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社會 > 正文

臺灣國際文教創新交流協會發布 「大學國際化現況」首次大規模綜整調查

2022-06-22 20:27 作者:記者王志誠、周貞伶/台北報導   來源:台灣新生報   閱覽:

  臺灣國際文教創新交流協會今(二十二)日公布「臺灣大學校院國際化現況調查」,並舉行線上發表會,總計來自全臺一百二十餘所大學校院、高中,近一百七十位國際事務主管與工作者參與。調查顯示大學校院近七成「面臨國際事務人才不足」的問題,近六成學校認為發展高教國際化的主要障礙為「缺乏足夠經費預算」,「單位橫向聯繫不佳」則為長期以來的障礙。

本調查於2022年1月以線上問卷方式進行,透過公函及電子郵寄致送教育部及全臺大學校院周知,共取得有效問卷數442份(主管77人、同仁365人),國際事務主管所屬學校共67所(僅計算國際事務主管部分),並輔以質性訪談,收集全臺大學校院國際事務單位之主管與同仁意見。調查主要包含三個部份,分別為「國際化現況」、「組織與人員」,及「新冠肺炎影響」。

臺灣國際文教創新交流協會指出,調查發現,臺灣大學校院自2002年發展國際化以來,已逐漸累積成果,「拓展姐妹校」、「招收境外學生」為主要國際化策略,近期雖受新冠疫情影響造成劇烈衝擊,如學生國際移動降低與國外機構交流中斷等,但也催生出創新交流模式,更積極強化危機處理及數位行銷與招生的能力。

然而,調查也顯示,國際事務主管認為大學國際化發展之外部障礙為缺乏足夠經費預算(60%)、政府政策限制(49%),內部障礙為面臨單位橫向聯繫不佳(73%)。

臺灣國際文教創新交流協會表示,調查顯示,在國際化現況部分,大學發展國際化的三大理由為「提升校園國際化」、「拓展生源」、「提升學校國際競爭力及排名」。協助境外生在臺就學的主要方式為「提供獎學金」、「學雜費減免」、「提供華語課程」。此外,大學開設雙聯/三聯學位課程,則以一至五個課程為最多。

值得注意的是,發展國際化前三大主要障礙為,「相關單位參與國際化活動的動機或興趣不足,橫向聯繫不佳」(63.8%),「缺乏足夠經費預算」(54.3%),「主管與人員異動頻繁」(54.3%)。透過後續訪談發現,經費不足之原因,部分是因為政府補助款會因政策方向改變,因而無法繼續挹注經費,易造成國際化推動缺乏傳承與一致性。

在組織與人員部分,調查顯示臺灣高教國際化發展已有相當成果,大多認為國際化為重要發展方向,但亦遭遇國際事務人才不足的問題。此外,認同「提供良好的升遷管道」,僅佔21.5%,認同「提供令人滿意的薪資」,佔21.5%,顯示國際事務工作者認為職涯發展及薪資福利仍有改善空間。

此外,在國際化資源投入部份,私立技職國際化組織能量相對低於其他三類大學。深入分析後發現,國際化資源投入會因學校類型而有明顯差異,私立技職在經費、教職員交流、組織與人員之資源投入,相對低於其他三類。在國際事務單位層級與編制部分,私立技職多為二級單位且員額人數最少。依據教育部統計資料顯示,我國境外學位生,主要分布在技職體系,然私立技職對於國際化資源投入相對不足,呼籲政府應對此現象特別留意。

在新冠肺炎影響方面,調查發現,疫情期間對於「經費」及「招生能量」均受影響,但因此裁員者比例低,僅佔8.1%。疫情期間,境外生通報遭受歧視或不平等對待者,以「沒有」佔最多(95.9%)。國際事務人員因應疫情所需的協助與資源,前三大為「獲得危機處理資訊或建議」、「優先接種疫苗」、「獲得各國防疫政策供師生出國參考」。

後續訪談發現,疫情影響下業務看似縮減,但也意識到數位化交流的趨勢,因此創造許多嶄新交流模式,如線上虛擬交換、邀請海外學者開設線上講座,以及提前完成線上教學設備及相關演練。

臺灣國際文教創新交流協會秘書長傅慧雯指出,國際化發展需要制定長期策略,若主管與人員頻繁異動,將有不利影響。傅慧雯表示,依據美國教育政策學者Virgil E. Blanke研究發現,生產力對組織而言非常重要,但若組織無法重視其成員的精神與情感需求,將永遠難以提升生產力。建立成員的工作成就感、尊重、信任,有助提升組織向心力及奉獻度。建議應強化多元育才機制,並提升組織環境友善度。

「臺灣大學校院國際化現況調查」於2022年1月進行,以公函及電子郵寄方式致送教育部及全臺大學校院周知。問卷延請高教政策及國際化領域專家進行專家效度檢定,包含國際教育學者、大學校長、副校長、教授、國際事務主管、資深國際事務同仁;問卷信度部分,立意抽樣50位人員針對量表題部分進行預試。在信度與效度都具備的情況下,進行本次的調查。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