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大陸 >

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綠孔雀野生種群數量穩中有升 綠孔雀守護記

2022-06-10 08:25    作者:張 帆 楊文明 葉傳增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VIEW: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恐龍河自然保護區內的綠孔雀開屏。
顏 謙攝(人民視覺)

恐龍河自然保護區內的綠孔雀展翅飛翔。
鄧 雄攝(人民視覺)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科研人員在開展綠孔雀的遺傳背景檢測。
董 鋒攝(人民視覺)
  
  引子
  初夏時節,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雙柏縣恐龍河州級自然保護區內,一隻羽色鮮豔的綠孔雀落在一處山谷河灘旁,鳴叫,踱步,倏忽展開碩大的尾屏。攝影師連按快門,捕捉下這一瞬間。
  「在不打擾它的前提下,我們有時會在巡護過程中拍下照片,讓更多人瞭解、參與綠孔雀保護。」恐龍河自然保護區巡護員趙同榮說,「這幾年,我們定期開展巡護監測,見到綠孔雀的次數越來越多。」
  頭頂直立冠羽、身背絢麗覆羽的綠孔雀,是我國現今唯一的本土原生孔雀,屬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目前僅分佈於雲南省的中部、西部和南部地區,主要棲息在紅河、瀾滄江與怒江流域的山地,被國家及雲南省列為極小種群物種加以保護。2021年10月9日,雲南省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介紹,綠孔雀野生種群已由2017年的不足500隻恢復到555至600隻,數量穩中有升。
  2021年10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上的主旨講話中指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前段時間,雲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讓我們看到了中國保護野生動物的成果。中國將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建設美麗中國。」
  綠孔雀野生種群數量穩中有升,是我國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一個註腳。近年來,雲南省編制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規畫,在規畫中針對極小種群及瀕危物種特別提出了相應保護措施;編制極小種群物種拯救保護規畫綱要和緊急行動計畫,將綠孔雀作為優先保護的20個重點物種之一;發布雲南省生態保護紅線,把包括綠孔雀在內的26種珍稀物種的棲息地劃入其中。
  日前,記者在雲南實地探訪保護及恢復綠孔雀種群的故事。
  
  巡護監測
  野外調查和視訊監測相結合,既實時記錄綠孔雀活動,又減少人為干擾
  「很多年沒見,沒想到綠孔雀又回來了——8隻綠孔雀,這兩年常來我家養殖場。」雲南省玉溪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者竜鄉農民李家秀語帶自豪,「牠們有時會來搶吃雞飼料,我們躲在老遠看,避免打擾到牠們。」
  綠孔雀主要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喜歡在草地、河岸和林下開闊地帶活動,活動區域多與人類居住區重合。常年從事綠孔雀研究的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楊曉君說:「上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人類活動持續增多,綠孔雀的棲息地逐漸受到破壞,種群數量不斷下降。」
  上世紀90年代,楊曉君和同事開展綠孔雀種群數量本底資源調查,他們對照文獻記載走遍了十幾處綠孔雀棲息地,只在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的密林裡親眼看到了綠孔雀:一隻通體翠綠的大鳥騰空躍起,張開翅膀飛上一株粗壯的喬木。「之後10多年的野外調查中,我也只見過幾次綠孔雀,說明種群數量已不容樂觀,對牠們的保護迫在眉睫。」楊曉君說。
  2013年起,在原雲南省林業廳指導下,楊曉君研究團隊與恐龍河自然保護區合作,加強對綠孔雀的監測、保護。「我們嘗試在保護區布設紅外相機,既實時記錄綠孔雀活動,又不干擾牠們的生活。」楊曉君說。
  當年8月,趙同榮和恐龍河自然保護區周邊村落的幾名熱心村民成為保護區巡護員。他們在綠孔雀可能活動的區域布設紅外相機,協助開展24小時監測。
  布設紅外相機有技巧。趙同榮介紹:「大約間隔200米設一處。在地形陡峭的地方,要把紅外相機綁在較高的樹榦上,在地形平緩的地方,要把它設置在低位,使拍攝的視角更廣。」
  披著晨光,記者一早跟隨趙同榮上山巡護。他負責巡護保護區的重點區域磨家灣,這裡是綠孔雀種群分布較多的區域。沿著布設了紅外相機的路線行走,趙同榮腳步很輕。他刻意避開地上的枯枝落葉,以免踩到後發出聲響。走到一棵大樹旁,趙同榮取下綁在樹榦上的紅外相機,檢查、更換電池和記憶體卡,確保紅外相機正常運行。
  「每個月進山20天左右,每天往返20公里左右,沿途要留意有無外人闖入保護區,勸阻誤入保護區的村民。」趙同榮說,「回家後我會把換下的記憶體卡插入電腦,從大量影像素材里搜尋綠孔雀的身影,截取有用的視訊片段,記錄綠孔雀種群數量的變化,再將相關資料提供給保護區管理人員和楊曉君團隊。」
  調查、監測的過程,也是科學研究、開展保護的過程。為研究綠孔雀行為活動,楊曉君團隊長期在恐龍河自然保護區開展野外調查,觀察記錄綠孔雀棲息地植被類型、植被分層、土壤含水量、水源距離等資訊。「通過野外調查、調看監控視訊,我們觀察綠孔雀對不同植被的利用及活動範圍、活動節律、鳴叫頻次等,從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補食、補水等保護措施。」楊曉君說。
  經過多年研究,楊曉君團隊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綠孔雀是群居生物,種群外出活動時,雄性綠孔雀成鳥多站在高處負責警戒,雌性綠孔雀帶著幼鳥在周邊覓食飲水。每到3、4月份的繁殖季節,雄鳥標記領地時會發出鳴叫。「所以,找到這隻雄孔雀就可以大致判斷某個種群的活動範圍和數量。」楊曉君說。
  「巡護監測減少了保護區內的人類活動、人為干擾,在專家指導下,我們的監測方法也更加科學。」趙同榮說,「現在我瞭解哪只雄孔雀好鬥,哪群綠孔雀又增加幾只小孔雀,並做好監測記錄、跟進保護。」
  2021年底的監測數據顯示,恐龍河自然保護區內綠孔雀的種群數量已由2015年的56隻增至2021年的160隻。近年來,雲南省在5個市州的6處綠孔雀重要棲息地陸續組織綠孔雀野外種群調查和巡護監測項目,建立完善野外調查和視訊監測相結合的常態化監測體系。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處長李鵬介紹:「這幾年的視訊監測結果顯示,綠孔雀種群活動區域呈轉移擴散趨勢,棲息範圍正逐年擴大,種群數量迎來恢復性增長。」

