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文化 >

世遺大會帶火閩清古厝

2021-12-07 08:25    作者:鄧嘯林 黃晗微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VIEW:


福州是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的舉辦地。在此期間,福州持續推進古城風貌提昇,形成了一個個古厝、古街、古樹、新綠交相輝映的生態歷史文化街區。三坊七巷是福州古厝街區發掘歷史、文化、社會價值的典型代表。
新華社記者 魏培全攝

福州「後世遺」效應正在顯現。福州積極推動從世界文化遺產價值視角保護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史跡。煙臺山、金銀里等歷史文化街區也更加活躍。煙臺山記憶博物館留存的影像、聲音、實物,吸引了許多體驗者前來。
江珊攝

圖一

圖二
 
  為挖掘閩清古厝的社會價值,梅城鎮在系統梳理全鎮乃至全縣古厝資源的基礎上,依託梅城印記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推出梅城印記黨員政治生活館和梅城印記歷史文化展示館,介紹閩清紅色古厝與革命鬥爭史和閩清八大文化。鎮上還邀請縣文化館排演話劇,每週末在街區演出進行表演,吸引了大量居民觀看。
  在閩清縣金沙鎮、桔林鄉等地,立足紅色古厝建設的紀念展示場館,也成為了各單位打卡的熱點。據悉,閩清將借世遺大會的東風,採取措施進一步拓展紅色古厝的教育功能和社會價值,期望吸引更多人前來參觀。


圖為梅城鎮紅色文化流動宣傳隊在紅色古厝「講黨史」吸引眾多群眾駐足。
黃 卉、池 遠攝

寶英厝內,建立了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
黃 卉、池 遠攝

  2021年7月,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在福建省福州市舉行。藉此,世界遺產理念對當地的公眾認知和社會發展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閩清古厝
  養在深閨人未識

  閩清位於福州西北部,地處該市進入閩西、閩北乃至北上進京的咽喉要道。
  以往,閩清古厝的名氣並不響亮。其實閩清古厝的數量很大,類型多樣,並不單指某一類型的古厝。
  「福州古厝包含坊巷、商貿、園廬、工業、宗教、莊寨、民居等7大類型,具有歷史悠久、數量眾多、類型多元、活態利用等四大特點。」在福州市文物局的魏子元博士看來,閩清古厝是福州古厝的重要代表和有機組成部分,集中體現其多元性等特徵。
  林躍先是閩清縣博物館原館長,也是研究閩清古厝的專家。他說:「閩清古厝可分為明、清和民國不同時期的類型。明代古厝多為『鳳凰展翅』狀,建築規模不大,面闊常見五開間。清代古厝正座兩側夯築高大的封火牆,房屋開間少至六扇五間多則十扇九間,在細部構件上精雕細琢。民國古厝在清代古厝的基礎上有所簡化。」
  西元911年(後梁乾化元年),閩王王審知升梅溪場為閩清縣,此為閩清建城之始。隨王審知入梅的有金、吳、謝、池、張等5大姓氏移民。他們帶來中原的宗族、科舉等各種文化,也延續了中原的建築風格。
  著名的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院士就是閩清人。為紀念他的突出貢獻,閩清縣修建了吳孟超院士館。
  「前面就到典利厝了!」距吳孟超院士館不遠處有一座帶有鮮明中原建築風格的古厝——典利厝。這是一座典型閩清古厝,在整體上呈現出典雅的白牆灰瓦外觀特徵。作為當地剛引進的幹部人才,李國瑞卻已能將古厝特點介紹得頭頭是道:「典利厝正門前方是一個半月形水池,主要用於防火。遠處那處石砌城牆,喻『玉帶環腰』。那棵300年的榕樹,相傳旁邊臥著一隻龜和一條蛇,稱為『龜蛇把』,這一切顯示出設計者意圖構築出的『山水人房』的和諧關係。」
  1899年,閩清人黃乃裳舉家遷往新加坡,先後3次招募移民赴馬來西亞沙撈越州詩巫開墾,並創辦《福報》。時至今日,馬來西亞已有20多萬閩清籍華僑。當地華僑帶回充裕的資本和南洋建築風格。「園廬式建築」也在閩清大量出現。天儒樓、臣廬、昌廬、慈廬等建築在風格上廣泛地使用青磚立柱、券式拱門、拱窗、玻璃窗、百葉窗、西式欄杆等西方元素,與本土建築風格融合,形成了「穿西服戴斗笠」這種獨特的建築形式。
  由於這些古厝顯示出文化遺產特有的歷史價值,目前閩清縣已經集中修繕20多座歷史建築。
  基於多樣特徵
  闡釋閩清古厝文化價值

