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文化 > 正文

吳雯:我國語言學研究的困境與出路

2021-09-04 16:51 作者:吳雯   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   閱覽:

  在人文社科中,長期以來我國語言學研究顯得相對薄弱。改革開放尤其是近年來,我國語言學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並在許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就目前情況看,我國語言學研究仍然面臨著一些困境需要解決。筆者認為,只有重視研究內容及方法的創新性,才能走出語言學研究的這些困境。
 

  讓我們簡單回顧一下語言學的內容:語言學的歷史非常古老;人類最早研究語言是從解釋古代文獻開始的,是為了研究哲學、文學和歷史而研究語言的。傳統的語言學稱為語文學,以研究古代文獻和書面語為主;現代語言學建立於18世紀初期,它以當代語言和口語為主,而且研究的範圍大大拓寬。從研究內容的側重來說,語言學可以被分為理論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前者專注於理論分析和學習,而後者則側重語言應用的實際調查和研究。值得一提的是,語音、文法、詞彙及文字這些學科都注目于語言的結構本身,是語言學的中心,有人叫微觀語言學。
  語言學的研究對象是客觀存在的語言事實。不管是現代的語言還是古代的語言,都是客觀存在的語言現象。儘管不同話語表達的意義是帶有主觀性的和千差萬別的,但是傳遞出來的語言資訊卻是能被別人共同理解的,語言學被普遍定義為對語言的一種科學化、系統化的理論研究;並且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現實,人們藉助它保存和傳遞人類文明的成果。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會對政治、經濟和社會、科技乃至文化本身產生深遠的影響。
  語言學的研究範圍包括語言的性質、功能、結構、運用和歷史發展,以及其他與語言有關的問題。具體而言,語言學就是要研究人類最核心本能的語言能力,透過對口語、書面語甚至手語進行分析和研究,進而揭示語言的本質。除了認識語言本質外,語言學研究還具有多種應用價值,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語言學的基本任務是研究語言的性質,探索語言的共同規律,使人們懂得有關語言的理性知識,從而提高學習語言和運用語言的水準。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許國璋教授在其《許國璋論語言》自序中, 對我國語言學界曾作過以下評論:「語言學界的學術活動,大體分為兩類:中文系學人以音韻、訓詁、方言、漢語文法的研究為主;外文系學人以介紹、解釋國外諸語言學派的論點為主。兩者未見匯合。」許教授深刻地揭示了存在於我國漢語界和外語界的不正常狀況,這種狀況嚴重影響了我國語言教學和研究質量的提高,也成為我國語言學研究走向世界的瓶頸。不過,目前漢語語言學界與外語語言學界已經開始攜起手來,共同振興與繁榮我國的語言學研究。
  僅從《中國語言學現狀與展望》一書(許嘉璐、王福祥、劉潤清主編,北京外研社出版)來看,我國語言學研究的熱點目前主要集中在漢語研究和應用語言學研究兩個領域。主要因為漢語是母語,使用人數眾多,地域分布廣泛,使用歷史悠久,資源豐富,語料易得;而應用語言學的迅猛發展則得益於現代科學技術,尤其是計算機和互網路的廣泛應用,與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及國際交往的日趨頻繁相適應,外語教學、翻譯軟體和語料庫的開發利用均成為應用語言學研究熱點。近年來人工智慧的快速發展,無疑給我國語言學界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語言學同一系列科學的密切聯繫加強了語言學在科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成為現代科學體系中的的研究前沿和關鍵科學,從而呈現出它的領先作用。1980年10月,我國著名語言學家伍鐵平教授在「中國語言學會成立大會」上所作的報告《語言學是一門領先的科學》論述了語言學在現代社會的領先作用,使學術界進一步認識到語言學的重要性和領先性。作為一門重要的領先科學,語言學是連接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橋梁,並使二者相輔相成。我國語言學的發展可以帶動其他學科的發展,從而提高社會的整體學術水準。
  此外,我國語言學的發展還應該注重學科交叉融合,運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來進行現有理論的創新。我國著名語言學家陸儉明教授曾經說過:語言學要走上融合交叉之路,前提是語言研究本身還需深化;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語言研究要逐步走上數字化之路。所謂數字化,就是將資訊轉化為數據,以便于計算機存儲、計算。因此,語言學工作者既要在本學科領域不斷思考和開拓新的分支領域,同時要跨學科不斷思考和開拓新的交叉性的新型學科,尤其是人工智慧技術在語言學領域的應用。學科交叉融合是我國語言學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
  更重要的是,我國語言學研究應該注重原始創新。語言學工作者要樹立敢于提出新理論、開闢新領域、探索新路徑,努力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其實早在1988年1月,我國著名學者周海中教授在「語言學與現代化」的學術講座中就指出:語言學研究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應對當前面臨的困境,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現代化路徑。筆者認為,可借用周教授的這句話作為本文的結束語。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後)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