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科 > 體育 > 體育學 >

民間遊藝

2019-11-15    作者:中文百科香港   來源:中文百科   VIEW:

民間遊藝(英語:folk games),在民眾中廣為流傳並具有傳承性的遊戲活動。一般以消遣休閒、調劑身心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活動規則。隨著人類的產生而產生,分佈於世界各地。在中國,「遊藝」一詞源於《論語·述而》「游于藝」。人們在遊藝活動中,可以體驗精神的愉悅、身體的放鬆,既鍛鍊身體、發展技巧、訓練智慧,又加強彼此合作、增進互相瞭解和感情。遊藝民俗弘揚了人類高尚的競爭與合作精神,是人類自我能力的生動肯定和褒揚。

民間遊藝的起源

主要有以下的幾種說法:

1.起源於宗教 早期祭祀活動中,各種歌舞、遊戲、娛樂伴隨著宗教祭祀活動而產生。人們通過遊藝達到娛神的目的,從而祈福禳災。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宗教觀念逐漸淡漠,祭祀活動也日益失去其嚴肅性,由娛神逐步向娛人過渡,最終形成民間遊藝活動。如社火,一般認為起源於古老的土地崇拜。社火活動中最受矚目的是龍舞。在古人心目中,龍能夠呼風喚雨,而中國自古即以農業立國,雨水對於農業社會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古人非常希望得到龍的庇佑,由此形成在祭祀時舞龍的習俗,後來衍變為以娛人為主的娛樂節目,現代已成為一種專門的遊藝項目。

2.起源於巫術 隨著觀念更新,某些巫術儀式逐步消失,有些卻保留在遊戲當中。如抓子兒(抓石頭子兒)的遊戲即來源於古代的「抓子兒」(抓兒子)儀式。據記載,新年之後的正月,在婦女是「求子月」,她們玩一種用橡木銀礫做的小圓丸,向上拋擲再以手承接,即「抓子兒」。在當今新加坡華人社會中,還有許多婚後不育或希望早日得子的婦女到廟裡求神許願後,把一些石子裝在袋子里,懸掛在寺廟周圍的樹上,祈盼心願實現。

3.起源於勞動 在狩獵時代,出發狩獵前,人們模擬獵獲野獸的場景,預祝狩獵成功;歸家之後,載歌載舞,慶祝獵獲的豐收。後世節日社火中的模擬禽獸表演,大都脫胎于這種藝術形式。許多遊藝項目如投擲、射箭、騎馬等都是狩獵生產的再現。中國南方的秧歌舞、採茶舞以及佤族的「舂臼」、臺灣高山族的「杵舞」等,都是人們對自己熟悉的農耕生產的模擬。

4.起源於兵事 「寓武于娛」的競技項目的形成大多與軍隊訓練有關。摔跤,漢代稱角抵,北宋時稱相撲,是軍事訓練的重要項目。擊鞠是騎馬持杖擊球,互相攻守,以攻球入門為勝的競技活動。自漢代列入兵家,用於練兵,止於宋。拔河始於唐代,它的起源據說也和軍事訓練有關。這種團體性活動,除可鍛鍊身體外,還可以培養團隊的合作精神以及嚴守規則的紀律觀念。弈棋的起源也被歸諸兵家,將制敵之術、兵法韜略寓於娛樂之中。

民間遊藝的特徵和功能

主要有:

1.娛樂性與競技性 娛樂性是民間遊藝最根本的特質。遊藝在其發生之初,可能具有宗教、軍事、勞動或其他意義。如春天放風箏,最初是為了放掉身上的晦氣,是具有巫術意義的戶外活動。遊藝一旦作為調劑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化需要,就必然成為一種娛樂文化。娛樂性是「遊藝」概念產生的前提之一,遊藝活動不僅增添人們的生活情趣,還能使人們的教育活動在愉悅的形式下得到有效的開展和加強。遊藝活動一般多含有程度不一的競技性,無論是智能遊戲、體能遊戲,還是技藝、技巧的比試,多以鬥奇爭勝為快事。遊藝中的競技性質,能使參加者在互相較量、競賽中獲得心理愉悅,甚至起到磨煉意志、開啟心智的作用。

2.規則性與文化傳承性 所有的遊戲都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則,約定俗成、為大家所共同遵守。具有固定的遊戲規則,是遊戲的標誌之一。中國古代節日習俗中的許多娛樂活動,如蹴鞠(古代民間足球運動)、擊球、射箭等就屬於民間遊藝,而登高、散步、聊天等則不被視為民間遊藝。遊戲為人們提供了另外一種生活體驗,參與者必須完全服從遊戲規則和時空限制。如果有人違背規則,或者不滿意自己的角色,就只能退出遊戲。遊藝活動中,人們還將傳承具體活動中的價值觀、人際關係、生存信念等傳統文化觀念,特別是兒童遊戲,能讓孩子們在角色擔當中學會獨立作出選擇、判斷,嘗試成功和失敗等,從而逐步成長為文化意義上的獨立個體。中國很多傳統遊藝活動是依附在節日的喜慶活動和迎年賽會中,世代相傳,是民間文化中最活潑、最生動的組成部分。

3.階層性與對象性 民間遊藝在社會不同層面有不同內容。可分為宮廷遊藝、文人遊藝、市民階層的遊藝和農民階層的遊藝,各階層的身份、地位、財力、文化素養不同,各自的遊藝活動也不盡相同。如猜燈謎一般在文人中盛行,鬥雞(圖1)、鬥蟋蟀、走馬、踢球多在市民階層中流行,踩高蹺、耍龍燈、劃蓮船、打太平鼓等多是農民喜歡的遊藝活動。不同性別、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也有不同的遊藝活動。男子遊藝崇尚智力或體力的較量,如弈棋、舉石鎖、跳馬、飛鏢等。成年男子多以競技、力量為主,如摔跤、爬竿、舉重、賽馬、騎射等。女子遊藝注重心靈手巧,如七夕乞巧、端午鬥草(圖2)等。鬥草時,通過對辭令、拉草莖等比賽花草的數量、質量和品種。兒童遊藝具有道具、規則簡單和趣味性的特點,如跳房子、抽陀螺、盪鞦韆、捉迷藏、賣大布等。