  福建地理位置優越,地形地貌獨特。有山有海的格局下,居民塑造出多元的文化信俗與多種樣式的民居古厝。閩清古厝同樣集中體現了文化多樣特點。閩清盛產松木、杉木、樟木、楠木等樹種和紅土、花崗岩、山石、竹子、蘆葦等建築材料,為古厝建造提供了充足原料。所以僅以一縣之域就雲集多種多樣的建築元素。除了中原與江南風格的傳統古民居,海外移民獨有的園廬建築和番仔樓等外,還有體現客家文化特點的寨堡和圍屋。
  「閩清的清,既指山清水秀,也代指閩清女性。閩清山中有水,封建思想沒有那麼深重;地狹人稠,女性也得參加勞作甚至要獨當一面。所以在閩清,許多古厝還由女性獨立主持或參與建造,這也是當地獨特的文化現象。」著名福州地方文史研究專家陳初越這樣形象地描述。閩清的娘寨、冬籌寨、四樂軒都由女性主持或參與建造。「這其中映襯出閩清獨特的女紳文化,孕育了男女平等的觀念」。
  閩清學者將當地的文化總結為8個方面的特點。在閩清各類古厝中都能找到對應的閩清文化特徵。如二陳故居對應了禮樂文化,許氏宗祠展現了狀元文化,當地的園廬建築映襯了華僑文化,閩清義窯與陶瓷文化、六葉祠與祠堂文化、金沙聖君堂與非遺文化有著緊密關聯,宏琳厝則代表了典型的紅色文化……這些文化元素在這裡水乳交融,不僅催生出多元共存的古厝文化類型,也使得閩清成為建築之鄉並獲得「東南瓷都」之稱。閩清的農產品也很多元,粉幹、糟菜、橄欖是三大農業品牌,而且能形成一鎮(鄉)一品的規模。
  文化多樣性如何凝結為更為統一的文化價值特徵?「世界遺產大會舉辦前後,我們開始著重挖掘古厝與八大文化之間的聯繫。」畢業於清華大學、目前正在梅城鎮擔任副鎮長的陳國鎮表示:「目前我們正在努力創建『中國禮樂之鄉』『世界禮樂之都』,積極與清華大學禮學研究中心合作,深入探究古厝中的禮樂文化。」
  以社會價值
  引領古厝「走出」深山

  閩清古厝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然而其現狀卻不樂觀:除自然災害帶來的損毁外,許多建築還面臨年久失修和隨意翻新改造的局面。福州各地先行出現的古厝保護熱潮,與閩清相鄰、著名的永泰莊寨成為走紅的旅遊目的地……這些變化都為閩清帶來了希望和壓力。
  世界遺產大會雖然已經結束,但文化遺產理念仍在為當地人帶來持久的思考。古厝提供的文化遺產內涵支撐,與人氣聚集帶來的經濟驅動效應、品牌塑造等同樣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在福州,依託古厝而建設的文化街區正在成為夜色經濟新的增長點。
  「這恰好說明,我們古厝保護應有3個層次,一是就古厝本身來說,一定做好保護;二是要挖掘其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使其既有形又有魂;三是『借古論今』,著重實現其社會效應。」閩清縣梅城鎮宣傳委員黃卉認為。
  「今年以來,尤其是世界遺產大會舉辦以來,我們每天都要接待好幾撥訪問者,來自省、市、縣甚至鎮里、村一級的都有,甚至還有省外的前來。講解員目前嚴重欠缺!」梅城鎮黨委書記劉豔雲這樣描述,「閩清是福建紅色革命老區。很多古厝都位於敵後根據地,曾作為地方聯絡站、交通站。宏琳厝就是《抗日救亡》週刊編輯部舊址,天儒樓是當年閩清縣工委、閩江特委舊址。今年又恰逢建黨百年和世界遺產大會召開,天時地利人和,推出紅色古厝都正逢其時。」
  發掘古厝的歷史文化價值,帶動了社會力量的參與,促進了古厝保護、利用、開發共治合力。從閩清縣博物館退休後,林躍先沒閒著,又一口氣出版《閩清古厝》《梅邑訪古》等鄉土文獻。現在,宏琳厝的666間建築房屋內,舉辦了許多展覽。改造後的寶英厝成為清華大學鄉村振興工作站,村民在這裡直播帶貨、學習知識,為鄉村振興增添「新引擎」。
 
  延伸閱讀
  多山丘、少平原的地理環境,地偏遠而多匪患的歷史環境,再加上南遷中原民眾聚族而居、封閉農耕的生活習慣,使得閩清至今存有100多座寨堡。
  除傳統民居類古厝外,閩清古厝還包含祠厝建築,體現了宗族祭祀觀念,有的古厝甚至引入神靈和信俗空間,如名冠八閩的六葉祠和張聖君主殿金沙聖君堂。此外還有一種「旗杆厝」,體現了當地的科舉文化。
  閩清古厝同樣面臨著保護和開發的雙重壓力。2016年時,洪水就曾損毁了被譽為「民間故宮」的中國第一大古厝宏琳厝(圖一)內許多建築。當地還有一些標誌性的古厝如全國唯一一座由女性獨立主持建造的娘寨(圖二),也面臨財力不足難以保護開發的難題。
  
  鏈 接
  閩清古厝

  作為閩清縣域內古建民居的統稱,「閩清古厝」涵蓋了當地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建築風格的古厝式建築,體現了珍貴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體現出歷史時代、歷史人物、歷史建築相互對應的特點。
  據統計,當地共有594處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點,10340處古建築,900多座古厝民居,數量在整個福州名列前茅。
  • 責編: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