冊)

        24    吳岳霖    擺盪於創新與傳統之間:重探「當代傳奇劇場」(19862011)(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五編‧第24冊)

 

 

《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六編書目  21                    

        1      林佩欣    臺灣總督府統計調查事業之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六編‧第1冊)

        2      林佩欣    臺灣總督府統計調查事業之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六編‧第2冊)

        3      李理        日本「吞併琉球」與出兵侵臺關係探析(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六編‧第3冊)

        4      李理        日本「吞併琉球」與出兵侵臺關係探析(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六編‧第4冊)

        5      李理        日據臺灣時期警察制度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六編‧第5冊)

        6      蔡明志    殖民地警察之眼:台灣日治時期的地方警察、社會控制與空間改正(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六編‧第6冊)

        7      周典恩    臺灣的族群關係與族群政治(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六編‧第7冊)

        8      周典恩    臺灣的族群關係與族群政治(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六編‧第8冊)

        9      莊天賜    臨時臺灣糖務局與臺灣新製糖業之發展(19021911)(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六編‧第9冊)

        10    顏清梅    戰後初期台灣專賣政策的延續與變革(19451953)(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六編‧第10冊)

        11    李文環    台灣關貿政策之歷史研究(19451967)(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六編‧第11冊)

        12    李文環    台灣關貿政策之歷史研究(19451967)(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六編‧第12冊)

        13    王怡超    日據時期臺日士紳都市家宅之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六編‧第13冊)

        14    鍾淑姬    從妊產婦名簿到助產所:台灣(新竹)助產士的歷史研究(19201970)(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六編‧第14冊)

        15    李宜潔    眷村文化的形成與外省人的認同研究──以台南縣仁和村為例(19502007)(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六編‧第15冊)

        16    余凱        臺灣威權體制下的知識分子:以雷震爲個案的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六編‧第16冊)

        17    楊嘉欽    從歐洲到臺灣:道明會玫瑰省臺灣傳教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六編‧第17冊)

        18    吳仁華    臺灣光復初期教育轉型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六編‧第18冊)

        19    張家榮    清代北投社社史研究──以社址、社域變遷為中心(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六編‧第19冊)

        20    吳毓琪    康熙時期臺灣宦遊詩之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六編‧第20冊)

        21    陳姵妤    施叔青《臺灣三部曲》中的歷史想像與臺灣書寫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六編‧第21冊)

 

 

《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七編書目  10                    

        分冊        作者        著作

        1      洪健榮    龍渡滄海:清代臺灣社會的風水習俗(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七編‧第1冊)

        2      洪健榮    龍渡滄海:清代臺灣社會的風水習俗(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七編‧第2冊)

        3      黃佳蓉    從閩南歌謠探討台灣早期的婦女婚姻生活(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七編‧第3冊)

        4-001       馮啟斌    從道場到戰場:試論武道的轉化機制──以殖民地台灣為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七編‧第4冊)

        4-002       沈曼菱    現代到後現代──戰後台灣現代詩的空間書寫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七編‧第4冊)

        5      陳靜宜    逆寫慈母──台灣戰後女性小說的母親書寫19502000(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七編‧第5冊)

        6      蔡清波    台灣古典詩自然寫作研究──明鄭時期至清朝時期(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七編‧第6冊)

        7      陳光瑩    洪棄生的旅遊詩歌──《八州詩草》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七編‧第7冊)

        8      陳光瑩    洪棄生的旅遊詩歌──《八州詩草》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七編‧第8冊)

        9      陳龍廷    臺灣布袋戲的口頭文學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七編‧第9冊)

        10    陳龍廷    臺灣布袋戲的口頭文學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七編‧第10冊)

 

 

《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書目  29                    

        分冊        作者        著作

        1      陳虹如    郁永河《裨海紀遊》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1冊)

        2      李躍乾    日據時期台灣留日學生與戰後台灣政治(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2冊)

        3      李躍乾    日據時期台灣留日學生與戰後台灣政治(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3冊)

        4      李淑君    黨外女性的他者敘述與自我敘述:民主與性別的歧義分析(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4冊)

