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文化 > 正文

《唐詩詩意畫》之「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2021-06-26 22:58 作者:策劃/記者王輝丹   來源:台灣新生報   閱覽:


中文百科提供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出自唐代詩人李紳所作《憫農二首》組詩中的第二首,入選大陸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時取名《鋤禾》。
 

詩作背景

 根據唐代范攄《雲溪友議》和《舊唐書·呂渭傳》等書的記載,大致可推定這組詩為李紳于唐德宗貞元十五年(七九九年)所作。詩人青年時目睹農民終日勞作而不得溫飽,以同情和憤慨的心情,寫出了千古傳誦的《憫農》詩兩首,內有「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譽為憫農詩人。

 李紳(七七二至八四六年),唐朝宰相、詩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亳州市譙城區),生於烏程縣(今浙江湖州市)。六歲時喪父,隨母親遷居潤州無錫(今屬江蘇)。三十五歲時中進士,補國子助教。後歷任中書侍郎、御史中丞、戶部侍郎等職。開成五年(八四○年)任淮南節度使,後入京拜相,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繼又晉升為尚書右僕射門下侍郎,封趙國公。居相位四年。會昌六年(八四六年)在揚州逝世,年七十四。追贈太尉,諡號「文肅」。

 李紳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與李德裕、元稹並稱「三俊」。著有《樂府新題》廿首。代表作為《憫農》詩兩首,有《追昔游詩》三卷,《雜詩》一卷。《全唐詩》存其詩四卷,收錄其詩作一二七首。另有《鶯鶯歌》,猶保存在《西廂記諸宮調》中。
 

詩詞原文

《憫農二首》二、《鋤禾》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逐句釋義(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鋤禾(用鋤頭給禾苗鬆土去雜草),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有誰知道碗裡的飯,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呀!
 

書法作品:珠海 方望月
 

作品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在田裡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表達了作者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這首詩不僅在民間廣泛流傳,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有一定影響,近代以來作為思想教材選入了小學教科書。

 這首詩的語言通俗、質樸,音節和諧、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誦,長期在人民中流傳,婦孺皆知。

「鋤禾日當午」,概括的寫出農民從事的活動、時間和天氣情況。日當午,是指到了中午,太陽當頭照著,是一天最熱的時候。「汗滴禾下土」,與第一句「日當午」緊相呼應。由於天氣炎熱,勞動緊張,農民累得渾身大汗,汗水一滴滴落到禾苗下的泥土裡。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是作者在抒發感慨。意思說:有誰知道碗裡的飯,一粒一粒都是農民辛苦勞動得來的呀!言外之意,世上的人們,難道不應該珍借每一粒糧食、尊重農民的勞動嗎?


詩文注釋、賞析:海晗,民主人士、學者,著有《古詩詞經典名句賞析》《漢字概說》《成語概說》等著作和文章。
欄目策劃、採編:王輝丹,台灣新生報記者、大陸新聞召集人、港澳台美協理事、台灣國際身心靈研究發展學會理事;《中華成語典故學習詞典習近平用典釋義與溯源》台灣主編。
 

台灣新生報 2021年6月27日第十二版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