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大陸 > 正文

中國科學院航空遙感中心團隊:在天空丈量錦繡山河

2023-07-31 09:13 作者:任 歡   來源:光明日報   閱覽:

       【人才強國新征程】
   5月上旬,農事正忙的黑龍江友誼農場,迎來了一場特殊的「把脈問診」——國家大科學裝置航空遙感系統首次助力黑土地質量探測。
   天空中,科研人員利用飛機搭載高光譜相機、雷射雷達、合成孔徑雷達(SAR)等多種高精尖設備正在進行觀測,獲取的數據將有助於摸清測區黑土地土壤與耕地質量及退化狀況,從而為黑土地保護利用提供精準「處方」。
   被稱為「國之重器」的航空遙感系統,能夠獲取包括陸地、海洋、大氣在內的多類型遙感數據,服務領域可廣泛覆蓋農業、林業、測繪、環境、災害等。作為航空遙感系統的管理運行部門,中國科學院航空遙感中心積極致力於打造一支助力我國空間資訊化建設和國家數據安全的科研團隊。長期以來,航空遙感中心團隊成員心繫「國家事」、肩扛「國家責」,把實驗室設立在藍天白雲間,以一組組高精、嚴謹的數據為尺,丈量著祖國的錦繡山河。
  「唯有堅持攀登才能『一覽眾山小』」
   「白雲升遠岫,搖曳入晴空。」這是古人用來形容天朗氣清的詩句,對航空遙感中心團隊成員來說,這樣的天氣往往意味著,今日要出任務了。
   與藍天白云為伴,說起來很浪漫,但實際上,每一次飛行前,團隊成員都要接受一項特殊的培訓——萬一發生飛行特情,如何自我解救。對此,航空遙感中心副主任朱金彪說:「看起來良好的天氣,其實背後都可能潛伏著危險。」
   這一危險隨時可能發生。常坐飛機的人應該不陌生,它的名字叫大氣亂流,是造成飛機顛簸的直接原因。
   不久前,團隊成員接到了一項重大的科研任務,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八一冰川地區組織實施冰川透視航空與地面聯合科學實驗,這是國際上首次開展基於航空遙感系統的P波段、L波段、甚高頻段(P/L/VHF)三波段雷達聯合冰川探測實驗。
   任務甫一開始,幾大難題就擺在了團隊成員面前:本次實驗飛行高度要求6500米以上,但之前沒有類似的飛行經驗;測區海拔4400米以上,周圍全是高山區域,飛機安全距離只有1000多米;測區氣流不穩定,任務完成難度很大……「經過縝密計算,我們制定了單發飄降等系列空中緊急預案,並安排了3名資深飛行員為任務保駕護航。」朱金彪說。
   「晴、無雲、風力三級。」航空遙感中心光學載荷運維主管祁增營清楚地記得執行任務第一天的天氣條件。本以為實驗將一切順利,然而在測區近7000米的高空,飛機很快遇到了大氣亂流,上下顛動得非常厲害。「那種感覺就像身體在下面,心臟卻在空中揪著,難受極了。」祁增營說,隨著大氣亂流越來越不規則,大家決定提前返航。
   「我國目前尚無航空和衛星技術可以直接對冰川內部進行觀測,本次實驗意義重大,一定要按期保質保量完成!」帶著這樣的決心,團隊成員重新制定了飛行計畫,連續飛行兩個月20餘架次,獲取有效數據4.6TB。航空遙感中心主任潘潔介紹:「實驗初步驗證了對冰川特徵的全面探測技術並獲取了有效數據。未來,實驗數據將積極促進冰川厚度及內部結構遙感反演方法的發展。」
   「科學事業就像一座座高峰,唯有堅持攀登,才能『一覽眾山小』。」如今,潘潔正帶領團隊攻堅國家「十四五」重點研發計畫「航空協同透視探測技術系統」項目。「項目將構建分布式多航空載荷、平台及應用全鏈條航空透視探測技術體系,培養航空透視探測技術國家戰略科技隊伍,支持實現『十四五』地球觀測與導航領域透視地球概念的示範。」潘潔說。
  「標準必須做到100%」
   航空遙感中心飛機航電改裝主管閆占霄上大學時,有一個美好的夢想:畢業後做一名合格的科學家。
   2018年12月29日,由中航西飛民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研製生產的航空遙感系統首架新舟60遙感飛機正式交付。但閆占霄清楚,要完成複雜多樣的遙感任務,還必須對飛機的航電系統進行改裝,而每一點改動,都意味著重新開展耗時漫長的適航驗證。
