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經濟 > 正文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貝雕 溫州洞頭煥發新機

2023-11-27 14:42 作者:王輝丹   來源:台灣新生報   閱覽:


▲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金牌解說員葉晶晶為到訪的台灣嘉賓導覽。

【記者王輝丹/溫州報導】貝雕藝術源於傳統的螺鈿技藝,「螺」指的是鮑殼、夜光螺、蚌殼等材料,而「鈿」則代表著鑲嵌工藝。這種藝術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商代,曾經對整個東亞地區,包括日本、朝鮮、琉球等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溫州,古稱永嘉,其獨特的螺鈿技藝在《弘治溫州府志》中被描述為「奇目光絢」,意指其精緻和獨特的藝術形式。

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在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的成立,不僅標誌著貝雕文化遺產的復興,也象徵著這一傳統工藝的新生。這家位於當地燕子山腳下的博物館,由館長陳燦淵從一個小型展廳開始發展壯大,成為目前大陸唯一專注於螺鈿漆器的民辦博物館,也是溫州洞頭貝雕藝術的文化象徵。

據博物館金牌解說員葉晶晶(館長陳燦淵妻子)介紹,在廿世紀七、八十年代,洞頭貝雕曾一度輝煌,產品遠銷上海、北京、香港、臺灣乃至東南亞和歐美各國。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藝術形式逐漸衰落。然而,陳燦淵的熱情使得這門藝術得以「復活」。他在偶然間發現一幅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貝雕畫後,開始對這傳統工藝產生濃厚的興趣,即開始收集貝雕作品,並與省級非遺傳承人陳春龍、葉永福兩位貝雕藝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他決定開辦貝雕廠,更進一步深入對傳統貝雕藝術復原傳承及現代探索和創新。

葉晶晶曾經營一家成功的茶館,受丈夫對「貝雕」藝術的熏陶,放棄茶館全心投入到貝雕事業中。在這對夫婦的共同努力下,洞頭貝雕藝術得以煥發新生,為他們自己及更多年輕人帶來了新的生活方式和創造機會。

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不僅是一個展示貝雕傳統和技藝的場所,也成為了一個文化交流的平台。博物館內收藏了大量宋、元、明、清時期的螺鈿漆器,成為了浙江省中小學生的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在這裡,學生們可以親手體驗貝雕製作,瞭解這一獨特文化的歷史和技藝。

陳燦淵和他的團隊通過對貝雕藝術的不懈努力和創新,從工廠到博物館,再到全球市場,東海貝雕藝術博物館已然成為了連接歷史與現代、傳統與創新的重要橋梁。

台灣新生報2023年11月26日第十二版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