        5      李淑君    黨外女性的他者敘述與自我敘述:民主與性別的歧義分析(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5冊)

        6      呂穎慧    臺灣城鎮體系變遷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6冊)

        7      王鵬龍    日治酒麴管制與臺灣禮俗紅麴之探討(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7冊)

        8      邵玉明    臺灣「贌社」制度始末及其社會研究(16421737)(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8冊)

        9      陳正維    台灣檳榔的文化符碼及其政治運用(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9冊)

        10    何艷禧    台灣鸞堂的經營與發展:以埔里昭平宮育化堂為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10冊)

        11    洪素香    檢視清代儒學教育在臺灣──清代臺灣儒學詩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11冊)

        12    洪素香    檢視清代儒學教育在臺灣──清代臺灣儒學詩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12冊)

        13    江啟綸    日治中晚期臺灣儒學的發展與變異──以孔教報為主要分析對象(19361938)(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13冊)

        14    曹曦        美援與戰後台灣教育(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14冊)

        15    高焜源    徐復觀思想研究──一個台灣戰後思想史的考察(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15冊)

        16    高焜源    徐復觀思想研究──一個台灣戰後思想史的考察(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16冊)

        17    郭永松    從空間到時間:臺灣閩南語時間起點之概念化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17冊)

        18    羅文華    論日本統治在臺灣閩南歌謠之映現(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18冊)

        19    羅文華    論日本統治在臺灣閩南歌謠之映現(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19冊)

        20    王玉輝    清領時期的屏東文學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20冊)

        21    王玉輝    清領時期的屏東文學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21冊)

        22    林慧君    日據時期在台日人小說重要主題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22冊)

        23    陳英仕    張文環及其日據時期文學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23冊)

        24    陳英仕    張文環及其日據時期文學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24冊)

        25    彭婉蕙    戰後台灣小說將軍書寫之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25冊)

        26    陳昱蓉    遷台女作家域外遊記研究(19491979)(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26冊)

        27    吳秀綉    教育與文學的糾葛書寫──鍾肇政《魯冰花》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27冊)

        28    鍾怡彥    美濃作家的在地書寫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28冊)

        29    鍾怡彥    美濃作家的在地書寫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八編‧第29冊)

 

 

《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九編書目  24                    

        1      邱正略    日治時期埔里的殖民統治與地方發展(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九編‧第1冊)

        2      邱正略    日治時期埔里的殖民統治與地方發展(中)(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九編‧第2冊)

        3      邱正略    日治時期埔里的殖民統治與地方發展(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九編‧第3冊)

        4      郭承書    清代臺南五條港的發展與變遷──以行郊、寺廟為切入途徑(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九編‧第4冊)

        5      謝惠如    日治時期北客再次移民之發展歷程研究:以雲林縣林內鄉、莿桐鄉為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九編‧第5冊)

        6      柯光任    再聞客音──日治以來彰南地區客家移民與竹塘醒靈宮之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九編‧第6冊)

        7      呂青華    琉球久米村人──閩人三十六姓的民族史(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九編‧第7冊)

        8      林柑萍    日治時期大溪社頭與彩牌之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九編‧第8冊)

        9      李中二    大溪豆干禮俗與飲食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九編‧第9冊)

        10    楊東叡    日治時期臺灣巫覡術士之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九編‧第10冊)

        11    張雅字    南投道教寺廟研究──以竹山等四鄉鎮為範圍(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九編‧第11冊)

        12    王日吟    臺灣意識與歷史教育的變遷(19452011)(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九編‧第12冊)

        13    陳碧秀    大眾記憶與歷史重述:解嚴後臺灣電影中的殖民經驗再現(1987-2011)(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九編‧第13冊)

        14    施雲萍    石魄天旌──台灣本島現存清代貞節牌坊之形制與圖像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九編‧第14冊)

        15    林章湖    「後現代」與臺灣當代水墨(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九編‧第15冊)

        16    張百蓉    高雄都會區台灣原住民口傳故事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九編‧第16冊)

        17    林建廷    臺南士紳王開運社會活動與文學作品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九編‧第17冊)

        18    林建廷    臺南士紳王開運社會活動與文學作品研究(中)(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九編‧第18冊)

