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文化 > 正文

6月21日:夏至

2020-06-21 20:37 作者:蘆俊文 郭輝(實習)   來源: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   閱覽:


【原標題】節氣小常識:夏至日,「晝晷已雲極」

今天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夏至。若僅讀「夏至」一詞的字面含義,很容易將這一節氣誤以為是「夏天已來臨」。

實際上,「夏至」的「夏」字意為「大」,「至」字意為「極」。《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說道:「夏,假也。至,極也,萬物於此皆假大而至極也。」夏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夏至的含義是相對於小滿而言的。小滿代表了「物至此而小得盈滿」,而到了夏至,萬物便「皆假大而至極」了。

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長的一天。唐朝詩人韋應物在詩中寫到:「晝晷已雲極,宵漏自此長。」意為到了夏至這一天,晝晷所能測量的白天的時間已經到了極限,從此以後,夜晚漏壺所記時間逐漸加長。

實際上夏至這一天,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因而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夏至過後,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嚮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日減短。

夏至日是白晝時長變化趨勢的分隔日,古人因而認為這一天代表了陰陽盛衰的某種交替。這從我國古人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可得一窺。一候鹿角解:古人認為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在這一時節開始脫落。二候蟬始鳴: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後因感陰氣之生便鼓腹而鳴。而三候中的「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逐漸衰退。

夏至日,許多古老習俗保留至今。比如在夏至前後,有些地方會舉辦「過夏麥」,被認為或是古代夏祭活動的遺存。在《周禮•春官》中有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也就是說古時夏至日要舉行祭神典禮以慶祝作物豐收,並祈求清除荒年和飢餓。

夏至過後,進入炎熱的仲夏,古人稱之為伏日,今人稱之為三伏,因而夏至也有「避伏暑」的活動。《酉陽雜俎•禮異》就有記載:「夏至日,進扇及粉脂囊,皆有辭。」意為古時的婦女們會在夏至日互相贈送摺扇脂粉等物,以作炎炎夏日中的一種娛樂消遣活動。

「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老南京人過夏至頗有講究,必須吃上一碗「夏至面」才罷,而老北京人在飲食上更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這些習慣多因此時夏收完畢,新麥上市,吃麵食亦帶嘗新之意。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原創,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作者: 蘆俊文 郭輝(實習)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