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經濟 > 正文

藍色海灣賦能 推「洞」共同富裕 

2021-11-14 23:54 作者:王輝丹   來源:台灣新生報   閱覽:


 【記者王輝丹/洞頭報導】溫州市洞頭區委書記林霞在2021年雙屏論壇演講時指出,洞頭與臺灣隔海相望,距臺灣基隆港僅有 138海裡,地緣相近、血緣相聯、人緣相親、商緣相通,是連接長三角和海西兩大戰略的重要節點,並在論壇上分享洞頭在實施藍色海灣整治、推動共同富裕上的四個方面做法。
 一、基於自然,修復海洋生態系統;
 二、民資參投,探索社會資本共建模式;
 三、改革賦能,設立藍色海灣修復標準;
 四、法治護航,構建全民參與體制機制。
 林霞說,洞頭擁有 302個島嶼和 351公里的海岸線,總面積 2862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積占了近 95%,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資源稟賦。在確立海上花園建設之路後,一直堅持至今,特別是近五年的藍灣實踐,探索了一條人海共生、陸海統籌、可持續發展的共同富裕新路徑,找到了創新「兩山實踐」和實現「共同富裕」兩大光榮使命的精準結合點。 藍灣整治經驗多次獲央視《新聞聯播》《焦點訪談》報道,亮相新中國成立七十週年大型成就展,今年作為全國唯一縣(市、區)在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作典型交流。 

 林霞指出,基於自然,修復海洋生態系統。在藍灣整治行動中,洞頭始終踐行生態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修復受損蛻化的海洋生態系統。實施「破堤通海」,恢復了海洋生物繁衍棲息地。打造「十里濕地」,在霓嶼種植 千畝紅樹林、百畝檉柳林,成活率高達91%以上,形成了全國唯一 的「南紅北柳」生態交錯區,構築了潮間帶,增加了生物多樣性,碳 匯功能逐漸體現。建設「生態海堤」,形成了濱海綠色生態走廊。開展「退養還海」,清退汙染嚴重、效益低下的傳統網箱六千口,推動傳統漁業向都市休閒漁業轉型。進行「漁港疏浚」,洞頭、東沙兩大漁港共清淤157萬方,港內水深平均提昇 2.7米,不僅改善了漁港水質和通航能力,更激發了漁港經濟活力。復原「沙灘岸線」,共修復了 10個被過度挖掘、侵蝕蛻 化的砂礫灘,面積達 15萬平方米,累計修復生態岸線 23.73km, 恢復了岸線親水功能。還築巢引鳥、吸引了黃嘴白鷺等七十九種鳥類棲息繁衍,在洞頭島礁首次記錄到全球瀕危物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大杓鷸(sháoyù)以及紫背椋(liáng)鳥等罕見鳥類。讓自然做功,「水清、岸綠、灘淨、灣美、物豐、人和」的美麗景象再度重現。 

 林霞介紹,在民資參投,探索社會資本共建模式做法中,洞頭髮揮溫州民營經濟優勢,按照「誰修復、誰受益」的原則,創新了藍灣修復的 PPCC模式,吸引十多家民企參與,實現了從政府「孤軍奮戰」到引入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深刻轉變。比如東沙漁港沙灘,由邊上的陽光一百業主修復,政府五年回購,實現了政企雙贏;如東嶴沙灘修復後,對於後續的管養,交給東嶴村集體,由其通過經營來平衡管理費用,這一模式入選自然資源部社會資本參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案例。

 改革賦能,設立藍色海灣修復標準。林區長分享,洞頭以數字思維、 改革魄力,發布了藍灣指數、小型休閒船艇管理等廿三項「洞頭標準」,實施了漁業數字化、海域智管等數字化改革項目,提昇了治卅四理實效。如,率先出臺了藍灣指數評估規範,建立了包括八個要素、十六個指標的評價體系,被權威專家認定為評價藍色海灣整治的行業標準。同時,通過海上生態浮標、碳通量觀測塔、海洋牧場水下監控系統等監測平台,實時監控藍灣、藍碳指數,實現生態系統數字化、智慧化、可視化,並基於此開展碳中和(藍碳)試點區 建設。如,出臺養殖用海規範化管理辦法,明確海域使用權歸屬,解決了養殖海區管理難題。再如,創新生態用海方式,「夢幻海灣」項目在「圍而不填」的海域中,用透水構築物的建造方式,在審批上創新突破。
第四項,法治護航,構建全民參與體制機制。林區長表示,洞頭構建藍灣生態司法保護機制,今年聯動三地法檢兩院,發布浙江省首個海灣生態司法保護協作機制,擴大了海灣保護圈。率先建立灣灘長制度,68個灣灘全面覆蓋,藉助大數據、物聯網等科技手段,構建灣(灘)日 常管理、監督和限時反饋等快速響應機制,兩代表一委員參評「最美 最髒」灣灘。海霞媽媽等志願者隊伍參與生態治理,保護美麗藍灣成為全民自覺行動。 

 林霞最後強調,藍色海灣整治,不僅為「兩山(洞頭半屏山、高雄半屏山)」理念增添了「碧海藍天也是金山銀山」的新內涵,更在推進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帶來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今的洞頭已成為一片發展的沃土、創業的熱土,成為兩岸交流合作的重要支點。

台灣新生報2021年11月14日第十二版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