        19    林建廷    臺南士紳王開運社會活動與文學作品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九編‧第19冊)

        20    楊明珠    許南英及其詩詞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九編‧第20冊)

        21    林嘉立    台灣皇民化時期新文學中的民族主義敘事──以1940 年代為中心(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九編‧第21冊)

        22    張詩勤    台灣日文新詩的誕生──以《臺灣日日新報》、《臺灣教育》為中心(1895-1926)(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九編‧第22冊)

        23    黃慧鳳    以文學建構新歷史──台灣大河小說的興起與發展(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九編‧第23冊)

        24    劉金花    龍潭客庄詩社社群發微:以陶社、龍吟詩社為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九編‧第24冊)

 

 

《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編書目  18                    

        1      王奕超    台灣左統運動的文化戰線:《人間思想與創作叢刊》(19982008)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編‧第1冊)

        2      林麗寬    閩南婚俗研究──以金門朱子《家禮》體系為主(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編‧第2冊)

        3      林麗寬    閩南婚俗研究──以金門朱子《家禮》體系為主(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編‧第3冊)

        4      蔡牧耕    日治時期朴子地區初等教育研究:以朴子公學校為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編‧第4冊)

        5      陳惠貞    《南瀛佛教》故事體作品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編‧第5冊)

        6      林郁瑜    臺中梧棲浩天宮文物調查與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編‧第6冊)

        7-01 吳信漢    淵源‧傳承‧發展:臺東「嘉義派」釋教壇喪葬儀式之文化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編‧第7冊)

        7-02 潘君瑜    屏東縣牡丹鄉排灣族祭祀經文語言結構及文化意涵之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編‧第7冊)

        8      柯正毅    日治時期台灣勞工文學之研究──以新文學小說為中心(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編‧第8冊)

        9      彭盈潔    石壁部堂林千代生命史(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編‧第9冊)

        10    龔必強    日治時期蘭陽詩社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編‧第10冊)

        11    古遠清    臺灣新世紀文學史(20002013)(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編‧第11冊)

        12    古遠清    臺灣新世紀文學史(20002013)(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編‧第12冊)

        13    黃玉晴    客家文學在台灣的出現與發展(19452010)(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編‧第13冊)

        14    陳盈達    戰後大陸來台古典詩人張默君及其《瀛嶠元音》(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編‧第14冊)

        15    徐賢德    高樹客家話語言接觸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編‧第15冊)

        16    李慧質    屏東縣九如鄉玉泉村暨鹽埔鄉洛陽村之客家話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編‧第16冊)

        17    賴文英    臺灣客語的語言變體:四海與小稱(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編‧第17冊)

        18-01       陳珮君    台灣客閩方言二十四節氣諺語之比較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編‧第18冊)

        18-02       陳素雲    臺灣閩南語傳統農具詞彙研究──以新北市樹林區為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編‧第18冊)

 

 

《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一編書目  6                  

        分冊        作者        著作

        1      黃煥淋    日治時期影片《幸福的農民》之農村影像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一編‧第1冊)

        2      李靖唐    埔里愛蘭長老教會的設立與發展(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一編‧第2冊)

        3      林宜貞    臺灣崑曲發展的傳承脈絡(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一編‧第3冊)

        4      黃書瑾    京劇創編在臺灣(19491964)──娛樂藝術、政治宣傳傳統的繼承與失落(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一編‧第4冊)

        5      鍾宇翡    台灣戰後屏東現代詩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一編‧第5冊)

        6      鍾宇翡    台灣戰後屏東現代詩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一編‧第6冊)

 

 

《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二編書目  13                

        分冊        作者        著作

        1      陳昱瑋    韓戰期間蔣中正的肆應(19501953)──以三次援韓之議為中心(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二編‧第1冊)

        2      杜興軍    臺灣農會與鄉村建設(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二編‧第2冊)

        3-001       劉于禎    臺灣歷史建築文化認同比較之研究──以日帝總督府國語學校和臺北城文廟府儒學為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二編‧第3冊)

        3-002       黃冠彰    戰後臺籍菁英對政府施政之肆應──以林獻堂與吳新榮為探討中心(19451955)(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二編‧第3冊)

