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文化 >

用巧手和匠心打磨「金銀飾」人生! 瑞安王豎華銀樓里的四代傳承故事……

2022-09-03 20:36    作者:戴卓蕾   來源:溫州晚報   VIEW:



  溫州瑞安金銀首飾的打製和鑲嵌是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有數百年歷史。過去,沒有現代模具,很多花紋和印記都是靠師傅手工雕刻,也有一些師傅專門手工打製有各種花紋的鋼模。其中,王豎蕐銀樓創始人王潮涵就是當時很出名的手工雕刻師傅。在瑞安忠義街歷史文化街區,王潮涵師傅 1911 年開創的「王豎華銀樓」店號一直沿用至今,今年還申報了溫州老字號。那麼這家銀樓現狀如何?背後有哪些故事?記者探訪了這家百年老店……

  一股濃郁民國風的小樓,外圍牆上還赫然掛著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招牌,在綠植包圍下增加了文化氣息。一進門,柔美的紗燈、復古的板凳、排列整齊的櫃檯,店鋪內裝飾得也是古色古香,這家店盡顯一份古樸和雅緻。


四代匠人敲敲打打 千錘百鍊勤耕手藝

  門口拐角處,一個老人在敲敲打打。他就是溫州非遺傳統金銀首飾製作技藝、王豎華銀樓第三代傳承人王守炘。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金銀飾品製作的他,面對機器逐漸代替人工的時代,捨不得放下純手工製作的執拗念頭。如今72歲的他,仍然在店裡雕琢各種手工銀壺,他堅信,用手工細細雕琢出的飾品,會擁有著機器所不能擁有的溫情。 

  第一代傳承人王潮涵是一位傳奇人物。他從小以心靈手巧聞名,長輩請了金銀手工師父來家中專門為他授藝。五年學徒完畢,勤勞聰明的王潮涵開創了王豎華銀樓,靠誠實、勤勞和智慧而發家致富,經營店鋪享有成色準足、款式新穎、公道誠信之美譽。

  王育桐是王豎華銀樓的第二代傳人,他慈眉善目、性格溫和,為開拓銷路,他想出了進軍農村市場,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很快打開了銷路。瑞安周邊的各大鄉村都走遍了,一說哪個地方沒有他不知道的。
 
第三代傳人王守炘

  第三代傳人王守炘師傅 13 歲就跟從父親學藝。上世紀90年代機器批花手鐲盛行,很多手工師傅會從客人那裡扣除一點機器批花的金子損耗。批花有正常損耗客人也是理解的,日積月累,也是不錯的積余。而他從不這樣,他說金銀貴重,量稱要實。每次事先讓客人記好重量,手鐲做好再複稱,再不厭其煩地用小毛刷將批花機里的金粉刷到一處,然後融成小塊,開好單子親手交還客人手上。所以在瑞安,以寬厚實誠和不計較收穫了很多「粉絲」。而經年客戶的信任和對他的尊敬也讓王守炘喜悅和感動,這種感受能給創造注入新的動力和激情。

  2013年,銀樓第四代傳人王曉珍接手了銀樓,為跟上時代潮流,于 2017 年加盟了深圳的「鴛鴦金樓」品牌。機械流水線大生產的首飾雖然漂亮,但總沒有純手工的韻味及溫度。故還有很多喜歡純手工的「粉絲」,來店裡要求手工打製的首飾。

祖輩精神發揚光大 朋友般客人故事多
  銀樓是一代一代地開,老主顧也是一代一代地來

  「除了學習祖輩的手藝以外,更重要的是將祖輩精神發揚光大。」王曉珍告訴記者。王潮涵自創店起就立訓「金真銀實、童叟無欺、低調處世、勤耕手藝」,到現在,王曉珍和爸爸都覺得比起盈利,更讓他們欣慰的是顧客喜歡、欣賞作品,這會讓他們覺得更有價值。很多老主顧也是一代帶著一代來,婆婆帶媳婦來,媳婦又帶自己的孩子來,他們認準的都是銀樓的口碑,將祖輩的精神傳承下來,這是銀樓經營的立身之本。
 

  時下銀飾盛行,銀對身體的養生很有好處,很多人拿了家裡祖上留下的銀圓過來做手鐲和銀碗勺的。但自從看了有關古玩價值的報道後,王守炘總是委婉勸客人直接買喜歡的銀飾現貨就好,因為有些銀圓是可以去古玩市場賣個好價錢的。還給他們科普現在銀圓的古玩價值,讓他們好好保存祖上之物,睹物思人,以作念想。他總說行走世間,誠實為本,用良知和知行合一在手作上修煉。

  看到店裡的對聯、書畫作品,記者忍不住問來由。「這是一個客人送的!」王曉珍笑著說,「說來也確實有趣,我女兒總是對我說,很多客人處著處著都不像客人了,反倒像朋友。」
 

  有的客人買好結婚的五金,過幾天送來喜糖;有的客人則是成為好幾年的朋友,從他自己結婚生子,一直見證他的孩子讀大學買上學禮。最近中國美院畢業的一個小夥子陳雕,因為看到店門口的非遺招牌就進來了,與王曉珍聊著聊著很投緣。後來陳雕就連續來了好幾天,每天在店裡畫國畫、寫書法,還寫了一副對聯和幾個牌匾送給銀樓,就是現在店裡眼前掛著的這些作品。


留住情懷守住口碑 沉得下心不斷創新
  百年老店要留住情懷,也要守住口碑


  王曉珍經常在想,有沒有一件首飾能把現代工藝和傳統藝術相結合,以全新的姿態迎合消費者對美的追求。讓玉器不再顯得老氣橫秋,讓時尚不再局限於年輕人。所以她接手銀樓後,第一件事是做了手作上的創新。例如結合漢服製作一些新中式的飾品,讓古典與現代共存。還有利用色彩學和美學讓各類彩寶混搭,力求實用性和舒適感同在。

  工匠手作精神的堅守,店訓傳承的堅守,文化精神的堅守,在王曉珍看來,都是一種情懷。

  在不忘初心的前提下,堅持老手藝,更要在老手藝上有所創新,要走出去,以謙卑和包容的心態去學習。王曉珍希望把這項金銀飾老手藝傳承下去,讓更多人知道傳統文化的魅力。她還計畫通過研學活動,在孩子們心中種下非遺的種子,去感受中國傳統手藝的美。

  「百年老店」和「溫州非遺」的標籤,是對王豎華銀樓四代人努力和手藝的一種肯定,也是一種自信的來源。四代傳承人堅守百年老店,用巧手和匠心打磨「金銀飾」人生,與更多的顧客相逢相知,見證他們的人生。也是這樣的標籤讓他們不斷向前探索、追尋的過程中不忘初心,非遺的工藝在發展的過程中需要創新,也需要沉澱。它更時時提醒王家人不忘來路,不忘家族傳承的精神,在發展的過程中保留著「根」。時光輾轉,伴隨著匠人的敲打聲,王豎華銀樓歷經漫長的歲月浸染仍在傳承……
 

 
  • 責編:莊翺宇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