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文化 >

鄖縣人遺址附近發現古人類石器加工場 新出土手斧等舊石器時代典型器物

2021-09-14 09:00    作者:dl001   來源: 湖北日報   VIEW:



龍灣嶺舊石器遺址點新出土的兩件手斧。

  湖北日報訊 (記者海冰、通訊員蘭昌林)位於十堰市鄖陽區青曲鎮彌陀寺村的鄖縣人遺址,眼下正在進行第六次考古發掘,同時配合高鐵建設,多個基建考古項目在「鄖縣人」老家鄖陽區展開。9月7日,記者實地探訪獲悉,考古工作者在距離鄖縣人遺址約20公里的青曲鎮鄭家河村,同步開展兩處考古發掘,各有新發現:在包包嶺舊石器遺址點,新發現一處古人類石器加工場;在龍灣嶺舊石器遺址點,出土了2件手斧。
鄖縣人遺址第六次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之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館員高黃文介紹,本次考古自今年5月份啟動以來,在該遺址第四級階地100平方米的發掘區,出土石製品38件;在第三級階地200平方米的發掘區,出土石製品136件。參考以往測年工作,推測位於第四級階地的發掘區上文化層,年代在距今80萬年左右;位於三級階地的發掘區,年代約在距今20萬年以內。本次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陸成秋稱,這些新發現,在以往考古材料的基礎上,再次實證鄖縣人遺址自100多萬年到10多萬年前,一直是古人類的重要活動區域。
  此外,據瞭解,包包嶺遺址點已出土石製品300餘件,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砍砸器、石錘等。同時,在發掘區一處5平方米區域內,密集發現近百件製作石器的初級剝片產品——石片、碎屑等,及石核(剝取石片的母體)。考古隊推測,該遺址點是一處古人類石器加工場。龍灣嶺遺址點,出土石製品中有2件手斧。據介紹,手斧是兩面加工的石器,形制比較規整,其遠端呈尖狀,較薄,根部較厚,較圓鈍。在國際舊石器時代研究領域,手斧通常被認為是一種重型工具。
  陸成秋介紹,綜合以往研究認為,鄖縣人遺址石製品有以下特點:石料屬就地取材,大多取自漢江周邊的礫石;多用錘擊法直接從石核剝取石片,間或採用砸擊法;多為單面打擊,多疤檯面石核雖只發現一件,但可以代表當時已有了修理檯面的技術。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認為,鄖縣人遺址保存了連續的地層及階地序列,並且在不同時期的地層均出土有豐富的石製品,這些包涵了豐富文化和年代資訊的珍貴遺物,為研究中國及東亞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特別是礫石石器工業的起源和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展開百萬年前人類祖先生活場景

鄖縣人遺址位於漢江北岸、曲遠河口。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孫國平 海冰 通訊員 蘭昌林

  連續多日的雨天終於停歇,9月7日,十堰迎來了難得的晴好天氣。在漢江北岸、曲遠河口西邊的鄖縣人遺址上,考古工作者們在野外工作鋼棚下,正有條不紊地開展探方發掘。
世界舊石器時代遺址中
占重要一席

  站在學堂梁子高地放眼望去,曲遠河在此與漢江相會。鄖縣人遺址第六次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之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助理館員高黃文說,「古人類喜歡生活在兩河交匯處、大河拐彎處,這個地方當時氣候適宜,可謂古人類生活的風水寶地。」
  藍天白雲下,「鄖縣人頭骨化石出土地」紀念碑格外醒目。1989年、1990年,先後在此發現的兩具古人類頭骨化石,以其完整性、稀缺性和重要性等,震驚世界。高黃文說,「發現古人類牙齒都相當珍貴,兩件頭骨化石均保存了比較完整的腦顱和面顱骨,令國外同行羨慕不已。」因其保存完整,考古工作者得以對頭骨進行CT掃描圖像測算和三維復原頭骨模型測算,推算出「鄖縣人」腦容量接近1100毫升,這說明「鄖縣人」雖然古老,智商可不低。
  鄖縣人遺址還出土了2000餘件古動物化石。研究認為,與「鄖縣人」伴生的哺乳動物有二三十種,如武陵山大貓熊、東方劍齒象、雲南馬、中國犀、中國貘等。「這裡同時出現南北方動物群的成員,對研究古動物、古氣候和古地理環境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本次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陸成秋說。此外,該遺址還埋藏有大量舊石器時代石製品,目前已發現3000多件石器標本。
  因此,鄖縣人遺址被專家一致認為,這裡是我國繼北京周口店之後發現的又一處集古人類化石、古哺乳動物化石、石製品三位一體的重要古人類遺址。「憑藉其出土文物、現存面積、保存完整度、堆積豐富度、可持續工作條件等方面優勢,鄖縣人遺址在中國乃至世界舊石器時代遺址中,都佔有重要一席。」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方勤說。
我國百萬年人類史的
重要實證地之一

  鄖縣人遺址自首次發掘以來,就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密切關注。關於鄖縣人遺址的年代,多家單位運用不同技術手段進行過研究。其中,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學年代實驗室陳鐵梅教授使用電子自旋共振(ESR)測年;南京師範大學實驗室沈冠軍教授使用等時線埋藏學放射性同位素測年;中國地質大學物探系實驗室閻桂林教授使用古地磁法測年;法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使用ESR測年和古地磁法測年。測年數據有87萬年、93萬年、110萬年等,平均值約為97萬年。如果考慮誤差正負值,『鄖縣人』生活的年代距今100萬年左右是可信的。陸成秋稱,鄖縣人遺址被認為是我國百萬年人類史的重要實證地之一。
  專家們還認為,鄖縣人頭骨化石的發現,填補了亞洲古人類演化史的缺環,也為人類起源與演化史提供不可多得的珍貴證據。
  據瞭解,在以鄖縣人遺址為核心的漢江流域,還發現有梅鋪猿人遺址、白龍洞遺址、黃龍洞遺址等古人類遺址及眾多的舊石器化石點,這種富集現象全國僅有、世界罕見,表明漢江流域以鄖陽為核心的區域是古人類起源、演化的重要區域,堪稱罕見的人類進化廊道。
推進遺址公園建設
共享考古成果

  為推動鄖陽考古成果與公眾共享,近年來我省積極推動鄖縣人遺址公園建設。
  2001年,鄖縣人遺址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由中國文化遺產院編制的《學堂梁子遺址保護規畫》獲國家文物局批復,加快了保護工作進程;2020年,《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公園登山道路、步行道、展示用房(含標本用房)方案設計》獲國家文物局批准。
  2021年3月,省文旅廳批復了《關於學堂梁子考古遺址公園規畫的意見》,原則同意按照所報規畫推進學堂梁子考古遺址公園建設。9月5日,荊楚大遺址傳承發展工程推進會在漢召開,對包括鄖縣人遺址在內的荊楚大遺址傳承發展工程項目庫建設,提出新的要求。
  此外,「中國·鄖陽文化高峰論壇」和「鄖縣人」頭骨化石發現30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陸續召開,古人類、古地質、古環境、水文、氣象的研究相繼展開,1%3A1000的遺址地形測繪圖已完成。
  鄖陽區相關負責人介紹,力爭到「十四五」末建成集遺址保護、考古發掘、科研科普、休閒觀光為一體的古人類生存演化研究的遺址公園,吸引更多公眾走進遺址公園,共享「中國百萬年人類史重要實證地」考古成果。
  • 責編: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