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文化 > 正文

潛江歷史文化探源

2023-06-06 09:00 作者:王星辰   來源:中文網   閱覽:

  潛江,位於湖北省中部的江漢平原,地處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副中心」,1994年被列為湖北省三大直轄市之一,是武漢城市圈的一員。潛江歷史悠久,是楚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中國現代戲劇大師曹禺的故鄉。潛江自965年(宋乾德三年)建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潛江的由來有著豐富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內涵,其歷史淵源更是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夏朝。
一、古潛水考
  潛水之名,《尚書·禹項》有「沱潛既道」,《爾雅·釋水》有「水自漢出為潛」。
  潛水上古時期已經存在,為五帝伯禹司空時期的產物。潛水之名,是一條存疑久遠的古代河流。《禹貢·荊州》提及「九江孔殷,沱、潛既通」,但《禹貢·荊州》又提及 「岷蟠既藝,沱、潛既通」,兩種不同的表述,表明在今湖北省與四川省各自有一條沱水和潛水。南北朝時期北魏的酈道元被譽之為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地理學家,寫了部偉大的著述——《水經注》,對於潛水有他的觀點。酈道元在延昌年間(512年-515年)任東荊州刺史,非常重視野外考察,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對所轄地的水道地理狀況非常瞭解。他在《水經注》卷二十九對潛水作了明確的表述:「鄭玄曰:漢別為潛,其穴本小,水積成澤,流與漢合,大禹自導漢疏通,即為西漢水也。故《書》曰:沱潛既道。劉澄自稱白水入潛,然白水與羌水合入漢,是猶漢水也。」。《水經注》的說法與《水經》存在分歧。按《水經》,潛水出於巴郡岩渠縣,則此水當是古代的岩渠水,是嘉陵江的東支。《水經注》則認為潛水是漢水的分支。自從大禹把漢水疏通後,這條水就是西漢水。所以《尚書》說:沱水,潛水疏通了。漢水在先秦時期,是楚國的一條重要河流。今漢水下游段在古代是漢水的支流,名曰:「潛水。」說明夏商時期漢、潛各行其道,河床基本固定。
  大約至西周時期,隨著大雲夢澤的消亡,洪水逐漸歸漕,江漢平原就開始出現引水灌田問題。據《史記・河渠書》記載:「于楚,西方則通渠漢水、雲夢之野。」說的是楚人開渠引漢水灌溉江漢平原之田。此時的「漢水,」當是禹貢時的「潛水」。先秦時期漢水流至今潛江市西北有主泓、支沱分流之別,名稱變更也各有其意,這兩條水系對於楚人在江漢平原進行農田灌溉、發展航運和城邑建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據有關資料統計,春秋時楚人在湖北境內的漢水邊上就擁有城邑14座,其中有竟陵(今潛江市西北)。今人陳萬海老師實地考證古潛水十餘年,認為「古潛水」是4000多年前,大禹後夏朝初期夏啟領導先民們在荊湖疏通的一條河流。酈道元所注的潛水水系,符合今潛水遺址地貌特徵。《尚書·禹貢》云:「浮於潛,逾于沔」,沔水即今漢江,是長江的支流之一。所以漢江很早就被稱為沔水。但古代也有稱漢水的,《漢書·地理志》說:「漢水受氐道水,一名沔。」所以「沔」、「漢」是同水異名。不過《水經》只稱沔水,不稱漢水。《水經注》則「沔」、「漢」並見。這就清晰了。2022年秋,本文作者與陳萬海老師實地進行了考證,認為潛水遺址地貌特徵顯著。陳萬海老先生繪製了一張潛水的地圖。圖上「漢出為潛」的水係指的是張灣潭(今潛江市西北),潛水源頭起漢水張灣潭、竟陵城、流經徐關今萬福閘入夏水。因河流水系的演變,明朝以後,有學者認定,潛水即蘆洑河。這條河起自蘆洑頭(今竹根灘沙街村以西),經排沙渡(在今三江以北一公里處),東流為通順河,達仙桃;南流經徐角,過縣城北,為縣河,再往南,過班家灣,通沔陽,達于江,為潛江船運通道。潛水,反映了一個地方歷史積累沉澱的文化。對潛水的追根溯源,可幫助我們加深瞭解潛江的歷史文化,增強潛江歷史文化在人們心中的厚重感、認同感和歸屬感。