4.地域性與民族性 不同地區或民族由於水土條件、生產內容、飲食結構等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遊藝活動,即使各地的遊藝活動相同,但名稱和遊戲規則也因地而異,特別是紙牌、棋類等遊藝。如同在徽州,抬閣流行於休寧、屯溪,而疊羅漢流行於歙縣葉村。小車會、耍罈子、天平會、抬花轎等是北京地區傳統的遊藝活動,扭扁擔、竹玲球、搶花炮、打三棋、和尚棋等是重慶市黔江區以土家族、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盛行的遊藝形式。在四川地區,唱吉利和搶鴨子是漢族遊藝習俗,摔跤、磨秋、跳鍋莊、跳火繩是彝族遊藝習俗,格吞是藏族遊藝習俗,推桿、沙朗是羌族遊藝習俗,舞鹿子燈、踢雞、舞板凳龍是土家族的遊藝習俗。

民間遊藝的分類與主要內容

依據不同的分類標準,民間遊藝可分很多種類。有以人為表演主體的,有訓練動物表演的(如鬥雞、鬥蟋蟀);有賽力的(如拔河),有賽巧的(如抓子兒),有賽智的(如下棋);有個人遊藝項目(如踢毽子),有集體遊藝項目(如賽龍舟);有對抗性、競爭性遊藝(如摔跤),有合作的同樂遊藝(如拍手、翻花);有少年兒童遊藝(如踢毽子),有成人遊藝(如鬥雞);有室內遊藝(如抓子兒、翻花、捉中指),有禾場野外遊藝(如跳繩、抽陀螺);有男子遊藝(如賽馬),有女子遊藝(如鬥百草);有傳統遊藝(如圍棋、彈棋、周武象戲、象戲與象棋),有現代遊藝(如釣魚、集郵、種花、腳踏車遠遊)等。按照遊藝的基本內容可以將民間遊藝分為身體活動遊藝、巧用器具的遊藝活動和智力遊藝活動。

身體活動遊藝,指僅依靠身體活動進行的民間遊藝,如傳統民間遊藝中的蹴鞠打球、角抵相撲、魚龍蔓延、上竿、走索、雜手藝、幻術、禽獸魚蟲戲、諸種鬥戲等,現在的捉迷藏、猜拳、花樣競走等。根據每一種身體活動遊藝中的基本動作,又可分為手的遊藝,如剪包錘、手心手背等;腳和腿的遊藝,如跳遠、跳高等;跑和追的遊藝,如花樣賽跑、老鷹抓小雞、貓捉老鼠等;隱藏和尋找的遊藝,如捉迷藏、丟手絹等;戰鬥遊藝,如摔跤等;模仿和協調的遊藝,如找朋友、騎竹馬(以竹竿、凳子等為馬)等;以及其他身體競爭性遊藝,如翻跟頭、倒立、游泳比賽等。

巧用器具的遊藝,指使用各種玩具進行的競爭性遊藝活動,如拔河、龍舟競渡、鬥蟋蟀、鬥雞、鬥蟻、抽陀螺、打彈弓以及民間的棒球、壘球比賽等。按照所涉及的身體部位,又可分為手巧用器具的遊藝,如翻繩、打陀螺、投接沙包、射擊比賽、投擲比賽、彈球、抓子兒、打水漂、投壺等;腳和腿巧用器具的遊藝,如跳繩、跳皮筋、踢毽子、跳房子、踢皮球等;綜合巧用器具的遊藝,如蹺蹺板(圖3)、盪鞦韆、賽馬、拔河、舞龍、舞獅、鬥牛等。

智力遊藝,指主要依賴大腦智力活動進行的遊藝。主要包括棋類遊藝,如象棋、陸戰棋、圍棋、跳棋、五子棋等;牌類遊藝,如撲克、橋牌、麻將等;猜測與判斷遊藝,如填字遊戲、猜謎、猜骰子、十八猜、玩魔方等;語言遊藝,如鬥草、繞口令比賽、成語牌等。

現代社會生活中的民間遊藝

現代社會,一些傳統民間遊藝活動因其民族特色和喜慶色彩繼續受到大家的喜愛,如舞龍、舞獅、賽龍舟、花會等。而一些民間遊藝在保持特色的同時內容有所創新,如撲克和麻將玩法不斷翻新,即使同一種玩法在不同地區也有不同規則。同時,伴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傳統民間遊藝難以完全適應和滿足現代人的需求。民眾在繼承傳統遊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適當吸收各種文化中健康有益的遊藝活動項目,逐漸形成現代社會生活中新的民間遊藝,比較常見的有「大家樂」、「卡拉OK」、冰燈等。「大家樂」是根據自願、自薦、自費、自樂的原則民間組織的普及性演唱晚會,演出場所一般為露天廣場。民眾一律免費自由進場,既是觀眾,又可自薦登臺演唱。因演唱晚會具有自娛自樂,大家同樂的特點,而名為「大家樂」。「卡拉OK」,20世紀80年代中期興起於日本,後來迅速發展成為具有世界性的遊藝活動。大多數「卡拉OK」都配有電腦選曲的混音伴唱音響設備,可供不同的演唱者選擇。人們可以在家中隨意自娛自樂,也可以到設備完善的「卡拉OK」廳眾人同樂。

  • 責編:admin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