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文化 > 正文

關於共建「中華文字語言學」的倡議書

2022-06-28 16:19 作者:周金聲   來源:台灣觀察欄目組   閱覽:

 近代中國封建王朝保守腐敗喪失民心,以致中國人民一盤散沙,落後挨打,失去了自信,崇尚西學,屈辱圖存。中國共產黨引入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創立了毛澤東思想,井崗山星星之火燎原大地,領導中國人民團結奮鬥,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站了起來。接著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領導中國走向富裕之路。新時期習近平提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中國人民走向強大之路。事實證明,只有正確的理論指導,才會有實踐的成功。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需要軍事、政治、經濟強盛,更需要文化強盛。文化強盛,就必須要有正確的文化理論指導。面對百年之大變局,國務院於2021年發布《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的意見》指出:「語言文字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資訊載體,是文化的基礎要素和鮮明標誌。」語言文字還是「人類思想的直接現實」(馬克思《德意志意識形態》),漢字漢語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生命之血脈,靈魂之基因。遺憾的是,「以西方語言學為圭臬研究漢語問題依然是當前中國語言學的主流」(黃德寬2018),許多語言工作者和報刊雜誌發表的文章往往只強調「語言」,「重語輕字」成為教育界的常態。這既不符合中國語言文字生活的實際,也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很不相稱!山東大學《文史哲》雜誌主編王學典教授認為,新時代的中國學界正在經歷第三次學術大轉型,亟須向出思想、出模型、出概念、出方法論、出話語體系轉變,目前正處於這個大轉型過程的初始時期。特別是以西方話語為主導的「全球化」正在解體,中國需借用太極「雲手」方式回歸國內大循環為主的大統一,積蓄力量,再在不遠的將來走向有中國話語權的「全球化」。迫切需要有志之士聯合起來,立足漢語漢字本體融會貫通,構建中國特色的文字語言學理論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中國科學院院士汪品先教授說得好:「以中國所在地區的特色為根據,以中國的文化作為土壤,我們的科學家可以發揮自己的研究特色,形成中國學派參與國際學術競爭。……歷史上通用語是變的。有3000年傳統的漢字不該斷送,應當隨著科學發展而再生。」今天是世界中文日,藉此機會我們倡議:

一、語言文字學界和語文教育學界的學者們聯合起來,共同探討構建「中華文字語言學」理論體系。從全球共性角度出發國外創立了「普通語言學」「認知語言學」「神經語言學」「生物語言學」「計算語言學」等等,國內也有不少專家從中國語言文字的個性角度提出了「文化語言學」(申小龍)「意合文法觀」(張黎)「字本位漢語」(徐通鏘)「組合漢語文法」(呂必松)等新理念,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漢字是漢語之魂」(潘文國),「漢字是中國文化的根元素,是文化符號系統中起主導作用的單位」(孟華)。匈牙利著名記者巴拉奇•代內什在《方塊文字的力量》中寫道:「識字的中國人都知道方塊字的意義,但讀出聲來,北方人和南方人就大不相同,有時候相差到完全不能聽懂的程度。來自不同地方的中國人見面談話,如果聽不懂對方的話,就用手在空中比劃,或者寫在手掌上,劃在沙土上。如果沒有方塊字作橋梁,他們只能是四川人,河南人,廣東人,有了方塊字,他們才都是中國人,不僅是同一個國家的公民,而且是同一個偉大文化的主人。」世界著名漢學家高本漢先生說得更加振聾發聵:「中國的文字和中國的語言情形非常適合,所以他是必不可少的。中國人拋棄漢字之時,就是他們放棄自己的文化基礎之時。」經過百年數代人的艱難探索,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也建構起了基礎理論框架和建築中國語文大廈的材料,只需用錢學森先生倡導的大成智慧系統論學說,各學派求大同存小異,攜手共建,整合研究。在文化自信自強的新時代,發揮中國人整體感知世界觀的優勢,加強漢字與漢語融會貫通研究,借鑑現代語言學的方法,進行跨學科綜合研究,合力構建中國特色的「文字語言學」系統論,撰寫出真正能反映中文本體規律的系統理論著作和教材。

二、各種學報、媒體開闢「爭鳴」欄目,營造百家爭鳴的氛圍。黨和國家不斷倡導建設創新型強國,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源泉,已然成為人們的共識。但毋庸諱言,國內創新的環境不容樂觀,原因是各專業各學科過分崇信學術霸權。目前國內外學派林立,民間研究者山頭眾多,本來是有利於百家爭鳴的,但是學院派從來看不起民間草莽,各霸一方,各說各話,概念紛亂,莫衷一是。各種學術雜誌、權威期刊、核心媒體基本上操控在學術霸權手中,一大批博導、專家制定的學術標準占據著制高點,很難容忍不同意見和批判意見。中青年學者、教師以及博士、碩士們更是為了評職晉級對權威趨之若鶩,頂禮膜拜,不敢越雷池半步。有的中青年博士、學者即使有新發現、新見解也總是要考慮如何迎合某專刊的宗旨或者導師、評委的思路,不得不隱晦初心。長期的應試教育扼殺了不少創新精神,為應時屈刊而撰寫論文就更加制約了創新的潛能。為了打破這些桎梏,希望各類期刊設立「爭鳴」欄目,專門發表不同見解甚至批判性的論文。影印資料和文摘刊物以及相關評獎也要打破所謂核心刊物之標準,自古民間出才子精品舉不勝數,要給網路佳作公正的評價。這樣才有可能給予爭鳴的論文與主流觀點同等地位的表達機會,才有利於真正形成探索真理的學術氛圍。

三、部分高校調整人培方案,加強學科融合研究,構建古今漢語文通論教研。目前中國學科目錄中「文學」類設定的一級學科有「中國語言文學」,其中二級學科有「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完全是以西方語言學理論為標準的,後來專門設立了「漢語言文字學」,這個研究生層次的專業設計本意在綜合,但因缺乏中國語言文字本體研究的綜合系統理論,所以各校幾乎沒有人開過「中國語文學」的課程,都是分別開設相關「文字」「詞彙」「文法」以及門類「語言學」之類的課程,並未真正將漢字學與語言學融為一體。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課程更是一直將「古代漢語」「現代漢語」分別教學,授課老師也大都是各管一段,「古代漢語」教師不懂「現代漢語」,「現代漢語」教師不懂「古代漢語」者比比皆是,而「語言學概論」課程更是西方現代語言學理論一統天下。個別學校會開一些「中國文字學」之類的選修課,也往往遊離于主流語言學之外。更為遺憾的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申報數據代碼表》只有「語言學」「漢語研究」,也只有「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涉及「文字」(還是指少數民族使用的文字),竟沒有「漢字」「中文」的蹤影!導致「語言」「文字」長期分離,「語文教育」無所適從。這明顯不利於培養「提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質量」(2022年李克強政府工作報告)的人才。所以,我們倡導高校嘗試探索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將「古代漢語」「現代漢語」課打通,開設「中國文字語言學通論」課,貫通古今,融合漢字漢語研究,才能較快地培養出通古今之變、秉文語之諧的中國語文高水準人才。

為此,我們呼籲,全國有識之士團結起來,集前人之大成,運用錢學森「系統科學思想」綜合構建「以漢字漢語為主要研究對象的關於中國語文的系統化、科學化知識體系框架」(許嘉璐語)的「中華文字語言學」通論體系。

傳承創新「中華文語學」,倡導世界「書同文」,與「西方語言學」比肩而立。

 

 倡議起草人:周金聲(教授)
 電話15623900857
2022年3月26日草
2022年4月20日國際中文日再次修改
2022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再次修改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