二、潛江地名考
  潛江的起源因潛水而名。據《水經注》:「潛水蓋漢水枝分潛出,故受其稱耳」。因境內有河道分流漢水入長江,取「漢出為潛」意,命名潛江。
  潛江古為雲夢澤一角,歷經江水複合沖積和湖水緩慢沉積而逐漸形成。潛江地域夏、商、周三代屬荊州域。西元前5世紀前後的春秋戰國時期,在本現域南部的崗後和北部的平原上出現了章華臺、竟陵等邑居,其地屬於諸侯國中的楚國。
  潛江依潛水而置。有三個方面可以佐證。首先是江漢地名的來歷。比江漢名更早的為遠古荊湖。荊湖即湖廣腹地兩湖平原部分,鄂中南湘中北。《中國北部農牧分界線的歷史變遷》稱,荊湖指今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區荊湖平原。遠古荊湖是自然而生的。在古代位於長江中游的江漢平原佈滿了湖泊、沼澤,為古雲夢澤的一部分;洞庭湖區尚處於河網切割的低窪平原。《史記•貨殖列傳》說:「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贏蛤,不待賈而足,地勢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漢書•地理志》亦說:「江南地廣,或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果窳贏蛤,食物常足。故呰窳偷生,而無積聚,飲食還給,不憂凍餓,亦無千金之家。」秦漢時期所謂的「江南」,兩湖平原為其主體部分。荊湖區內以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以及湘江流域的河谷盆地為主的稻米輸出。「湖廣熟,天下足」的民謠是這麼來的。潛江遠古文明的印跡,屬郢、南郡、郢州、荊楚、荊州府、江陵府、荊湖北路所轄,其歷史可尋4000餘年。江漢地名的為楚王熊渠所置。相傳,西元前880多年,楚王熊渠從丹陽嚮東征討到荊湖,在大艾山(今潛江西南張金鎮黃羅崗一帶)立足腳根後置江漢地名。此可可見,西周時期,江漢地名是包含今潛江的,而大艾山正是古潛水流經徐關今萬福閘入夏水所在地域。無論是古荊湖,還是江漢地名,潛江都是依古潛水而建的。
  其次竟陵依潛水而置的來歷。竟陵之說,楊寬在《戰國策》中稱竟陵在今湖北潛江市西北,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將竟陵定於今湖北省潛江市東荊河注漢水河道以西、漢水南岸一帶。《戰國策·中山策》:「(武安)君前率數萬之眾入楚,拔鄢、郢,焚其廟,東至竟陵」,即此。秦置縣。西元前278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率秦軍攻占楚郢都(今江陵西北),東下竟陵,並分別設郡建縣,這裡成為秦南郢竟陵縣轄地。西元前250多年,楚國竟陵被秦國白起東征獲得,在潛水置先秦竟陵縣,在今湖北潛江市西北。這就是竟陵依潛水而置的來歷。
  其三、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一代宗師譚其驤教授主編、周振鶴教授編著的《漢書地理志匯釋》中【補註】「先謙案,《一統志》,夏水自江陵東流,入監利界,又東入沔陽州界。一名長夏港,又名魯洑江,又名大馬長川,在監利東南三十里。【編者案】治今湖北潛江市西南。」東漢,西元48馬援將軍在潛水竟陵平叛剿匪,正是潛江西南方向史稱的大馬長川。這裡有兩個關鍵詞:潛水、大馬長川。大馬長川依潛水。
  上述三個方面,進一步證實了潛水在現潛江境內,說明潛江是依潛水而置的。
  西元前206年,西漢建立,設置了華容縣,潛江分屬竟陵、華容。 西元九年,王莽篡漢室,將竟陵縣移至長壽,竟陵縣改守平。東漢西元30多年,世祖劉秀復竟陵置竟陵候國王。三國時,潛江之地轄於吳國,隸屬郡縣與漢無異。晉初分江夏郡置竟陵郡,潛江為竟陵郡之竟陵,南郡之江陵二縣地。西元550年前後,南朝蕭梁省竟陵,廢華容。潛江西南境改屬南郡江陵縣;西魏分江陵而置華陵縣,北周改華陵縣為紫陵縣,潛江西南境為其所轄。東北境為郢州竟陵郡之竟陵縣,竟陵郡治於齊時也由長壽(今鍾祥)遷至竟陵;梁末省竟陵縣入霄城縣,竟陵郡治、縣治始移霄城(今天門境),潛江東北境遂屬霄城縣;北周復改霄城縣為竟陵縣,改竟陵郡為石城郡,潛江東北境屬石城郡之竟陵縣。
