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文化 >

混沌學視角下的語言學研究

2020-08-17 21:49    作者:黃昊      VIEW:



混沌學(圖片源自網路)

混沌學(Chaos)在科學上,如果一個系統的演變過程對初態非常敏感,人們就稱它為混沌系統;而研究混沌系統的一門新學科,叫作混沌學。該學科認為,出現混沌運動這種奇特現象,就是由系統內部的非線性因素引起的。混沌學的內涵指的是複雜的確定性系統的內在隨機性和不可預測性,它的最大價值在於為人類自然觀帶來了最為戲劇性的改變,它的最大貢獻在於用簡單的模型獲得明確的非週期結果。蝴蝶效應、分形結構和奇異吸引子是混沌學的三個重要概念,而這些概念都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廣泛的外延。

混沌學的開創者之一、美國著名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教授1972年提出一個貌似荒謬的論斷:在巴西一隻蝴蝶翅膀的拍打能在美國德克薩斯州產生一個龍捲風,並由此提出了天氣的不可準確預報性。時至今日,這一論斷仍為人津津樂道,更重要的是,它激發了人們對混沌學的濃厚興趣。混沌學的出現很快引起了各學科的關注,並成為研究和解釋混沌現象的有用工具。如今,伴隨計算機等技術的飛速進步,這一學說已發展成為一門影響深遠、發展迅速的前沿科學。目前,混沌學已廣泛應用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中,為各門學科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手段與方法,在研究混沌問題和解釋混沌現象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混沌學作為研究複雜系統行為的理論,為語言學(Linguistics)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雖然語言學是以人類語言(即「自然語言」)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探索範圍包括語言的性質、功能、結構、運用和歷史發展,以及其他與語言有關的問題;但是傳統的語言學研究往往把語言看作是一個獨立的系統,然後再把它分成若干部分逐一去研究,以便更深入地去認識它。通過這種方法,人們實際上在過去的語言研究中已經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就;然而,它忽略了語言系統的整體性及其外在的聯繫,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

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人們傾向把語言看作是一個獨立的系統,而把涉及語言的一些方面看作是語言系統中的因素,這其實是把語言研究簡單化了,並不能真正體現語言複雜的本質。應該把語言放到一個更高層次的系統中去研究,才有可能理解語言的動態的或者說複雜性的本質。語言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系統,它依存於人類的資訊交互系統之中(實際上,人類資訊交互系統是個非常複雜的系統,語言系統只是其中的一個子系統),是人與人之間資訊交互過程中語言能力和語言行為相互作用、相互聯繫的一個統一體,是一個開放的、複雜的語言生態系統。

在混沌學觀點中,語言是客觀世界、人類認知、社會文化等因素相互作用而產生的複雜符號系統,該系統是一個確定性和隨機性、線性和非線性,有序和無序、任意性和相似性共存的統一體。語音、詞彙、句法、語篇等是構成語言複雜系統的基本要素,各要素之間既相對獨立,又互相聯繫、互相制約。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資訊的載體。語言和文化是一種相互影響又相互制約的雙向互動關係,語言對文化有影響有制約,文化對語言也有影響有制約作用。語言與文化相伴相隨,相互作用,關係十分緊密,語言運用中滲透著文化的巨大影響。

上世紀80年代,學術界開始採用混沌學理論來研究語言學問題。例如,中國著名學者周海中教授1991年提出「語言混沌論」;這一理論主要從混沌學的角度審視語言及其相關現象,並用混沌學的方法及工具來探討語言的複雜性、非線性問題。語言混沌論是關於系統從有序突然變為無序狀態的一種演化理論,是對不規則而又無法預測的現象及其過程的分析。它的提出是對語言研究方法的革新,也是對語言科學發展的貢獻。就目前情況來看,這種語言研究的新範式正在興起。

美國著名學者傑弗里•埃爾曼教授1995年指出,混沌學理論對於理解語言具有潛在的價值,語言應當被看作是一種動態的複雜系統行為。他認為基於傳統語言學研究的語言處理具有以下主要特徵:對語言的處理是建立在互不相連的、獨立於語境之外的符號的基礎上的;文法規則是運算符,詞項是運算對象;文法規則和詞彙等是靜態不變的;句子的生成就像用磚塊砌牆一樣,詞彙是磚塊而文法是粘結磚塊的灰泥。另外有學者認為,混沌學對於文化語言學、認知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混沌學揭示了語言系統的非線性運動特徵,為人類認識自然語言帶來了觀念和思維方式的變革。在混沌學視野下,我們認為,自然語言是一種複雜的非線性系統,具有非線性動態變化過程和可把握性特徵。混沌學為我們研究語言混沌現象提供了新的概念框架和理論基礎,有助於我們認識自然語言的本質和推動語言學的進一步發展。

文/黃昊(作者單位:澳門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

  • 責編: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