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文化 >

《唐詩詩意畫》之「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2021-06-13 07:28    作者:策劃/王輝丹   來源:台灣新生報   VIEW: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出自唐代詩人杜甫所作的五言律詩《春夜喜雨》。其中「潤物細無聲」一句,為習近平主席在文章時所引用,文章原文是:文化的力量,或者我們稱之為構成綜合競爭力的文化軟實力,總是「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經濟力量、政治力量、社會力量之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黏合劑」。—習近平《幹在實處走在前列》第二八九頁。(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二○○六年版)
 

廈門 葉文彬
 

詩作背景

 此詩作于唐肅宗上元二年(七六一年)春。杜甫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流離轉徙的生活後,來到四川成都定居,開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較為安定的生活。作此詩時,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兩年。他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農民交往,對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寫下了這首描寫春夜降雨、潤澤萬物的美景詩作。
 

詩詞原文

《春夜喜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逐句釋義

 好雨知道下雨的時節,正是在春天植物萌發生長(需要下雨)的時侯。在夜裡悄悄地隨風而至,輕輕地滋潤著萬物而悄默無聲。
 

寧波揚帆美術館館長 魯海波
 

作品賞析


 這首詩細緻地描繪了春雨的特點和錦官城(成都)夜雨的景象,熱情地讚美了來得及時、滋潤萬物的春雨。作者運用擬人手法對春雨進行描寫,體物精微,細膩生動,繪聲繪形。全詩意境淡雅,意蘊清幽,詩境與畫境渾然一體,是一首傳神入化、別具風韻的詠雨詩。

 首聯「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讚美「雨」。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的確很「好」。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來讚美那些做好事的人。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其中「知」字用得傳神,把「雨」給寫活了。

 頷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寫雨的「發生」,進一步表現雨的「好」。其中「潛」「潤」「細」等字生動地寫出了雨「好」的特點。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光有首聯的「知時節」,還不足以完全表現雨的「好」。等到頷聯寫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隨著和風的細雨,那個「好」字才落實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一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下。雨這樣「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夠,下個通宵。倘若只下一會兒,就雲散天晴,那「潤物」就不很澈底。詩人抓住這一點,寫了頸聯。

 頸聯「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而現在放眼四望,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亮的。此外,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雲,地上也像雲一樣黑。看起來這雨會下到天亮。這兩句寫出了夜雨的美麗景象,「黑」與「明」相互映襯,不僅點明瞭雲厚雨足,而且給人以強烈的美感。

 尾聯「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是描寫想象中的情景,緊扣題中的「喜」字寫想象中的雨後之晨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也就帶雨開放,紅豔欲滴。詩人說: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雜花生樹,一片「紅濕」,一朵朵紅豔豔、沉甸甸,匯成花的海洋。「紅濕」「花重」等字詞的運用,充分說明詩人體物細膩。

 清代學者浦起龍說:「寫雨切夜易,切春難。」這首「春夜喜雨」詩,不僅切夜、切春,而且寫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愛這樣的「好雨」。所以題目中的那個「喜」字在詩里雖然沒有露面,但「『喜』意都從罅縫裡迸透」(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人正在盼望春雨「潤物」的時候,雨下起來了,於是一上來就滿心歡喜地叫「好」。第二聯所寫,是詩人聽出來的。詩人傾耳細聽,聽出那雨在春夜裡綿綿密密地下,只為「潤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著覺。由於那雨「潤物細無聲」,聽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門去看。第三聯所寫,是詩人看見的。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後春色滿城的美景。其無限喜悅的心情,表現得十分生動。
 

詩文注釋、賞析 海晗,民主人士、學者,著有《古詩詞經典名句賞析》《漢字概說》《成語概說》等著作和文章。

欄目策劃、採編王輝丹,台灣新生報記者、大陸新聞召集人、港澳台美協理事;《中華成語典故學習詞典習近平用典釋義與溯源》臺灣主編。

  • 責編:台灣新生報大陸事業部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