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文化 > 正文

「中國唐詩之路」應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2020-12-10 12:07 作者:王本倫   來源:人民日報人民論壇網   閱覽:


唐朝(西元618—907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盛世(黃金時代),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唐詩(Tang poetry)代表了中國古典詩歌創作及詩歌藝術成就的高峰。唐代詩歌創作繁榮,題材豐富、風格多樣、流派眾多、體制齊備,作家作品量多質高,據《全唐詩》存錄,詩有4.89萬餘首,有姓名可考的作者2200多人。唐詩成就卓著,是在封建政治、經濟進一步發展、變革的歷史條件下,在社會思想比較開放,藝術文化普遍高漲的推動下,詩人們繼承和發揚《詩經》、《楚辭》以來的優良傳統,廣泛總結前人的創作經驗,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結果。它顯示出中國古典詩歌已發展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唐代詩人身體力行做到了,因而有了成就卓著唐詩,造就了古典詩歌創作及詩歌藝術成就的高峰。唐代詩人們「行萬里路」行出了一條爍古耀今「唐詩之路」。

1991年5月25日至29日,南京師範大學和中華書局在南京聯合主辦「中國首屆唐宋詩詞國際學術討論會」,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學者竺岳兵向這次討論會提交和在大會上宣讀了論文《剡溪——唐詩之路》(註:原題為《剡溪是唐詩之路》),這被認為是第一次提出「唐詩之路」一詞。1993年7月18日至22日,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專門在新昌縣舉行了「唐詩之路學術討論會」。會議肯定了「唐詩之路」學術價值、遺產價值和現實意義,中國唐代文學學會行文「同意原『剡溪唐詩之路』正式命名為『浙東唐詩之路』」。

1999年7月6日《光明日報》以《一項文學研究帶起一方產業》為題(記者 葉輝)報道了當年5月下旬,在浙江省新昌縣舉行的「李白與天姥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李白學術研究會特別會議」,說「以一首詩為一次研討會的主題舉行國際學術研討會,這在學術界是第一次;因一項學術研究帶動了一方旅遊業,這在中國恐怕亦屬第一次。」報道還說「一道中華文化的七彩祥光從剡溪沖天而起,沉寂千年的『唐詩之路』頓時華光四射」,「這項純學術研究給新昌帶來的是旅遊業的勃興。」

「唐詩之路」概念的提出,無疑為「中國唐詩之路」的研究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中國唐詩之路」是所有唐代詩人一起走出來的文化之路、人類文明之路。「中國唐詩之路」的起點應是唐朝都城長安(今西安市)包括東都洛陽(今洛陽市),長安,也應是唐詩的中心。

唐代詩人的足跡形成了以唐朝都城長安和東都洛陽為中心,往返於該中心與全國的城市、名山大川、湖泊的輻射狀的足跡圖。這需要政府有關部門、機構(包括民間學術團體)組織專家學者並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研究、整理出一個概況圖,並從中確定幾條走過的人眾、留下的名詩多、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線路。留詩多的城市是線路上的重要節點,應成為「中國唐詩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清康熙年間成書的《全唐詩》和乾隆年間成書的《唐詩三百首》所收詩詞及作者情況看,以下幾條線路可作重點考慮和研究:

1.蜀道  「安史之亂」時,唐玄宗李隆基逃往蜀中(今四川)避亂,走蜀道,這是一條由長安通往蜀地(今四川)的道路,途中還發生了「馬嵬坡之變」。當時和此後的唐代詩人吟詠此事,留下了許多著名詩篇。如白居易的《長恨歌》有「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李白的樂府詩《蜀道難》等詩篇更是奠定了「蜀道」作為首要的唐詩之路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地位。「蜀道」及其此道上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本身就是人類的自然和文化遺產。