   為此,閆占霄與團隊成員分秒必爭。通信導航系統能否準確接收地空對話、控制系統能否準確控制溫度、資訊系統能否準確採集飛機數據……時間緊、任務重,卻沒有一個人退縮。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9年10月,新舟60遙感飛機試飛首飛中,裝載的高分辨率面陣相機、環境大氣成分探測系統、機上作業管理系統等載荷遙感作業正常;2021年7月22日,國家大科學裝置航空遙感系統正式通過國家驗收,投入運行。
   作為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遙感飛機,新舟60突破了飛機多外掛物氣動布局、機體連續大開口飛機結構設計等關鍵技術,填補了國內中大型航空遙感飛機研製空白,整體技術居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準。
   航空遙感中心飛機維護主管徐柳青的工作,經常需要日夜顛倒,可在她眼中,工作時間再晚、工作任務再重,也容不得絲毫差錯,「標準必須做到100%,才能確保下一次飛行任務的安全,差一點兒都不行」。
   這個火熱的夏天,暴晒的停機坪地面溫度可以達到五六十攝氏度,徐柳青與團隊成員不得不穿著長衣長褲來工作,有時一忙就是一整天,甚至喝的礦泉水都是「滾燙」的。而在這份不容一絲馬虎的工作中,液壓系統是否洩漏、機身螺絲是否老化……每一處細微的「病灶」,都逃不出徐柳青的火眼金睛。
   「能用自己的雙手為大家保駕護航,我很滿足。」徐柳青說。
   近年來,國家大科學裝置航空遙感系統已在科學研究、國土測繪、農業農村、應急減災和生態保護等行業和領域廣泛應用。相應地,團隊成員也肩負著越來越多的科研任務。「一年365天,有近200天要飛在天上,每次飛行時間都要持續五六個小時,但大家都堅持住了並樂在其中。每個人心裡都明白,國家需要我們的時候到了。」朱金彪說。
  「讓更多年輕人勇挑大梁」
   如今,航空遙感中心團隊有80多人,35歲以下的年輕人,占據了「半壁江山」。
   在八一冰川欣賞皚皚白雪、在長白山頂俯瞰天池……80後祁增營已經有了非常豐富的飛行經驗,每次需要出任務時,他總是早早報名。
   「推出科研成果之外,培養人才也是我們的一個重要使命。我們為年輕人提供關鍵科技崗位和施展才華的空間,讓更多年輕人勇挑大梁。一方面,安排青年人才獨立承擔運行任務,提昇運行效率和解決運行問題能力;另一方面,鼓勵青年人才獨立申報和負責科研項目或子課題任務,鍛鍊研究解決關鍵技術問題的能力。」潘潔說。
   依託空天院設立的「未來之星人才計畫」,航空遙感中心重點加強對35週歲以下、具有發展潛力的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的激勵和培養,並設立各類人才的專項補貼,促進相關措施有效銜接。「我們每年以定量、定性指標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績效考核工作,績效工資與工作性質、強度、科研任務和成果產出及其貢獻緊密掛鉤,優惠政策向優秀青年人才傾斜。」朱金彪說。
   近年來,航空遙感中心提拔了一批青年骨幹,很多關鍵崗位幾乎都是85後。「作為一名中國航空遙感人,不只是要解決關鍵技術問題,更要引領相關人才隊伍的發展。平台搭好了,他們的責任心、創新意識等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始終致力於滿足國家重大需求,我相信未來的舞臺,一定是屬於他們的。」潘潔說。
   每當遇到有挑戰性的任務,閆占霄都會感到激動和興奮,做載荷集成調試時,為進行內部定標、通電自檢、性能校準,以及全機系統聯調及電磁兼容測試,加班工作到凌晨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不只是閆占霄,如今,航空遙感中心團隊集聚了越來越多對科學充滿熱愛的人,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
   「作為一名青年遙感科技工作者,我們就是要以老一輩遙感人『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精神為指引,不斷自我完善,早日向國家和人民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閆占霄說。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