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生活 > 正文

老人養好腳,晚年病痛少

2020-08-22 22:10   來源:人民網-生命時報   閱覽:


編者的話:「樹老根先竭,人老腳先衰」「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腳是身體平衡、站立及運動的根基,是一個人擁有基本生活能力的保障,並與下肢、骨關節及脊柱健康息息相關。然而,相關統計顯示,我國約有89%的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腳部疾病,亟需引起重視。

腳生病了,全身受損

很多老人腳部不適,總覺的不是什麼大問題,忍忍疼就過去了。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康復醫院骨一康復中心主任楊華清表示,腳部健康不僅關乎當下的舒適感,更影響長遠健康。

單純的腳部不適與疼痛,就會使老人出現站不穩、無法行走等情況,使活動範圍受限,甚至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為減少疼痛的困擾和防止摔倒,有些老人不得不減少出行或長期臥床,長此以往可能導致肌肉萎縮,加劇足部功能的下降。長期在室內也會導致晒太陽不夠,引起體內維生素D的缺乏,導致骨質疏鬆。疼痛造成的運動減少,還會影響到血液循環、心肺功能,也會間接使免疫力水準降低。若病症持續時間長,疾病惡化至出現潰爛、畸形等,有時不得不採取截肢處理。

腳部疾病與生理結構上的衰退和不良習慣息息相關。楊華清提醒,對足病造成的不良後果,老人不用過度緊張,但需要足夠重視,細心防護,出現不適及時就醫。臨床上,很多患者就醫時病情已經非常嚴重,想要治療但往往為時已晚。

防拇外翻

穿寬頭鞋

練腳趾操

隨著年齡增長,腳掌會慢慢變寬,有些老人並未察覺,或即使有些不適仍穿著舊鞋,使腳掌處於擁擠環境,腳趾長時間被擠壓,便以偷偷變形——足趾畸形來「抗議」。

楊華清說,一些中老年女性還保持著穿高跟鞋的習慣,因此,足趾畸形,也就是常說的「拇外翻」女性發病率更高,表現為大拇指關節變形、外凸,骨突出部位長期與鞋幫內側摩擦而發紅變腫。這種足趾畸形雖有遺傳傾向,但更多是由於穿鞋不當等日常錯誤引起。多項研究指出,拇外翻會增加跌倒風險,一旦發展形成拇囊炎、關節炎,會使腳趾疼痛加重,並伴隨腳底板疼痛,只能手術干預。而癥狀輕微者,生活中穿分趾襪、寬頭鞋可以防治,常做以下幾個練習可減輕癥狀。

1.腳趾抓毛巾:用腳趾發力練習抓毛巾或玻璃球,15個為1組,進行3~5組。

2.腳掌放鬆:腳趾下壓並使腳掌在網球或泡沫軸上滾動,使足底肌肉放鬆,每5分鐘為1組,進行3~5組。

3.做分趾操:將皮筋套在腳趾周圍,盡力張開五個腳趾,堅持幾秒後放鬆收攏,每組10次,進行3組。

防足跟痛

控制體重

每天泡腳

腳後跟疼是很多老人的常態,有些老人在勞累後腳後跟甚至不敢接觸地面。楊華清表示,足跟痛是足踝外科常見病,好發于中老年人。正常人光腳的腳印類似月牙形,而有些老人的腳印則呈完整的腳板形狀,這就是足弓塌陷,是扁平足的警示,會使足底神經、血管等得不到足夠的保護,甚至影響全身健康。

楊華清介紹,老人足部脂肪組織和肌肉組織變薄,使足跟部位在行走時會受到持續、反復衝擊,導致跟痛症;足部的退行性病變會使足弓因無法承受太大外力而塌陷,造成扁平足,使足部受力點發生改變;而用腳跟發力走路較多或過度肥胖,也會加重足跟和足弓的受力,誘發疾病。癥狀嚴重者要及時就醫,而情況較輕者或想預防發病者,可從以下幾點做起,促進足弓和韌帶的修復。