        4      劉錫弘    宜蘭彰化三山國王信仰之比較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二編‧第4冊)

        5      林封良    「我們」是誰?──19451949思索主權的文化邏輯(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二編‧第5冊)

        6      陳玉玲    臺灣木刻糕餅印模造型與圖案之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二編‧第6冊)

        7      蔡政惠    戰後臺灣作家文學中的「原住民族書寫」:自19451987(第一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二編‧第7冊)

        8      蔡政惠    戰後臺灣作家文學中的「原住民族書寫」:自19451987(第二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二編‧第8冊)

        9      蔡政惠    戰後臺灣作家文學中的「原住民族書寫」:自19451987(第三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二編‧第9冊)

        10    蔡政惠    戰後臺灣作家文學中的「原住民族書寫」:自19451987(第四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二編‧第10冊)

        11    陳鴻逸    一九七○年代以降臺灣散文的性別、族群、階級議題之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二編‧第11冊)

        12    武麗芳    從傳統到現代──新竹地區詩社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二編‧第12冊)

        13    武麗芳    從傳統到現代──新竹地區詩社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二編‧第13冊)

 

 

《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三編書目  24                

        分冊        作者        著作

        1      徐國誠    《臺灣民報》的中國論述19201927(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三編‧第1冊)

        2      張齊顯    戰後美國對華經濟之援助──經濟合作總署中國分署之研究(19481952)(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三編‧第2冊)

        3      郭晏萍    日治時期臺灣古典詩中的三大節令書寫(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三編‧第3冊)

        4      許雄飛    屏東市眷村之沿革與變遷──以大鵬七村、凌雲三村為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三編‧第4冊)

        5      胡欣榮    臺南府城醫藥神信仰與相關文化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三編‧第5冊)

        6      胡欣榮    臺南府城醫藥神信仰與相關文化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三編‧第6冊)

        7      蔡秀鳳    台灣慈惠堂瑤池金母信仰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三編‧第7冊)

        8      白惟昕    臺中市萬和宮文物館館藏陶瓷年代產地與展示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三編‧第8冊)

        9      張能傑    戰後臺灣商業劇場東華皮戲團表演活動(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三編‧第9冊)

        10    李巧芸    臺灣京劇演員參與崑劇演出研究(19512013)(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三編‧第10冊)

        11    李巧芸    臺灣京劇演員參與崑劇演出研究(19512013)(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三編‧第11冊)

        12    洪瓊芳    歌仔戲坤生性別與表演文化之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三編‧第12冊)

        13    洪瓊芳    歌仔戲坤生性別與表演文化之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三編‧第13冊)

        14    沈禔暄    奚南薰篆書之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三編‧第14冊)

        15    沈禔暄    奚南薰篆書之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三編‧第15冊)

        16    涂璨琳    丁念先隸書之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三編‧第16冊)

        17    涂璨琳    丁念先隸書之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三編‧第17冊)

        18    黃淑華    再現賴和──戰後臺灣各級詩獎的賴和書寫(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三編‧第18冊)

        19    陳宛萱    蕭乾源及高雄旗峰吟社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三編‧第19冊)

        20    陳宛萱    蕭乾源及高雄旗峰吟社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三編‧第20冊)

        21    黃小民    歷史的謊言‧鄉土的真實──李喬的創作與思想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三編‧第21冊)

        22    黃小民    歷史的謊言‧鄉土的真實──李喬的創作與思想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三編‧第22冊)

        23    張錦德    臺灣海洋文學研究(19502010)(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三編‧第23冊)

        24    張錦德    臺灣海洋文學研究(19502010)(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三編‧第24冊)

 

 

《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四編書目  16                

        分冊        作者        著作

        1      盧文婷    戰後臺灣婦女參政之比較研究(19452010):以許世賢與蘇洪月嬌為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四編‧第1冊)

        2      劉芷瑋    交通、人流、物流──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對於水里地區的影響(19191945)(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四編‧第2冊)

        3      魏占峯    從台灣基層金融到商業銀行──「板信」之研究(19571997年)(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四編‧第3冊)