  隋朝時,潛江東北境屬荊州沔陽郡竟陵縣,西南境屬紫陵縣。
  唐初廢紫陵縣入江陵縣,潛江西南境屬江陵府江陵縣,東北境屬復州竟陵縣。西元857年(唐大中十一年),「以人戶輸納不便,置征科巡院于白洑」(《太平寰宇記》卷146《山南東道五·潛江縣》,白洑在今市域西北,隸屬於荊南節度使管轄。五代改白洑為安遠鎮,為南平國(荊南國)屬地。
西元925年荊南節度使高季昌為阻擋漢水泛濫,築130里的漢江防洪大堤。
  西元965年(宋乾德三年),升白伏巡院為縣。北宋置潛江縣,因境內有河道分流漢水入長江,取「漢出為潛」意,命名潛江。以潛水置潛江縣,以潛水改潛江。至此,產生潛江。
   潛江置縣前有兩大古鎮,一是獅子鎮,二是安遠鎮。獅子口因江漢U地型而得名,古稱楊口,位於江陵城東運河至漢水處(今高石碑興隆村),這裡是唐宋時期江漢地區三大商貿中心襄陽、江陵、鄂城(今武漢市武昌區)水路交通的樞紐,一直持續到南宋。安遠鎮是潛江縣治所在地,在今下蚌湖附近,隸屬於荊湖北路江陵府。安遠鎮是潛江歷史上重要的古鎮之一。位於漢水白洑段南岸(今王場鎮以西),唐朝時期,有白洑南草市,形成商埠,官府在此設白洑巡;五代時期,改白洑巡為安遠鎮。宋初,析江陵縣東北之地設潛江縣,直到元至元三十年(1293)遷治至鬥堤,潛江縣古城328年。
獅子鎮、安遠鎮兩大古鎮均在今潛江市西北,皆潛水置先秦竟陵縣使然。
三、潛江傳統歷史文化探
  潛江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文物遺存眾多,是湖北千年古縣之一。做好潛江歷史文化的研究,對傳承文化基因、賡續地方文脈、構築文化品牌,推動潛江「十四五」乃至以後一個時期文旅事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潛江歷史文化比較有特色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文化。
  一是古潛水文化。上善若水的文化得到很好的體現。它引導人們有水一樣的美德,始終將自己放在低位。潛江所處的江漢盆地在古近紀為內陸鹽湖,在新近紀為淡水湖泊。在第四紀依然地勢低窪,並有長江與漢江橫越,形成江漢盆地。這種處低位的地理特徵,對潛江的先民們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春秋伍子胥、東漢馬援等皆在潛水一帶行軍,留下了美的傳說。馬援將軍在潛水準叛剿匪,大官壋立有一石碑「泰石敢壋」。
  潛水上的橋眾多。建的第一橋為清乾隆帝時修建通鎮橋,在今關湖村。曹河潭百姓又稱其為脫衣橋。 據考證,潛水上修建有馬場紅壁剅石橋、龍灣鎮腰河村過街樓橋,龍灣鎮龍西橋、紅雞橋、熊氏橋等,距今皆有100多年的歷史,每一座橋都有故事,彰顯真善美的人文精神。
  二是楚文化。潛江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潛江地處江漢平原腹地,夏商周時期,潛江屬於九州中的荊州,已有先民在此定居,雲夢澤與潛水滋潤了楚文化的發展。新時器時代潛江的文化遺址有20多處,包括龍灣鎮楊家臺南遺址、積玉口盤光丘遺址、龍灣遺址等。龍灣遺址群發掘的長章臺遺址的時代為石家河文化中晚期。章華臺遺址開創了我國古代高臺建築的先河。西元前540年,楚靈王即位,舉全國之力,築章華臺境內有被譽為「天下第一臺」的東周楚靈王行宮章華臺遺址,被列為「2000年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遺址所在地考古證實是江漢平原原始文化和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
