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社會 > 正文

醫師建議心理防疫

2021-06-18 08:05 作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來源:台灣新生報   閱覽:

 自從全台進入三級防疫警戒,一夕之間,民眾感到措手不及,隨著每日病例數增加,經濟生活全面受到影響,來路不明的傳染鏈,醫療系統負荷超載,身處在大規模創傷情境中,民眾被引發出種種負面情緒。北市聯醫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醫師唐守志昨(十七)日表示,不確定感和無助感,容易引起壓力、擔心、恐懼,當這些負面情緒無法調節,並且持續地累積下去,最終可能侵害心理健康。

 不像地震和颱風等災害,一發生就過去,疫情不知持續多久,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嚴峻,會不會出現更多無法想像的事情呢?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疫情困難期間,壓力反應、焦慮症、憂鬱症及失眠情況常會增加,尤其對於先前有精神疾病史的人來說,可能會加重疾病惡化。防疫不只是防止病毒傳播,心智也要去面對問題。過去研究當中,疫情期間能保持精神健康比較不易染病。因此,不只是身體防疫,心理也要防疫。

 唐守志醫師指出,心理防疫有三大功能,包括增加抗壓性、加強韌性、減少危害。以增加抗壓性來說,特別強調心理防疫,並不是要增加心理負擔,而是要去覺察和辨識,疫情困難時壓力反應不一定是病態的,適當的壓力將提供警覺,並且讓人作出適當應對,重點在於辨識壓力是否適當,是否會造成思想、情緒、行為及身體等影響。

 唐守志舉例指出,比如思考上難以集中注意力,容易分心;情緒上難以放鬆、覺得焦慮或低落;身體上覺得緊繃、疲勞,坐不住;行為上變得孤僻,容易爭吵,難以完成工作。倘若採取抗壓措施無法改善,可能就要尋求專業評估和治療介入。

 以加強韌性為例,創傷經驗第一個受害者就是希望感,在不確定和無助感下,就容易改變對日常的態度,產生災難性的想法,最後就會覺得沒有希望,唯有保持正向態度,對未來有好的預期,將有助重新灌注希望。

 以減少危害而言,新冠肺炎病毒對人的影響,不只肺部永久性損傷,也可能造成中樞神經系統傷害。急性發作期,除了局部味嗅覺神經受損,確診個案也被報告過出現頭暈、無力、抽蓄等局部神經症狀,年長者可能會出現意識混亂等譫妄表現。若能及早尋求幫助,就可以避免日後出現的傷害。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