        4      魏占峯    從台灣基層金融到商業銀行──「板信」之研究(19571997年)(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四編‧第4冊)

        5      陳晏榮    六堆客家婚姻禮俗變遷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四編‧第5冊)

        6      呂萍芳    美國夏威夷檀香山臺灣客家移民社群之建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四編‧第6冊)

        7      洪玉儒    遷移、嬗變與認同:1960年代後加州蒙特利公園市到聖蓋博谷華人移民社區之發展與轉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四編‧第7冊)

        8      蘇何誠    道文化與臺灣民間宗教研究──以《易》、《老》、《莊》之「天」、「地」、「人」、「鬼」、「神」概念為核心(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四編‧第8冊)

        9      李育真    閩南入冥救親戲曲研究──以泉腔、莆仙戲《目連救母》為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四編‧第9冊)

        10    劉信成    當代臺灣布袋戲「主演」之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四編‧第10冊)

        11    劉信成    當代臺灣布袋戲「主演」之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四編‧第11冊)

        12    王淑蕙    志賦、試賦與媒體賦——臺灣賦之三階段論述(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四編‧第12冊)

        13    王淑蕙    志賦、試賦與媒體賦——臺灣賦之三階段論述(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四編‧第13冊)

        14    王琬葶    世界‧民俗‧帝國  :《臺灣婦人界》小說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四編‧第14冊)

        15    張志帆    八、九○年代臺北城市「生活空間」文學書寫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四編‧第15冊)

        16    張志帆    八、九○年代臺北城市「生活空間」文學書寫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四編‧第16冊)

 

 

《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五編書目  25                

        分冊        作者        著作

        1      宋幫強    日據時期台灣共產黨歷史再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五編‧第1冊)

        2      宋幫強    日據時期台灣共產黨歷史再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五編‧第2冊)

        3      許毓良    清代臺灣的軍事與社會──以武力控制為核心的討論(第一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五編‧第3冊)

        4      許毓良    清代臺灣的軍事與社會──以武力控制為核心的討論(第二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五編‧第4冊)

        5      許毓良    清代臺灣的軍事與社會──以武力控制為核心的討論(第三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五編‧第5冊)

        6      許毓良    清代臺灣的軍事與社會──以武力控制為核心的討論(第四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五編‧第6冊)

        7      楊雅婷    日治時期味之素在臺灣之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五編‧第7冊)

        8      陳東昇    十九世紀後期西方傳教士眼中的臺灣漢人社會(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五編‧第8冊)

        9      彭美玲    長老教會在後龍的開拓與經營(18721995)(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五編‧第9冊)

        10    許澤耀    從神聖到世俗──以頭城搶孤為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五編‧第10冊)

        11    高璽鈞    釋悟光的宗教修學經歷與抉擇(19181972)(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五編‧第11冊)

        12    李柏桐    宜蘭頭城台語語音語彙之調查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五編‧第12冊)

        13    李柏桐    宜蘭頭城台語語音語彙之調查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五編‧第13冊)

        14    黃慶雄    清領時期臺灣隱逸詩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五編‧第14冊)

        15    黃慶雄    清領時期臺灣隱逸詩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五編‧第15冊)

        16    謝淑容    明鄭至日治時期古典詩中的臺南地區書寫(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五編‧第16冊)

        17    謝淑容    明鄭至日治時期古典詩中的臺南地區書寫(中)(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五編‧第17冊)

        18    謝淑容    明鄭至日治時期古典詩中的臺南地區書寫(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五編‧第18冊)

        19    劉安        戰後台灣阿里山空間的現代文學書寫──以散文、新詩、小說三文類為觀察核心(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五編‧第19冊)

        20    洪鵬程    台灣農民小說發展史(19201980年代)(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五編‧第20冊)

        21    洪鵬程    台灣農民小說發展史(19201980年代)(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五編‧第21冊)

        22    陳正雄    戰後臺灣布袋戲技藝研究——以蕭添鎮布袋戲為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五編‧第22冊)

        23    黃如莉    江黑番布袋戲口頭文學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五編‧第23冊)