2.長江水道  這條線路以「蜀道」的終點成都為起點,經重慶、忠縣、奉節,出三峽,過荊州,到洞庭湖,再到九江、南京、鎮江、南通,至長江入海處。這條道,走過的唐代詩人和留下的著名詩篇最多。在這條道上,詩人們憑弔人文古蹟,吟詠自然景觀,留下的詩作不僅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如張繼的《楓橋夜泊》「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千古傳誦,讓寒山寺聞名天下。杜甫的詩被稱為「史詩」,在這條道上,杜甫從成都經嘉州(今樂山)、戎州(今宜賓)、渝州(今重慶)、忠州(今重慶忠縣)、雲安(今重慶雲陽),到夔州(今重慶奉節),後乘舟出三峽,到江陵(今荊州),再漂泊到湖南岳陽,他所留下的詩作記錄和反映了當時唐代的社會、政治、民生狀況。如,《春夜喜雨》一詩作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春,杜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流離轉徙的生活後,來到四川成都,在劍南節度使[[]]嚴武的照顧和幫助下開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較為安定的生活,心情較為愉快,因而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詩作。嚴武去世後,他又流落到夔州,幸而得到了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顧,得以在此暫住,為公家代管東屯公田一百頃,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買了四十畝果園,雇了幾個僱工,自己和家人也參加一些勞動。這一時期,他的創作達到了高潮,不到兩年,作詩四百三十多首,占現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大曆三年(768年),他乘舟出三峽到湖南岳陽,沿途憑弔了宋玉宅、庾信故居、昭君村、永安宮、先主廟、武侯祠等,寫下了著名的《詠懷古蹟五首》。在岳陽吟出名詩《登岳陽樓》。李白年輕時出川壯遊,也是走的這條路。

3.浙東唐詩之路  上文中已述。據浙東學者研究,這條路上,共有400餘位詩人留下了1500餘首所作。最為著名的莫過於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天姥山,在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東。此詩是他在天寶四載(745年)將由東魯(今山東)南遊越州(紹興),留給在東魯的朋友的詩作(詩題一作《夢遊天姥山別魯東諸公》)。這條路上的人文和自然景觀也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4.邊塞之路  唐代有大量的邊塞詩,是唐詩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多著名詩人都是朝廷官員,他們從軍或隨軍到邊塞,留下大量的精彩詩篇。如王昌齡早年赴西域時所作《出塞二首》 中的「秦時明月 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千古傳誦。再如岑參多次出塞,所作《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至今仍為人們援引。「邊塞之路」應成為「唐詩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

5.貶謫之路  貶謫,即貶官,又稱貶降、左遷等,是中國古代常用的一種對官吏的行政處罰,與普通的降職(級)相比,貶官處罰的獨特之處在於除了降職之外,還必須遷任外地官職,京官貶為地方官,地方官則貶至更邊遠的地區。貶官處罰雖然有很悠久的歷史,但只是到了唐代才開始完整、嚴密起來,以後歷代的貶官制度都受到唐制的影響。柳宗元、劉禹錫等著名詩人他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窮僻荒遠的貶所度過的。他們在貶所吟詠出了許多千古傳承的詩篇,這數量不小的「貶謫詩」成為了唐詩獨特的組成部分。如宋之問被瀧州(今廣東羅定市)後,思鄉心切,從貶所逃歸洛陽,途經漢江(指襄陽附近的一段漢水)時作了一首名詩《渡漢江》,其中的「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成為經典名句。柳宗元謫居永州期間(805—815年)作《江雪》一詩,「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表達了他在遭受打擊之後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緒。

其他,如詩人們遊覽或遊歷名山大川所走過的道路和詩作,都具有非常高的文學、文化和歷史價值,亦須納入「唐詩之路」。「三山」(傳說中的海上三神山)「五嶽」(東嶽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北嶽恆山、南嶽衡山),詩人們都曾吟詠過。「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就是杜甫望泰山所作的《望嶽》詩中的名句。更有帝王到泰山「封禪」,隨行的詩人也都留有著名詩篇,再有開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唐玄宗到泰山祭天,行封禪大禮。封禪之後,順道經曲阜作了《經鄒魯祭孔子而嘆之》,很著名,被收錄于《唐詩三百首》。 武則天還到嵩山(中嶽)封禪,這都是中國古代特有的歷史文化現象。韓愈在遷謫(從一地又貶到另一地)途中,遊覽衡山(南嶽)寫了一篇《謁衡岳廟遂宿岳寺題門樓》,也被收錄到《唐詩三百首》里。洞庭湖、太湖等,都是許多詩人的遊覽、留詩之地。

「中國唐詩之路」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它既是中國的,也屬於全世界。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唐詩」還是一項屬於全人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幾年,「浙東唐詩之路」的研究者為挖掘唐詩文化遺產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成果頗豐。中文百科網與台灣新生報聯手開辦「中文網」,積極參與和推動兩岸文化交流,共同探尋中華根脈文化取得新成果。中文網發起的旨在推動兩岸交流的「唐詩海之路」,在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今年11月29日舉辦的「雙屏論壇」上成為會議的重要主題——「唐詩築夢,科創共享」。中文網的兩岸專家學者共同提出了「『中國唐詩之路』應作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全人類的寶貴財富」的觀點,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中國唐詩之路」已引起越來越多的學者及地方政府的關注,為「中國唐詩之路」走向世界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