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文化 > 正文

英文諺語的中文翻譯

2020-08-10 17:20 作者:林玲      閱覽:


中英文諺語(圖片源自網路)

諺語是民間集體創造、廣為流傳、言簡意賅並較為定性的藝術語句,是民眾的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規律性總結。而英文諺語不僅在國際交往中經常被人們引用,在很多藝文作品,以及政治和科學論文中我們也會經常遇到。它是英語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錘煉出來的最生動、最精煉、最睿智的語言,在進行語言的傳播與發展的過程當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點與特色。因此,在進行英文諺語的翻譯與表達的過程當中,應當從這些基本的特點出發,在中文翻譯英文諺語的具體方法與策略層面進行相應的改進與提高。只有這樣,在今後的英文諺語進行中文翻譯的過程當中,才會最大限度地避免翻譯盲點對翻譯效果的不良影響。

英文諺語的中文翻譯,其方法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直譯法,即把忠實于原文內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實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順的譯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譯方法;例如,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中譯為「早起的鳥兒有蟲吃。」第二種是意譯法,即把忠實于原文的內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順的譯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於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例如,Claw me and I'll claw thee.中譯為「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第三種是套用法,即有的英文諺語與中文諺語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合,雙方不但有相同的意義和修辭色彩,並且有相同的或大體相同的形象比喻;例如,Practice makes perfect.中譯為「熟能生巧。」第四種是反譯法,即原詞所表達的並不是其字面意義,而是其字面意義的反義,或者說是對其字面意義的否定,可這種否定又往往不出現否定詞,而譯文可以從反面著筆翻譯;例如,Call a spade a spade.中譯為「直言不諱。」

望文生義是英文諺語中譯時的大忌。由於諺語用詞簡單明瞭和文化特色鮮明,所以我們在中譯英諺時常常會犯「望文生義」的錯誤。英諺中譯時需要充分瞭解源語的文化背景,剖析諺語中隱藏的特殊意象。英文中有這樣一句諺語「Honey is not for the ass's mouth.」乍一看,譯者可能會翻譯成「狼吞虎咽的人不配吃精緻的食品。」但是,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好言好語勸不醒傻瓜。」所以英文諺語的中譯切不可望文生義,要根據諺語產生的背景包含的意象進行細心推敲、正確理解和認真翻譯。

英文諺語中,有一種十分常見的結構(即「It+is+a+形容詞+名詞+that從句」)中譯時常常出現錯誤。例如,英國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亞的劇本《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中有一句諺語:It is a wise father that knows his own child.中國著名翻譯家朱生豪先生將這句諺語中譯為「只有聰明的父親才會知道自己的兒子。」另一位著名翻譯家梁實秋先生將它中譯為「聰明的父親才能認識自己的兒子呢。」乍一看,譯文並沒有錯,都還通順,但較真起來是,兩位大翻譯家不幸都譯錯了。中國古話雖然有「知子莫若父」,但莎士比亞的意思卻是相反的:無論怎樣聰明的父親,也不見得認得出自己的兒子。

另一句英文諺語是:It is an ill wind that blows nobody (any) good.有人將它中譯為「使人人遭殃的風才是惡風。」「不吹送對任何人有益的風是惡風。」「無人得到好處的風,可就是壞風。」「任何人都得不到好處的事,可就真是一件壞事了。」等。其實這些譯文均有錯誤,這可能與譯者對原文的理解有關。中國著名學者周海中先生在1985年發表的《談談一句英語諺語的漢譯》一文中將這句諺語中譯為「無論怎樣壞的風也會對某些人有利。」或「對於某些人有害的事,也許會對另些人有利。」「It+is+a+形容詞+名詞+that從句」結構是表示含蓄否定的一種特殊句式,常見於習語,尤其是諺語。它主要表示「無論怎樣……也不見得(會)……」「無論怎麼……也不會不(沒有)……」等,因此通常用反譯法來進行中譯。

「It+is+a+形容詞+名詞+that從句」結構與表示強調的句型「It+be+名詞+that(who/which)從句」不同,該結構有幾個特點:一是中心詞不是特指的某人/某物,而是一般的泛指,因此前面常有不定冠詞,而不能有表示特指的定冠詞。二是中心詞至少有一個形容詞作脩飾語。三是中心詞不管是表示人還是物,關係代詞that都不能換成who或which。四是從結構上看,主句部分「It+is+a+形容詞+名詞」不同於強調句型的主句部分,它只有動詞時態is而沒有其他動詞時態,也沒有否定形式;道理很簡單,因為這類諺語表達的是人生哲理和普遍經驗。

周海中先生還在《談談一句英語諺語的漢譯》一文中指出,在古體英語中,強調句型「It+be+名詞+that(who/which)從句」可作修辭反語用,由此發展而來的諺語結構「It+is+a+形容詞+名詞+that從句」,其肯定形式可表示否定意義,並在邏輯上隱含有讓步意味。因此在翻譯時,要用反譯法來處理,而不能用譯強調句型的方法來處理。根據這類諺語具有讓步的語意,可譯為中文表示讓步的句型。

翻譯時要特別注意把諺語結構「It+is+a+形容詞+名詞+that從句」與強調句型「It+be+名詞+that(who/which)從句」區別開來;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管結構中的that從句的形式為否定形式,無論否定體現在謂語動詞上,還是賓語上,也不管that從句的形式為肯定形式;翻譯的時候,一般要將否定放到從句,即從句原來是否定形式就譯為肯定,肯定形式就譯為否定(有時可將這個否定轉移到主句上來翻譯)。

總之,將英文諺語進行中文翻譯是一個科學的過程,不僅需要對原文的深刻理解和譯文的表達得體,還需要對英中兩種語言文化有所瞭解。只有藉助科學、有效的方法,英文諺語的中文翻譯才會趨向正軌,從而實現翻譯的完整對接和跨文化間的對等交流。

文/林玲(作者單位: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學暨社會科學院)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