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大陸 >

【縱橫】相看兩不厭 蝦稻互不害

2020-08-11 15:51    作者:王本倫   來源:人民網-湖北頻道   VIEW:



任何一個產業發展到一定的高度,必然引發社會關注。近日,有媒體從國家糧食戰略安全的高度,報道一些地方盲目擴大稻田養蝦規模威脅國家「藏糧於地」的戰略安全,犧牲了生態環境。

古語有云:「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天大的事,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當不得兒戲。88日,國家農業農村部漁業局就有關問題作出正面回應,稻田養蝦不會擠占基本農田、影響糧食安全,稻蝦共作能穩定水稻生產,實現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稻田養蝦不會影響土壤質量和水質安全,大部分稻蝦共作模式能有效改善土壤結構。稻田養小龍蝦不僅無害,反而有益,一舉多得。

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蝦稻共作面積達到1586萬畝,占總面積的45.15%;小龍蝦產量達到177.25萬噸,占稻漁綜合種養水產品總產量的60.46%。湖北省農業科學院在湖北潛江市2005年至2015年連續監測表明,稻蝦共作模式比水稻單季種植模式稻穀畝產量提高了9.5%2000年至2019年,小龍蝦養殖產量在全國排名前三位的縣(市)湖北監利縣、洪湖市和潛江市的稻穀產量和水稻面積都實現了穩步增長。預計2020年發展稻漁綜合種養可實現畝均增效1500元以上,帶動農民增收超過650億元。

國家農業農村部漁業局的回應有數據有實例,有力的證明稻田裡養蝦不僅不會傷害到國家糧食戰略安全,而且還有助於國家糧食安全。

稻田裡養蝦,從它初始,就擔負了糧食安全的重任。湖北省潛江市是稻田裡養蝦的發源地,從潛江看全國,具有代表性。溯源到2001年,潛江市農民首創了「蝦稻連作」模式,即種一季水稻,養一季蝦,解決了低窪冷浸田冬春長期撂荒的問題。低窪冷浸田糧食畝產由過去二、三百斤增到七、八百斤。潛江又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在「蝦稻連作」的基礎上,探索出「蝦稻共作」模式",它屬於一種稻田綜合種養模式,即在稻田中養殖兩季小龍蝦並種植一季中稻,在水稻種植期間小龍蝦與水稻在稻田中同生共長。

為了規範小龍蝦與水稻的種養,潛江制定了《潛江龍蝦「蝦稻共作」技術規程》。2013年,潛江的這一技術規程上升為國家行業技術規程予以公佈和實施。「蝦稻共作」種養模式的先進性、適用性和生態性,被越來越多的地方認同並推廣,迅速風靡大江南北,當時農業部讚譽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成功典範。資料顯示,這種「蝦稻共作」模式,減肥70%以上,減藥80%以上,畝平產蝦200公斤左右、水稻600公斤,畝平純收入6000元以上,是單一種植水稻收入的36倍。

蝦稻聯姻,互為伴侶,相看兩不厭。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游。這種親近,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水稻為小龍蝦遮蔭並提供微生物、昆蟲等天然餌料,小龍蝦的排泄物和殼為水稻施肥,小龍蝦與水稻互利共生。蝦稻聯姻的關係和諧穩定,蝦紅稻綠,雙雙飛舞,彼此依靠,生產出優質蝦,優質稻。今年,潛江龍蝦區域公用品牌價值為227.9億元,榮登中國龍蝦區域品牌榜首,同時 ,催生了蝦鄉稻系列大米品牌。

資料顯示,2020年全國稻漁綜合種養稻米品牌超過300個,水產品品牌超過200個。這一趨勢與聯合國糧食安全用「糧食和營養安全」來替代「糧食安全」概念高度契合。小龍蝦已經成為網紅美食,疫情都擋不住它的誘惑,全國各地美食客對小龍蝦情有獨鍾。近幾天,潛江小龍蝦在大上海把個人間煙火味搞得濃濃的,激情與烈火的碰撞,這便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實踐證明,蝦稻共作模式是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糧藏於地、糧藏於技」戰略落地的成功模式。當然模式雖好,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糧食安全這根弦,在推廣過程中,要因地制宜,嚴格實行全程標準化生產,按標準化要求規範管理,這是涉及到飯碗的問題,始終要守住,不能越紅線,越底線。守住了紅線底線,小龍蝦產業與糧食安全,食客與蝦稻之間,可以達到相看兩不厭的境界。

  • 責編: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