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生活 >

「頭頂經濟」持續升溫 消費需謹慎

2021-12-23 08:18    作者:dl001   來源:北京日報   VIEW:


  「上午植髮,下午上班」「別讓脫髮影響你的顏值」……在捷運、公交、電梯、戶外大屏、社交平台上,關於植髮的廣告隨處可見,瞄準「頭頂生意」大做文章。擁有一頭濃密秀發是當代年輕人的「頭等大事」,單次動輒數萬元消費的背後,植髮市場逐漸成為一片巨大的藍海,還催生出「植髮第一股」。
  然而熱潮背後,市場亂象、消費糾紛頻頻出現。面對身邊的花式營銷,植髮消費需要慎重。
  脫髮困擾年輕人
  小心廣告太忽悠
  「早知道過程這麼痛苦,我是不會去植髮的。」提起半年前的植髮經歷,30歲的陳先生發出如此感慨。
  由於工作壓力大、經常熬夜,陳先生的髮際線這兩年明顯上移。看到捷運和電梯間的植髮廣告,他動了心。在對比多家機構後,他選擇了較為便宜的方案。「每一個毛囊單位收8.8元。」陳先生指著頭上一小片說,一次手術下來,他花了近兩萬元。
  植髮的原理是將毛髮較多部位的毛囊移植到脫髮的區域。手術當天,陳先生在手術床上待了近8個小時。「一個字,疼!」陳先生記不清醫生在他頭上扎了多少針麻藥,只記得當時痛得牙關緊咬。而恢復期他也疼得好多天沒睡著覺。這次經歷讓他對植髮廣告的「洗腦」產生了巨大懷疑:「上午植髮,下午上班;睡幾個小時就長出一頭濃密頭髮……這些廣告也真敢說!」
  半數收入用來打廣告
  研發不足1%
  其實,植髮技術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被引入中國,但此前一直不溫不火。近幾年,隨著人們的外貌意識增強,再加上日漸年輕化的脫髮趨勢,植髮行業漸成一片藍海。艾媒諮詢數據顯示,我國植髮行業2016年的市場規模約為57億元,到2020年年底,市場規模已超200億元。
  目前%2C一次植髮的費用少說也要五位數,多則超過10萬元。行業的快速發展,把從北京二環邊一個小科室起家的植髮機構推上了資本市場。12月13日,植髮公司雍禾醫療在港交所上市,目前總市值已突破90億港元。
  雍禾醫療公佈的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公司收入為10.5億元,較2020年同期增長75.1%。雖然一年營收超10億元,但在2018年至2020年,雍禾醫療的年度利潤分別為0.54億元、0.36億元和1.63億元。錢都花在了哪裡?招股書上寫明,近幾年該公司研發開支占收入的比重不到1%,營銷卻占了一半左右。2021年上半年,雍禾醫療銷售及營銷開支占總收入的比例達54.9%。
  記者通過不同平台諮詢發現,客服都以分享案例或提供方案為由留下諮詢者的微信號和電話,隨後引導諮詢者到店進行免費毛囊檢測。記者來到雍禾醫療北京分院進行了檢測,儘管頭髮狀況良好,還是被推薦了一款售價5500元的營養穩固套餐。未產生任何消費離開後,當晚記者又接到客服來電介紹頭髮養護方案,並推薦了下一步的營銷活動。
  業內人士分析,在復購率低、獲客成本高的情況下,企業仍需要大量的廣告燒錢支持業務增長。2020年,雍禾醫療的植髮患者為5.1萬人,按照7.8億元的營銷花費來計算,平均每位顧客的引流成本超過了1萬元。
  消費糾紛維權難
  植髮前要全面診斷
  由於植髮行業技術壁壘較低,又處於初期發展階段,行業存在魚龍混雜的現象,不少消費者在植髮後走上了維權路。
  記者查詢中國裁判文書網發現,近幾年因植髮失敗產生的民事糾紛案件逐年增多。而消費者多因鑑定難或舉證難,被判敗訴。例如,在今年4月公佈的一起案件中,消費者杜女士認為植髮手術沒有達到合同承諾的效果,但法院表示,因杜女士不能舉證證明移植毛囊的成活率未達到95%,以此為由主張公司賠償其損失,依據不足。在另一起案件中,朱先生主張某公司為其植入的毛囊數量少於合同約定的數量,但因其未提供充分的證據予以證明,法院沒有採信朱某的主張。
  「市面上沒有鑑定機構能對移植的毛囊成活率進行檢測,植髮機構也沒有給出成活率達標的證據,那合同上的承諾不就是一紙空談嗎?」經歷過植髮的陳先生髮現,植髮的「坑」真不少,由於恢復期漫長,通常需要6到9個月後才能看到真正效果,一旦消費者不滿意,植髮機構很容易「甩鍋」。
  此外,植髮屬於手術,機構要「有牌行醫」。針對網上經常出現的植髮速成班廣告,有記者臥底調查發現,一些培訓機構的老師根本沒有醫師資格證。正規的植髮醫生往往需要5到7年的時間才能開展植髮手術。號稱「三天速成」的植髮培訓實在讓人「頭皮發麻」。
  「我現在會建議身邊的朋友先去正規醫院。」陳先生以自身經歷提醒道。皮膚科專家也表示,銷售人員推薦的毛囊檢測只能作為一種輔助檢查手段,需要結合專業的臨床經驗才能判斷脫髮病因,建議消費者在全面診斷後再決定是否植髮,植髮時也要選擇具有正規醫療資質的機構,避免自身利益受損。(記者 馬婧)
  • 責編: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