1.足底康復操。將腳掌放在按摩球或專業的足底放鬆棒上滾動,建立足筋膜的張力;或者盤腿而坐,從腳跟向前腳掌方向推按,次數不限。

2.選對鞋子。有跟痛症的老人要選擇寬鬆合腳、有足弓、鞋底厚2~3厘米的鞋,或使用較軟的足跟墊,以增加足部緩衝作用和支撐力。

3.不要久站。站立不動不超過30分鐘。日常可平躺在床上模擬蹬腳踏車的動作,可增強蹠腱膜的張力,加強其抗勞損能力,減輕局部炎症。

4.每天熱水泡腳或熱敷腳底20~30分鐘,加速足底血液循環。

5.控制飲食,管理體重,減少外界壓力對足部的傷害。

防甲溝炎

勤剪趾甲

不能太禿

平日裡,趾甲並沒有什麼「存在感」,但老人若護理不當,放任趾甲生長嵌入皮膚,或修剪趾甲時不小心傷了腳趾,極易引發紅腫甚至化膿,發生甲溝炎,帶來「鑽心」的疼痛。

楊華清表示,老年人抵抗力變弱,更容易出現感染。臨床上,幾個習慣更易導致甲溝炎的發生。

1.不愛剪趾甲。過長的趾甲會隨鞋頭形狀生長,嵌入腳趾,使皮膚受傷。鞋子擠腳也會使趾甲被擠壓,更容易嵌入皮膚。

2.有些老人不愛戴老花鏡,剪趾甲時「憑感覺」,還有些老人會手撕倒刺,一不小心就會造成微損傷,導致感染。

3.穿久的鞋子內部變得潮濕,適合細菌和真菌繁殖,老人足部的小傷口在這樣的環境中容易感染髮炎。

日常注意護理趾甲,可有效防止這一問題。比如,剪趾甲最好在洗澡或泡腳後進行,此時趾甲泡軟易於修剪;修剪時最好戴老花鏡,看清楚趾甲情況,不宜修剪過短,與趾腹前尖平齊即可。出現倒刺時不要用手撕,而是用趾甲刀或小剪刀處理,做好消毒,避免感染。鞋子要合腳而不擁擠;鞋襪保持乾淨且乾燥,脫下來的鞋子放於通風、有陽光處乾燥;鞋子換著穿,一雙鞋子不穿兩天。

一般來說,若趾甲邊緣處剛剛有疼痛感,及時修剪後用碘伏消毒並穿寬鬆乾淨的鞋子即可痊愈;若長時間沒有好轉或痛感明顯,應及時就醫。

糖足和類風濕足

管好慢病,輕柔按摩

老人容易被慢病盯上,如糖尿病和類風濕性關節炎,而足部則是這些基礎病容易侵害的部位,一旦形成糖尿病足(簡稱「糖足」)和類風濕足就很痛苦。

楊華清介紹,糖足損傷足底神經末梢,使人對腳的感知能力下降,腳部即使出現破潰也並不敏感,更易導致破潰處形成壓瘡潰瘍。治療傷口可防止病情惡化,控好血糖、做好日常護理是關鍵。

1.每天用溫水泡腳,保持腳部清潔;

2.每日檢查足部,戴上老花鏡觀察腳掌、趾間、腳趾等是否存在擦傷、水皰等。若發現損傷,盡量到醫院處理傷口,不要擅自用藥。

3.用潤膚霜保護足部,輕柔按摩以促進血液循環,避開傷口。

4.減少鞋襪與足部之間的摩擦,選擇布鞋或運動鞋,時刻關注鞋膛是否有粗糙的顆粒物等;襪子要選擇較寬鬆及沒有接縫處的。

5.選擇平坦的地方散步,避免誤被障礙物磕碰。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系統性疾病,約有89%會使前足受累,形成類風濕足。它會導致關節病變,還會引起神經受累誘發疼痛、無法行走,需用石膏或夾板固定患處或進行手術干預。早期類風濕足患者注意以下幾點,可防病情惡化。

1.減少負重、穿寬鬆鞋子或藉助拐杖,減輕受累關節負荷。

2.注意關節、足部保暖,不要露腳踝。

3.運動時選擇太極、八段錦等運動方式,做好護膝措施,控制在30分鐘以內,避免關節承受不住。

4.飲食上注意補充高蛋白食物,並盡量選擇蒸煮煲等烹調方式,忌食高脂肪和高糖食物。(記者 李 爽)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