        24    黃佳文    當代臺灣歌仔戲跨文化改編與詮釋──從《歌劇魅影》到《梨園天神桂郎君》(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五編‧第24冊)

        25    胡志峰    賴聲川戲劇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五編‧第25冊)

 

 

《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六編書目  10                

        分冊        作者        著作

        1      張俊德    近代臺灣股票市場發展之研究(18991962)(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六編‧第1冊)

        2      張俊德    近代臺灣股票市場發展之研究(18991962)(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六編‧第2冊)

        3      吳宗憲    全臺縱橫——戰後臺灣省營公路客運之變遷(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六編‧第3冊)

        4      林淑萍    台灣日治時期「同文同種」關鍵詞研究──以《臺灣日日新報》與「日治時期期刊影像系統」為中心(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六編‧第4冊)

        5      黃瓊儀    台灣地理歌仔研究──以陳再得的〈台灣地名探源〉為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六編‧第5冊)

        6      盧翰莛    假面與鏡子──黃立綱金光布袋戲角色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六編‧第6冊)

        7      沈超群    大眾電影與文創產業發展──以《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和《我的少女時代》為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六編‧第7冊)

        8      孫吉志    羅尚《戎庵詩存》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六編‧第8冊)

        9      孫吉志    羅尚《戎庵詩存》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六編‧第9冊)

        10    關向君    「蕃薯詩社」與「菅芒花台語文學會」之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六編‧第10冊)

 

 

《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七編書目  11                

        分冊        作者        著作

        1      李建德    清代臺灣儒學之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七編‧第1冊)

        2      李建德    清代臺灣儒學之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七編‧第2冊)

        3      黃啟宗    新店溪流域移墾聚落信仰圈文化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七編‧第3冊)

        4      黃啟宗    新店溪流域移墾聚落信仰圈文化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七編‧第4冊)

        5      鄧宏旭    日治時期臺灣都市不動產業之形成與影響:以基隆、臺北、高雄為例(18951945)(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七編‧第5冊)

        6      黃柏松    退輔會榮民安置與梨山地區的農業發展(19561987)(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七編‧第6冊)

        7      陳凱琳    日治時期屏東古典詩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七編‧第7冊)

        8      陳光瑩    儒醫謝道隆《小東山詩存》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七編‧第8冊)

        9      林黛琿    尋找主體性──王安祈的國光「新」劇研究(20042016)(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七編‧第9冊)

        10    隋利儀    當代臺灣國語流行歌曲之詞曲關係研究(19492017)(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七編‧第10冊)

        11    隋利儀    當代臺灣國語流行歌曲之詞曲關係研究(19492017)(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七編‧第11冊)

 

 

《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八編書目  16                

        分冊        作者        著作

        1      陳俊安    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新竹地區的客家社會統治:以《警友》雜誌為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八編‧第1冊)

        2      楊金源    宜蘭「文化立縣」的經驗及其民俗過程(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八編‧第2冊)

        3      楊金源    宜蘭「文化立縣」的經驗及其民俗過程(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八編‧第3冊)

        4      洪岱筠    豐原土地公信仰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八編‧第4冊)

        5      吳巧文    臺灣日治時期「蓬萊漆器」中原住民題材作品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八編‧第5冊)

        6      邱心怡    威權體制下台灣電視競爭型態之研究:以娛樂節目製播演變為中心(19691975)(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八編‧第6冊)

        7      林秋月    臺灣閩南諺語中的男性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八編‧第7冊)

        8      江欣怡    《原語臺灣高砂族傳說集》及其故事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八編‧第8冊)

        9      鄭佩容    清代巡臺御史詩歌研究:以張湄、六十七、錢琦為中心的考察(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八編‧第9冊)

        10    黃儒柏    濁水溪下游糖業鐵路之興衰(19071970)(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八編‧第10冊)

        11    林美秀    文化、詩話與族群想像──彰化文士吳德功的文化視野與文化詩話學書寫(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八編‧第11冊)

        12    吳淑娟    臺灣基隆地區古典詩歌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八編‧第12冊)

        13    吳淑娟    臺灣基隆地區古典詩歌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八編‧第13冊)

        14    姜佩君    澎湖民間故事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八編‧第14冊)

