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社會 >

回望玉樹震後10年 專家解析「為何選擇原地重建」

2020-04-24 18:32    作者:記者 溫璐   來源:人民網-社會頻道   VIEW:



2010年4月14日上午7時49分,青海玉樹發生7.1級地震。

我國地震災害嚴重,超過58%的大陸國土面積和將近55%的人口處於7度以上的地震高風險區。專家指出,公眾地震安全風險和危機意識還不強,應對地震災害的知識和能力仍需進一步提昇。

玉樹地震10週年之際,回望重建歷程,「為何選擇原地重建?」「人員密集場所怎樣增強抗震設防能力?」「怎樣防範化解我國的地震災害風險?」……人民網記者就相關問題,對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副主任吳健進行了專訪。

選擇原地重建,還是異地重建?

地震發生後,中國地震局組織全國地震系統技術力量,趕赴玉樹地震災區開展應急救援、震害與損失調查、科學考察等,積極協助災區政府抗震救災,也為災後恢復重建奠定了紮實的地震安全科學基礎。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副主任吳健介紹,在這次地震中,結古鎮遭受嚴重破壞,地震烈度高達9度,地震地表破裂帶從城區南側通過,最大位錯量約為1.8m。結古鎮作為玉樹州和玉樹市兩級政府所在地,是區域中心城鎮,恢復重建中是否參考北川縣城模式進行異地重建成為首要問題。

在震害調查中發現,結古鎮城區房屋破壞全部由地面運動造成,其中倒塌或嚴重破壞的房屋、工程設施主要原因是未進行抗震設防或抗震設防措施不完備。

調查沒有發現場地液化、震陷等場地災害;地震地表破裂帶從城區南側山中穿過,未進入城市建成區;地震滑坡等地震地質災害主要集中在結古鎮西北河谷中,主要為山體基岩表層鬆散堆積物滑塌,僅造成局部公路路面破壞,與北川縣城在汶川地震中遭受的巨型山體滑坡情況完全不同。

中國地震局根據上述科學考察和研究結果,提出了「原地重建、局部避讓」的原則。這一建議為《玉樹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畫》(國發〔2010〕17號)採納,該文明確「城鎮及農村居民點的重建選址原則為就地重建、局部避讓、積極設防、科學規畫」。

人員密集場所怎樣增強抗震設防能力?

震後10年,玉樹教育發展水準顯著提昇,初升高昇學率從32%提高到98%,幼稚園入園率從3.5%提高到68%。

吳健在介紹災後學校重建時表示,按照防震減災法「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建設工程,應當按照高于當地房屋建築的抗震設防要求進行設計和施工,採取有效措施,增強抗震設防能力」的規定,中國地震局提出學校、醫院的抗震設防應當在國家標準《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的基礎上,峰值加速度提高一個分區取值。

最終,《玉樹地震災後恢復重建總體規畫》要求「優先安排學校、醫院等公共服務設施的恢復重建,嚴格執行依法確定的抗震設防要求和強制性建設標準規範,把學校、醫院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眾最放心的建築」。

怎樣防範化解我國的地震災害風險?

中國地震災害防禦中心相關專家表示,防範化解我國的地震災害風險,一是依法防治地震災害風險。牢固樹立法治意識,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深化改革、推動法治、化解矛盾、應對風險。進一步系統梳理和修訂防震減災相關法律法規,制定重大急需標準,提高法治化和標準化水準。

二是築牢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基礎。堅持協調發展,全面推進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深化業務體制改革,補短板、強弱項,著力構建系統完備、協同配合、高效科學的地震災害風險防治體系,加強地震災害風險防治能力建設,強化地震監測預報預警業務,健全地震災害風險調查評估。

三是推進實施地震災害風險防治重點工程。實施地震災害風險調查和重點隱患排查工程,繼續開展地震活動斷層探測,評估全國地震災害風險,摸清災害風險底數。實施好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提昇房屋建築抗震能力,全面消除安全隱患。

四是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地震災害風險防治體系。理順社會各方參與的防震減災工作機制,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防震減災社會治理共同體,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加防震減災社會治理。加快推進地震安全風險網格化管理,形成地震災害風險防控治理一張網,鞏固多元共治格局。

五是不斷提高地震災害風險防治服務能力和水準。以人民群眾地震安全需求為導向,優化防震減災公共服務科學布局和資源配置,豐富服務產品,完善服務方式,提高服務水準,為政府決策和人民群眾提供科學精準的地震安全公共服務。進一步深入開展防震減災科普宣傳工作,全面提昇全民防震減災意識和能力,加快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長效機制。

  • 責編: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