  補水補食
  建立適當的補水補食點,基本滿足區域內綠孔雀的生存需求
  野外的綠孔雀吃什麼、喝什麼?記者日前跟隨玉溪市玉白頂自然保護區巡護員李朝富上山巡護,一探究竟。
  進入4月,林間缺水,出發當天李朝富背著50斤重的水桶上山。剛走了半個多小時山路,記者已有些跟不上趟。李朝富走在前面,步伐平穩。
  每隔半個月,李朝富就要帶些食物、背50斤水上山。「跟著成年綠孔雀長途跋涉飲水,小孔雀容易被天敵獵捕,也容易生病。玉白頂自然保護區為綠孔雀建了10多個補水點,我巡護的這條路線上就有一個。這樣能保證牠們經常活動的範圍內常年有水,提高幼年孔雀的成活率。」李朝富介紹。
  補水不只是體力活。行至補水點,只見一個與李朝富背上水桶一般大小的塑膠桶掛在樹上,水桶下方的鑿孔里連著一根輸水軟管,管外套著一層細竹管。水順著軟管緩緩流入樹下的竹槽,竹槽由一節粗竹子製成,僅在上方中間開了一條縫,剛好夠綠孔雀伸嘴進去飲水。
  「要是把水倒在窪地,沒兩天就被林子里的野豬糟蹋了,無法精準投餵給綠孔雀。輸水管外包裹一層竹管,是為了防止被野豬等動物咬斷。」李朝富邊說話邊忙活。他見樹上桶裡的水已不多,便熟練地將輸水管拔出,換下水桶後,再插進新桶裡,「一桶水夠喝10來天。」
  補食也有講究。「每年5、6月份是這裡的雨季,林中食物充足,不做過多干預。但在其他時候,林中食物就會減少。尤其到了3、4月份,山上麻櫟樹的果子已經不多,只能為綠孔雀提供少量食物。」李朝富說。
  行至一處補食點,看到人工搭建的一個高高的平台。「綠孔雀愛吃豌豆、玉米粒,生活習性和雞差不多。」李朝富邊說邊把隨身攜帶的豌豆、玉米粒等撒到平台上,「綠孔雀和其他鳥類可以飛上去取食,野豬等夠不著。」
  「在盡量減少人為干擾的前提下,我們在綠孔雀經常活動的地方適當建立補水補食點,能夠基本滿足區域內綠孔雀的生存需求。」玉溪市林業和草原局局長蔣光厚說。
  「在植被恢復中,考慮到綠孔雀的生活習性,我們在部分地區探索採用『喬—灌—草(豆)』相結合的措施,優化森林結構,增加綠孔雀的食物來源。」李鵬介紹,「十三五」以來,雲南省已累計投入1227萬元專項資金,採取補水補食、棲息地修復等措施,加大對綠孔雀種群及其棲息地的保護。