        15    姜佩君    澎湖民間故事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八編‧第15冊)

        16    郭聖偉    臺南中寮遺址出土陶瓷的歷史考古學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八編‧第16冊)

 

 

《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九編書目  23                

        分冊        作者        著作

        1      吳重義    清末台灣洋務運動之研究(18741891)(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九編‧第1冊)

        2      吳重義    清末台灣洋務運動之研究(18741891)(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九編‧第2冊)

        3      宋幫強    退臺後國民黨結構研究(19491972)(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九編‧第3冊)

        4      葉川睿    冷戰下的國民黨海外黨務(19501962)(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九編‧第4冊)

        5      馮琳        走向「同盟」:臺美接近中的分歧與衝突(19491958)(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九編‧第5冊)

        6      馮琳        走向「同盟」:臺美接近中的分歧與衝突(19491958)(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九編‧第6冊)

        7      鍾承祐    日治時期臺灣知識分子的日常生活與知識傳播——以張麗俊與黃旺成為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九編‧第7冊)

        8      詹慧蓮    臺灣仕紳望族傳統漢文化的繼承與衝突(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九編‧第8冊)

        9      張芸涵    臺灣契約文書中典、賣妻之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九編‧第9冊)

        10    賴怡慈    日治時期臺灣奉安設備之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九編‧第10冊)

        11    賴建成    台灣民間信仰、神壇與佛教發展之省思(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九編‧第11冊)

        12    賴建成    台灣民間信仰、神壇與佛教發展之省思(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九編‧第12冊)

        13    林翠鳳    陳肇興及其陶村詩稿之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九編‧第13冊)

        14    林翠鳳    陳肇興及其陶村詩稿之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九編‧第14冊)

        15    陳光瑩    洪棄生《詩》《騷》別裁的遺民詩史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九編‧第15冊)

        16    林翠鳳    鄭坤五及其文學研究(修訂版)(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九編‧第16冊)

        17    林翠鳳    鄭坤五及其文學研究(修訂版)(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九編‧第17冊)

        18    林美滿    1990以降親情散文母親形象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九編‧第18冊)

        19    潘秉旻    楊牧詩與中國古典的互文性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九編‧第19冊)

        20    蒲彥光    追憶與借鏡:小說、電影與時代反映(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九編‧第20冊)

        21    賴明澄    民謠歌王──劉福助創作歌謠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九編‧第21冊)

        22    賴明澄    民謠歌王──劉福助創作歌謠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九編‧第22冊)

        23    謝玉賢    臺灣民間歌謠〈病子歌〉的版本分析及其閩客文化比較(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十九編‧第23冊)

 

 

《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十編書目  14                

        序號        作者        著作

        1      李理、趙國輝        日據台灣時期鴉片問題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十編‧第1冊)

        2      李理、趙國輝        日據台灣時期鴉片問題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十編‧第2冊)

        3      蘇倉永    史心與文情──清代臺灣儒者吳子光的史論、文學觀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十編‧第3冊)

        4      蘇倉永    史心與文情──清代臺灣儒者吳子光的史論、文學觀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十編‧第4冊)

        5      沈彤        臺灣「帝女花」戲曲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十編‧第5冊)

        6      陳遵旭    人之初,「信」本善──從艋舺龍山寺持蓮童子像看台灣民間中的童子圖像(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十編‧第6冊)

        7      賴文英    臺灣桃園呂屋豐順腔客話研究(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十編‧第7冊)

        8      賴文英    臺灣桃園呂屋豐順腔客話研究(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十編‧第8冊)

        9      賴桂貞    從文學類型角度探討基隆文學的特色(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十編‧第9冊)

        10    賴桂貞    從文學類型角度探討基隆文學的特色(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十編‧第10冊)

        11    劉慧珠    在介入與隱遁之間──七等生文學中的沙河象徵(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十編‧第11冊)

        12    劉慧珠    在介入與隱遁之間──七等生文學中的沙河象徵(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十編‧第12冊)

        13    陳建華    臺灣老兵的返鄉之途──段彩華《北歸南回》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十編‧第13冊)