  三是儒家文化。兩漢時期,潛江分屬竟陵文化和華容縣,儒學發達。出生於潛江地區的胡廣、劉焉劉璋父子、庚域庚子輿父子等,均與儒學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繫。胡廣曾三拜相。他的《百官箴敘》《印衣銘》《漢官解詁》等,強調禮儀制度,經世致用,「中庸平和」的觀點多有體現。東漢民間諺語:「萬事不理問伯始,天下中庸有胡公」。桓帝建和元年,劉焉辭官避禍,以教授儒家經家法為業,獲清名奠基。後朝庭用劉焉為益州牧。劉璋為文士,比較重視德治。劉璋治下,益州「土美民豐,寶物所出」。庚域庚子輿父子孝行、孝道,影響後人。潛江地處江漢平原腹地,夏商周時期,潛江屬於九州中的荊州,已有先民在此定居,雲夢澤與潛水滋潤了楚文化的發展。春秋時期,潛江是楚國的核心轄區,歷史文化名人孫叔敖、伍子胥、范蠡、黃歇等人的事蹟在潛江千古流傳。
  四是本草文化。本草文化的代表人物劉若金(1585-1665年), 明末清初湖廣潛江人,明末官吏、醫家。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人名大辭典》記載:「劉若金,明天啟進士。崇禎末,官至刑部尚書。尋歸隱,自號蠡園逸叟。尤精於醫學,有《本草述》」。「刑部尚書」在古時可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官。當時朝廷的中央機構只有吏部、兵部、戶部、刑部、禮部、工部等六大部和都察院、大理寺、通政司等平行機構。劉若金是有史記載潛江籍古時在朝廷任職最高者之一,其所著《本草述》用三十年時間寫成,共三十二卷,載藥六百九十一種。它的分部和先後次序,多與《本草綱目》不同。分水火土金等30部,權度藥物生成之時以及五氣、五味、五色,以明陰陽升降之理;義理暢通,實際闡發神農、 陶弘景本草著作的奧秘。與盧復、 盧之頤父子互相補充,為註釋藥性家之祖。《本草述》是現代重新校注出版的中國歷史古籍並不多見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與李時珍《本草綱目》齊名的祖國醫藥學的寶貴遺產。劉若金有「國醫之手」的美譽。其《本草述》的巨大價值,惜今人未能深度挖掘。
  五是方誌文化、金石學文化。方誌文化的代表人物甘鵬雲(1861~1940),近代著名藏書家、學者,是潛江最後一位進士。清末民國期間,在全國有影響的藏書家、版本目錄學家、方誌學家、書法家、經學家,是近代中國歷史文化的集大成者,被讚譽為一位傳統文化的殿軍人物。他一生著述豐厚,存世的文獻約有300萬字,對潛江的歷史文化進行了系統收集、歸納與總結。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曾被聘為湖北省通志館籌備處副主任,完成代表作《方誌商》一書,在方誌學領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同時並主修《湖北文征》。著作甚多,藏書20萬卷,搜集碑拓4110餘種。
  近代金石學巨匠易均室享有盛譽。沙孟海《沙邨印話》稱:「世間不可無易均室。」「于歷代金石之稔熟,當世無出其右」「治近現代印學史,不可不知易均室」。其著述文章達60多種(篇)。
  潛江歷史文化遠不止五種文化,還有潛江民歌、花鼓戲、皮影戲、花燈傳統文化等,不一一列舉。
  歷史文化是潛江城市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座城市豐厚的文化底色。挖掘古潛水、考證潛江的起源,挖掘潛江歷史文化,一方面,可進一步增強市民更深厚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強熱愛潛江建設潛江的自豪感和凝聚力。另一方面,對於潛江實現歷史文化價值的可持續合理利用也有著重要的意義。比如開發古潛水,使之成為潛江的一道標誌性景觀,並將其融入文化生態旅遊風景線,形成南水北調興隆水利樞紐、古潛水、返灣湖濕地生態景觀、古章華臺遺址、農家樂為一體的獨具特色的文旅風景線。研究本草文化,對於重建中醫藥文化遺存的時空框架,中藥材科普與旅遊於一體的中醫藥健康旅遊,凝聚力量,傳承創新有重要的意義。潛江的歷史文化厚重博大,可充分挖掘其潛力,興建具有潛江特色的歷史文化博物館群,打造潛江歷史文化景觀,並以此引領潛江文旅的開發和拓展,推進文化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福澤百萬潛江人民。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