  科學繁育
  探索綠孔雀人工繁育方法,純種綠孔雀人工繁育種群已初步建立
  2019年2月,在雲南省林業和草原局支持下,雲南省野生動植物救護繁育中心與包括楊曉君團隊在內的多個科研團隊開展合作,在保護好現有野外種群的同時,籌劃建立綠孔雀人工繁育種群。
  上哪兒找繁育所需的親本?楊曉君考慮過從野外捕獲綠孔雀種源,而這不僅要經過嚴格的評估和審批,也會對野生種群的增長造成影響。
  楊曉君團隊曾將目光瞄準過動物園。一些地方的動物園說他們那裡有綠孔雀,實地一看,多數是藍、綠孔雀的雜交品種,只找到幾只外形特徵同綠孔雀基本一致的個體。他們趕緊提取遺傳物質,與野外發現的一羽綠孔雀羽毛做基因測序對比,結果卻是一場空歡喜。
  2019年10月,野生動物保護管理部門意外發現並救助了兩雄四雌6隻綠孔雀。拿到牠們的基因鑑定結論,楊曉君長舒一口氣:「親本終於有了!」
  找到親本只是第一步。擔心長期在野外活動的綠孔雀不適應圈養生活,雲南省野生動植物救護繁育中心救護繁育科科長金志堃帶著技術人員,在圈舍外掛上草簾子遮擋強光,既模擬森林環境,也幫助綠孔雀抵禦寒冬,並按照牠們的野外生活習性,每天清晨和傍晚定時投喂。在工作人員悉心照料下,6隻綠孔雀順利度過冬天,進入第二年3月的交配期。
  2020年5月,4隻雌孔雀產下26個蛋。「每個蛋都是寶貝!」金志堃驚喜不已,和楊曉君商量後,決定採用親鳥孵化、母雞代孵化、溫箱人工孵化相結合的方式,以便找到成功率最高的孵化方式。
  然而一個月後,只有親鳥孵化方式成功孵出一隻小孔雀,而這根獨苗出生沒多久也夭折了。
  問題出在哪兒?總結原因,3種孵化方式都有缺陷:親鳥孵化,綠孔雀孵化出一隻後就不再孵化其他的蛋;母雞代孵化,孔雀蛋的孵化週期一般在26至28天,比雞蛋孵化成小雞時間要長几天,母雞長時間孵不出來,便停止孵蛋;人工孵化,現有設備對溫度、濕度的控制還不夠精準。
  「我們非常想讓綠孔雀數量快速增長。一隻雌孔雀平均每次產3個蛋。為了催產,我們就把已產的蛋撿走,雌孔雀就會繼續產卵。這種方式使雌孔雀產卵數量大幅提昇,但產卵質量則下降了。」楊曉君說。
  2021年1月,雲南省野生動植物救護繁育中心專門購置了新的孵化設備,提昇人工孵化控溫、控濕的精準度;採用提前調整相關飼料配比的方法,延長綠孔雀產卵時間,在提高產卵數量的同時確保質量。這次的結果沒讓人失望,人工孵化方式成功孵化出6隻純種綠孔雀,加上親鳥孵化和母雞代孵化各成功1隻,終於有了子一代人工繁育的綠孔雀。
  「前後兩年多,經過反複試驗、試錯,找到人工繁育綠孔雀的方法。相比自然繁衍,這可以大幅提高綠孔雀的繁殖成功率,提昇種群數量。」楊曉君說。
  「近些年,雲南省依託省野生動植物救護繁育中心建設綠孔雀人工繁育基地,聯合相關科研單位開展綠孔雀人工繁育研究,經基因組學鑑定的純種綠孔雀人工繁育種群已初步建立。」楊曉君說,「『十四五』時期,我們將持續推進綠孔雀人工繁育研究,並在此基礎上開展野化放歸。」
  讓綠孔雀種群分布「串點成片」,楊曉君定下新目標:「一些綠孔雀集中分布區呈『島狀』分布,長期近親繁殖容易導致種群退化。下一步,我們將探索在相鄰『孤島』間建立生態廊道,也可以在合適的地點引入野化放歸的人工種群,更好實現種群的基因交流、繁衍生息。」