        14    林正三    《華岡禊集分韻詩》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十編‧第14冊)

 

 

《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一編書目  7                  

        序號        作者        著作

        1      白晅        建構「客家知識體系」之探析──以客委會獎助客家研究博碩士論文為中心(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一編‧第1冊)

        2      馮文星    客家戲幕表戲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一編‧第2冊)

        3      盧俊清    祭祀與送煞神:台北市地區宮廟祭解儀式及其思想之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一編‧第3冊)

        4      黃永財    海上之星──屏東縣琉球鄉地方傳說及信仰(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一編‧第4冊)

        5      黃永財    海上之星──屏東縣琉球鄉地方傳說及信仰(中)(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一編‧第5冊)

        6      黃永財    海上之星──屏東縣琉球鄉地方傳說及信仰(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一編‧第6冊)

        7      劉兆恩    明鄭臺灣漢詩離散經驗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一編‧第7冊)

 

 

《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二編書目  9                  

        序號        作者        著作

        1      李理、趙國輝        近代閩台互動中的解紛止爭(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二編‧第1冊)

        2      段承恩    以味尋位──桃園忠貞新村米干滋味下族群認同的轉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二編‧第2冊)

        3      林容瑋    宜蘭二結王公廟與台灣的古公三王信仰(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二編‧第3冊)

        4      陳佩瑜    中西跨文化戲劇交流溯源與改編方式探究──兼以歌仔戲《威尼斯雙胞案》、《Mackie踹共沒?》為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二編‧第4冊)

        5      周慧慧    競爭與共生:光復後的臺灣原住民族群關係──以臺灣南投縣仁愛鄉為中心(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二編‧第5冊)

        6      俞棟祥    周植夫《竹潭詩稿》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二編‧第6冊)

        7      吳宗良    吳晟詩歌的鄉土意識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二編‧第7冊)

        8      袁仁健    臺灣解嚴後美文傳統書寫典範及其逆反與解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二編‧第8冊)

        9      張夢凡    臺灣後現代詩中的主體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二編‧第9冊)

 

 

《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三編書目  13

        序號        作者        著作

        1      李理        近代東亞格局轉變中的臺灣(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三編‧第1冊)

        2      李理        近代東亞格局轉變中的臺灣(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三編‧第2冊)

        3      李理        日據臺灣五十年(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三編‧第3冊)

        4      李理        日據臺灣五十年(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三編‧第4冊)

        5      歐怡涵    日治時期臺灣的藥業網絡──以藥業從業人員與藥品使用者為主的討論(上)(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三編‧第5冊)

        6      歐怡涵    日治時期臺灣的藥業網絡──以藥業從業人員與藥品使用者為主的討論(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三編‧第6冊)

        7      徐裕盛    典範的轉移:嘉義新港溪北的庄頭神信仰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三編‧第7冊)

        8      徐逸誠    日治時期「臺灣佛教改革運動」中的齋教徒:以洪池為研究中心(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三編‧第8冊)

        9      丁平        美術史的邊界與觀念形成:清末以來臺灣地理空間上的敘述和考察(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三編‧第9冊)

        10    鄭偉斌    東臺灣的噶瑪蘭人和撒奇萊雅人──歷史變遷中的族群建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三編‧第10冊)

        11    張雪婷    知識、權力與台灣原住民教育──以台東地區日據以來的教育實踐為例(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三編‧第11冊)

        12    陳光瑩    洪棄生的豔體香奩與描寫婦女詩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三編‧第12冊)

        13    王雪玲    蝶蝶不休――試論吳明益和杜虹的蝴蝶書寫(臺灣歷史與文化研究輯刊‧二三編‧第13冊)

 

 

欄目主持:李威侃博士

 

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係由兩岸學者協同主編的學術出版社,出版品為各大學教授推薦之博士論文,多年來已出版了涵蓋文史哲各個學門的學術專著數千部,書系二十餘種,作者遍及兩岸老中青三代學者,形成了一個完整而重要的研究大庫。

地址:235新北市中和區中安街7213

TEL: (02)-29231455 FAX : (02)-29231452 E-Mail : service@huamulans.com

 

 

 

欄目主持:李威侃博士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