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文化 > 正文

怎樣才能增強漢語的國際影響力?

2021-04-29 11:05 作者:馮小玲、黃士瑛   來源:香港浸會大學   閱覽:

  漢語是聯合國的六種官方語言之一,也是當今世界上作為母語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近年來,「漢語熱」在世界各地持續升溫,一方面是由於中國的綜合國力和民族自信心的不斷上升,另一方面也是全球化形勢下跨文化交流需求與日俱增的效應所致。怎樣才能乘熱打鐵讓漢語國際影響力得以增強?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認為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增強漢語的國際影響力。
 

  一、積極推動漢語的國際教育

  漢語國際傳播不僅是國家文化軟實力提昇的核心組成部分和重要表現,也是提昇漢語國際影響力的可行途徑。在新時代背景下,漢語遇到了最好的國際傳播需求期。漢語國際傳播的需求與漢語在世界語言環境中的地位息息相關;從輸出性需求來看,漢語國際傳播符合當前中國提昇文化軟實力的需要。作為漢語國際傳播輸出方的中國,國家、群體、個體都採取了積極的傳播態度與措施,給漢語國際傳播提供源源不斷的內在動力。漢語國際傳播加大了漢語的輸出性需求;為了滿足這種需求,就必須積極推動漢語的國際教育,使其成為提昇漢語國際影響力的有效舉措。
  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62個國家(地區)設立了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現有中外專兼職教師近5萬人,累計培養各類學員1000多萬名。在過去的兩年中,在南美、亞洲和非洲,孔子學院的數量增長了13%至15%。這些數據顯示漢語的輸入性需求不斷增強,漢語國際傳播的市場十分廣闊。每年參加中國漢辦的漢語水準考試(HSK)的人數越來越多;僅來自菲律賓首都大馬尼拉地區十所學校的1300多名考生參加了2018年的漢語水準考試,分別報考二至六級考試。漢語教學逐步被一些國家納入其主流教育體系,在許多國家的外語教學中的排位普遍提高,如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泰國、澳大利亞等國已先後將漢語列為大學入學考試的外語科目之一。
  據不完全統計,全俄羅斯目前共有約10萬人學習漢語,其中莫斯科就有1萬多人。由於俄羅斯高考已將漢語納入外語選考科目,很多中學陸續開始開設漢語課程,大學里選擇漢語專業的也越來越多。許多年輕人相信,漢語會帶給他們更加美好的未來。埃及的漢語教學正逐漸從高等教育向中等教育和基礎教育延伸;在開羅的一些學校,學習漢語的學生不僅有一到三年級的小學生,更有幼稚園的兒童。根據中國漢辦粗略估算,目前除中國(含港澳臺)之外,全球學習使用漢語的人數已超過1億,其中包括6000多萬海外華人華僑,以及4000多萬各國主流社會的學習和使用者。所有這些情況,都有力地提昇了漢語的國際影響力。
  語言是交際和思維的工具,「一帶一路」倡議的順利實施,首先需要打破阻礙語言交流的壁壘。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首倡國,中國在保持自身經濟實力穩步增長的同時,與沿線國家開展廣泛合作,漢語在經濟貿易中的作用越來越大,增加了其語言國際傳播價值。同時,「一帶一路」建設也為漢語國際傳播提供新的路徑,還為提昇漢語國際影響力注入新的動力。在「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這些年,「漢語橋」系列中文比賽通過一場場世界範圍的中國文化盛會,讓沿線各國青少年開始學習中文,理解中華文化,瞭解中國人的生活態度,推動「漢語熱」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浪潮。另外,「漢字之美」全球青年設計大賽也為漢語傳播和漢語國際教育開闢了創新路徑。

