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陳偉之 >

台灣是漢人的嗎? 置原住民於何地? 從立法委員金素梅批判歌仔劇《1624》談起

2024-09-06 19:05    作者:陳偉之      VIEW:




台灣玄奘大學榮譽教授
陳偉之

  最近看到立法委員金素梅質詢文化部長史哲,對於今年初推出的歌仔劇《1624》,批評「不要美化了殖民者的罪行,卻忽視了台灣原住民的災難;台灣原住民的文化,早在兩千多年前即已存在…」,真是心有戚戚焉!

  西元1624年是荷蘭人入侵台灣的那一年,但絕不是台灣歷史的開頭,淡水河畔的「十三行」、南投深山的「烏松崙」、台東的「卑南原民」遺址等等,都再再顯示台灣各地的原住民文化,淵遠流長。

  然而,文化部不惜重金籌劃的《1624》歌仔劇,在台灣古都台南公演,卻以歐洲殖民者入侵台南,揭開台灣歷史文化的進程,金素梅責問史哲:「你可以高喊台獨政治執念,但奉勸不要打造虛假史觀。」

  作者生長於台灣,經常到原住民部落露營、健行,總覺得他們受到漢人文化的壓制;常想如果漢人尊重原住民,是否可將「總統」職位,讓由各原住民族酋長輪流擔任,漢人至多只出任「行政院長」,代為治理國家?

  有人質疑這種想法是徹徹底底的台獨思想? 作者的反思是,那些主張台獨的政治人物,整天反對中國政權、要求獨立建國,對於原住民而言,是否鳩佔鵲巢? 可曾想過台灣的漢人也都是外來的殖民者?

  近代台灣曾經兩度成為「反攻大陸」的海外基地,第一次是明末鄭成功於1661年驅逐荷蘭人,將台灣做為反清復明的基地;第二次是國府蔣介石於1945年擊敗日本、收復台灣,後因國共內戰退守台灣,又將其做為反共復國基地。

  妙的是,1683年清朝攻潰鄭成功孫子鄭克塽政權,從此將台灣納入清朝版圖,卻又於1895年甲午戰爭挫敗,而將台灣割讓日本。台灣因此幾度易手,但是原住民除了犧牲抗暴,全無機會發聲。

  回顧四百年來的台灣歷史,原住民的命運是甚麼? 金素梅指出,都如同歐洲帝國殖民者剝奪、甚至滅絕其他被殖民地民族一般,慘遭荼毒殺害! 她譴責歌仔劇《1624》完全看不到文化部對於殖民者罪行的反省!

  文化部長史哲是一位學者,面對立法委員金素梅的質問,呈現謙謙學者的風範,不像其他政客急於搶答或推諉的作風,值得肯定;但是誠如金素梅所稱,造成如此差別的殖民史觀,是因歷史觀點的不同!

  其實正是因為各別的歷史觀點不同,從而造成完全相反的論述。金素梅認為文化部所謂的「海洋史觀」,根本就是歐洲殖民者海外掠奪的強盜史觀;做為現代的台灣人,尤其是政治人物,面對台灣政治發展,有其必要深刻反省。

  台灣學者陸炳文十分推崇「開台王」顏思齊,在四百多年前對於開闢今日雲林縣北港鎮地區的貢獻。北港昔日稱為「畚港」,因為形狀像個「畚箕」;迄今北港媽祖廟香火鼎盛,附近豎有顏思齊紀念碑。

  史料顯示,早於荷蘭人入侵台灣之前,已有漢人在北港聚居;顏思齊則是因為在日本九州企圖推翻當地政權起義失敗,而逃居「畚港」;這位福建漳州的「開台王」於是逐步招募鄉人來台開墾,包括來自泉州的鄭芝龍。

  鄭芝龍後來繼承並創造了「閩南海上帝國」,範圍北起日本長崎、南至印尼泗水,東西包括台灣海峽兩岸,從事海上貿易,富甲一方;因而受到清朝的重視、招安,希望幫助明朝抵抗清兵入關。

  不料,鄭芝龍權衡局勢之後降清,其子鄭成功卻舉起反清復明旗幟,自廈門領兵渡海來台驅逐荷蘭人,充作海外據點;還一度揚言出兵西班牙佔領的呂宋島,企圖驅逐西班牙殖民者,擴大海外反清復明基地。

  遺憾鄭成功壯志未酬身先死;唯其如此,站在漢人來台的立場,台灣的開發史也絕非始自1624年;金素梅批評文化部的「海洋史觀」,忽略了原住民的主體性,卻隱含漢人從此開發台灣,藉以鋪陳台獨思想,乃是「虛假史觀」。

  金素梅的母親是台灣原住民,父親卻是大陸人,她的「台灣史觀」雖不受輿論重視,卻有獨到見解。特別是當支持台獨主張的民進黨執政以來,積極推動台獨路線,有著反思價值,值得當權者借鑑。

 

作者:臺灣玄奘大學傳播學院榮譽教授 陳偉之

欄目主持:李威侃博士

  • 責編: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