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文化 > 正文

專家略談|語言與思維的關係

2023-08-03 08:39 作者:鄭小敏   來源:西南大學人文學部   閱覽:


  在我們談論語言與思維的關係之前,我們首先要理解,語言是什麼?思維是什麼?語言就是我們的口頭用語和書面用語,它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而思維就是我們思考和思索的意思,它是人類最重要的認知能力之一。
  對於語言與思維的關係問題,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代。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過:「我有一個想法:心靈在思想的時候,它無非是在內心裡說話,在提出和回答問題……我認為思想就是話語,判斷就是說出來的陳述,只不過是在無聲地對自己說,而不是大聲地對別人說而已。」
  由此可知,柏拉圖認為人的思維是一種無聲語言,兩者間存在密切的關係。而古希臘哲學家、科學家及教育家亞里士多德則指出,語言是表示心理經驗的標誌,但文字又是能進行語言表達的標誌;這表明,亞里士多德認為語言是思維的標誌,思維不等於語言。
  這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直延續到現代。中世紀時期,亞里士多德的說法略占優勢;到了17世紀以後,法國哲學家、科學家及數學家勒內•笛卡爾贊成柏拉圖的觀點,而英國哲學家托馬斯•霍布斯和喬治•貝克萊則支持亞里士多德的看法。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代表人物是德國教育改革者及語言學者威廉•馮•洪堡,他曾指出:「立足整體角度而言,語言處於人類以及內外部共同作用的自然界里,由於主體的認知和行為取決於理念,所以可以說理念和事物之間的聯繫也會受到語言的影響。」
  通過對上述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洪堡認為人類對現實的認識是通過語言來實現的,語言是思維構成的工具。法國哲學家及作家埃蒂耶納•孔狄亞克曾充分闡釋過人類只有通過語言的使用才能主動控制思維的主張。
  到了現代,在語言和思維的關係問題上,一定要提的是美國人類學家及語言學家愛德華•薩丕爾及其弟子本傑明•沃爾夫。基於洪堡的理念觀點,師生兩人對語言決定思維的觀點進行了完善。他們的觀點常被稱為薩丕爾-沃爾夫假說,該假說認為語言對思維起決定作用。
  薩丕爾-沃爾夫假說提出來後,在20世紀40-50年代成為人類學家、社會學家、語言學家、心理學家的一個熱門的研究課題。後來熱情有所衰退,主要是受到美國哲學家及語言學家諾姆•喬姆斯基的語言模塊論的影響。
  此外,前蘇聯心理學家及教育家利維•維果茨基和瑞士哲學家及心理學家讓•皮亞傑提出的理論里,都通過相關實驗論證了思維對語言的決定作用。維果斯基指出,思維和語言都主要存在於「前思維」以及「前語言」時期,認為思維和語言的出現是存在時間差的,而且他認為,思維的產生要比有聲語言更早。
  其實,語言對思維並不是完全決定性的。比如加拿大心理學家及作家史蒂芬•平克就認為,語言只是思想的載體,人腦既可以用語言的形式思考問題,也能以圖像等非語言形式思考問題。當代不少人接受平克的這一觀點。
  1986年7月,我國語言學家伍鐵平出版了專著《語言與思維關係新探》;該書的問世對國內語言學理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學者們認為,至今為止,這是我國首創性地闡述了語言和思維內在關係的著作,在語言學界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由於語言和思維問題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以及人們觀察事物視角的多樣性,導致了思維與語言關係的爭論;這一爭論仍在繼續,而且還不知道要持續到什麼時候。
  文/鄭小敏(作者單位:西南大學人文學部)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