  二、不斷提高漢語的國際聲望

  伴隨著中國國力的提昇,漢語雖然也加快了國際傳播的步伐,但是在國際科學技術領域卻同英語之外的其他語言一樣,被嚴重邊緣化。這將對人們進行學術交流形成嚴重障礙,也對漢語的國際傳播帶來負面影響。前不久,中國語言學家李宇明教授指出:拆除語言藩籬,解決世界知識的漢語表達問題十分不易,須有耐心、有恆心、有信心。因此,國家和知識界須有危機意識,要努力發展以漢語為軸心的多語種機器翻譯技術,完善資訊獲取與推送的現代知識工程,讓漢語成為國人獲取知識的路徑依賴語言。更要通過政策支持建立「漢語自信」的學術評價體系,不斷提高漢語文本的國際聲望,這是更為根本的打破語言藩籬之策。
  漢語的國際聲望的提高有利於樹立漢語的國際形象,增強國際認同。認真調查和研究漢語的國際聲望,深入瞭解存在的問題,為塑造和提昇漢語的國際形象提供學術支撐。加強漢語本體規畫,進一步提昇漢語的規範化、標準化和資訊化,提高漢語的內部一致性。加強中外語言對比及二語習得研究,改變漢語難學的刻板印象,提高漢語的易學性和吸引力。利用現代技術提高漢語在國際社會、網路空間及各種應用場景使用的便捷性,增強漢語國際形象中的現代感和科技感。
  漢語期刊在國際上不受重視,但國內的文章如果是以英語形式發表在國外,就認為是好文章,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語言交流困難造成的偏見,但語言障礙的確存在。以13種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收錄的漢語體育學術期刊為例,這些期刊無一入選世界四大知名數據庫SCI(科學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R(科學評論索引)和ISTP(科技會議錄索引),有語言方面的限制,更多是稿件整體質量、國際知名度、參與國際體育學術交流等方面存在不足。可見除語言因素外,提高稿件質量、期刊知名度等,對漢語學術期刊的國際重視度也非常重要。
  要消除語言偏見,讓漢語學術期刊的巨大「冰山」展露於國際學術交流舞臺,中國學術出版界、期刊界應該致力於開拓漢語網路出版和電子期刊媒體,努力實現開放獲取(Open Access),編輯出版的流程盡量與國際接軌,傳播上開闢多種管道和窗口,消除國際讀者與漢語期刊的「隔離狀態」,讓他們儘可能方便快捷地查閱和獲取他們希望得到的中文資料。另外,漢語大眾媒體除了自身的傳播資訊、娛樂受眾的任務之外,還負有引領國人語文水準的提高、漢語國際影響力的提昇這樣的重任。媒體是國家語言文字最普遍的使用者和傳播者。因此,漢語大眾媒體能憑藉其影響力潛移默化地對處於社會生活中的人們在語言文字方面起到規範和示範作用,具有推動國家文化戰略健康發展和提昇漢語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意義。

  三、採用「互聯網+語言」模式

  互聯網為人際交往提供了一種嶄新工具;通過互聯網,人們得以超越時空的限制,降低交往的成本,使人際交往變得更加方便而有效,通過互聯網進行人際交往已經成為人們的一種時尚新選擇。語言在人際交往中占據著最基本、最重要的位置,而網路交流的語言運用成為當今人際傳播的重要手段。早在1995年,國際知名學者周海中教授就預言:互聯網技術將使人際交往變得更加便捷,把人類社會帶進新的語言傳播時代;而被常用於網路交流的語言,其影響力也將變得更加強大。他的這一預言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事例所證實。
  人類語言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它隨著人類社會的出現而出現,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當人類社會進入資訊時代,互聯網就催生了網路語言。這種新的語言形式簡潔而生動,從誕生起就備受人們青睞,尤其青少年追捧。網路語言不僅是資訊時代網民交流溝通的社會用語,也是時代賦予語言研究者及其他研究者的歷史使命,同時還是人類語言與時俱進的必然結果。網路語言為人們提供了新的交際工具,也創新了現代語言的發展模式——「互聯網+語言」。
  「互聯網+語言」還代表了一種新的文化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語言傳播中的作用,增強語言影響力,提昇文化軟實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載體和技術手段的語言發展新形態。語言傳播的動因是推動語言傳播的力量;不同時代不同語言的傳播,有著不同的動因,如文化、科技、軍事、宗教和意識形態等。在資訊時代,互聯網成了語言傳播的直接動因和有力工具,並在逐漸演變成為多語言的網路世界;充分運用全球性的網路,是推動語言傳播的著力點。因此,採用「互聯網+語言」模式,對於提昇漢語的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需要將互聯網技術作為提高對外傳播能力、擴大國家影響力、提昇文化軟實力的主要方法,建設好「互聯網+語言」文化傳播模式。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互聯網+語言」進一步發展,也影響著漢語國際教育學習方式和文化傳播模式。具體而言,在操作層面對外漢語教師可結合「互聯網+語言」模式,靈活運用大數據分析,瞭解國際學生的學習需求,據此進行相關課程設計,從而實現資源共享。教師可進行多模態授課,藉助慕課平台發揮其自主化、開放性的特點,為學生提供多樣化選擇,推動漢語國際傳播進一步發展。
  我們從上面三個方面談了對增強漢語國際影響力的認識與看法。面對當今國際形勢,需要大力提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尤其是漢語的國際影響力。另外,需要加強國際漢語教育,提高漢語全球服務能力,拓展語言文字國際交流合作,做好漢語的國際聲望規畫,將是未來語言文字事業國際化發展的重要路徑。

  文/馮小玲、黃士瑛(作者單位: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