  系統保護
  法治護航,建立棲息地共同管護區、保護小區,讓村民在參與綠孔雀保護中受益
  今年3月8日,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指出:「審理綠孔雀預防性保護公益訴訟案,貫徹『保護優先、預防為主』原則。」
  2020年12月31日,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作出終審判決,因環境影響評價未科學評估對珍稀瀕危物種綠孔雀等造成的影響,建設單位被判立即停止基於現有環境影響評價的雲南戛洒江一級水電站建設項目。
  「為了不影響綠孔雀等種群的生存繁衍,已開建的水電站被叫停,體現了『保護優先、預防為主』的原則。」雲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有關負責人說,「該案的審理突破了『有損害才有救濟』的傳統司法理念,為全球瀕危物種的預防性保護提供了有益經驗。」
  法治護航,保護優先。為保護好綠孔雀,雲南省堅持系統觀念,注重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並舉。近年來,在省林業和草原局指導下,雲南不少地方野生動植物管護機構和公益組織在綠孔雀集中分布的鄉鎮建立棲息地共同管護區、保護小區,引導村民組建巡護隊,守護綠孔雀。
  「綠孔雀保護不能單靠政府和自然保護區,應充分調動種群分布區及周邊村寨群眾參與,探索出綠孔雀與周邊村民和諧共處的保護新模式。」雲南省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秘書長韓聯憲說。
  在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者竜鄉綠孔雀保護小區,當地村民專門組建了巡護隊,負責巡護監測,為綠孔雀補食補水,李家秀的兒子也是其中一員。「一些鳥類專家常到村裡開展培訓,跟我們講為什麼要保護,跟巡護員講怎樣保護綠孔雀。」李家秀說,「兒子常和我說,這鳥珍稀。村民們現在堅持不上山放牧、采挖野菜,給綠孔雀繁衍留下更多空間。希望將來能有更多綠孔雀來我家做客,保護綠孔雀也是支持兒子的工作。」
  近年來,者竜鄉綠孔雀保護小區的綠孔雀逐年增多。「2018年底監測發現,我們保護小區有40多隻綠孔雀,去年底調查監測數據達到60多隻。」者竜鄉綠孔雀管護站副站長李德華說。
  在外務工多年後,2018年7月,雙柏縣獨田鄉大水田村大嶺崗村民小組村民徐靖返鄉創業,開辦了村裡第一家民宿。民宿與恐龍河自然保護區一河相隔,在大嶺崗不時能聽到綠孔雀的叫聲,徐靖為自家民宿取名為「鳴翠軒」。
  走進「鳴翠軒」,餐廳內擺放著當地特色美食,幾間客房收拾得乾淨整潔。倚窗遠眺,只見遠山如黛、層巒疊翠,時有飛鳥掠過。民宿外牆上,綠孔雀的美麗畫像與山水美景融為一體。這裡已發展為集住宿、餐飲、生態觀光為一體的觀景民宿。
  在獨田鄉,這樣的觀景民宿已發展到10多家。「通過發展鄉村旅遊等方式,我們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可以幫助他們在參與綠孔雀等極小種群物種保護中受益。同時,劃定紅線,定規立矩,加強巡護監測,防止遊客等進入綠孔雀等種群棲息地。」韓聯憲說。
  「隨著綠孔雀等極小種群物種棲息地及周邊生態環境保護不斷深入,我們村看得見青山,聽得見鳥語,聞得到花香,這些年吸引不少遊客慕名而來,村民收入也跟著增長。」徐靖說,「沾了綠孔雀保護的光,我們這兒的生態會越來越好,綠孔雀會越來越多。」
  村民們的希望正成為現實。根據2021年底的監測,恐龍河自然保護區一年新增33隻小孔雀。保護區公開發布的一段監控視訊,在不少當地人的微信朋友圈刷屏——視訊里,幾只成年綠孔雀頻頻開屏,舒展絢爛的尾羽。幾只小孔雀跟著學樣,那躍躍欲試的活力讓人欣喜。
  • 責編: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