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科 > 文史 > 文物古蹟 >

三仙洞

2019-10-25    作者:中文百科香港   來源:中文百科   VIEW:

三仙洞,位於疏附縣荒地鄉北約15公里的庫瑪塔格山東坡,伯什克然木河右岸峭壁的半山腰間,洞口距地高達22米,因為有3個並列的石窟而命名。1962年7月11日,被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定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三仙洞發現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回疆通志》(卷二):「其陡壁之半有三洞,立獨木雲梯登而視之,亦無甚異。土人名之日玉舒布爾杭,詢之莫知其詳」。1803年喀什噶爾參贊大臣和寧考察記載了三仙洞:「迤北陡壁之半崖有石洞三,三洞中置石仙像」(《回疆通志》卷七)。「三仙洞」就由此而得名。

3個石窟面朝正北,宛若門框,一字相連,各洞的石壁殘存當年架設梯道的柱孔。每洞均有前後二室,都是前大後小,呈長方形。從3窟間的關聯看,無疑是在統一規畫下修建的整體。中間洞的洞口較大,高約2米、寬約1.5米,東西兩個洞口稍小。3個洞的前室長寬各4米,高約2.5米,是進入後室的廊道;後室約有前室的三分之一。窟頂皆呈縱券式,未設中心柱。3個洞洞壁有1米多厚,原不相通,有後人挖小洞可互通,在東窟東側壁和西窟西側壁偏前地方相對地各開一寬大的淺龕。三仙洞人為破壞嚴重,中間洞、西洞毁損更為嚴重,中間洞、壁畫未能保存下來,只在後室正壁坐佛石胎背部見有後人補繪的火焰紋頭光、身光。後室正壁保存一軀類似庫木吐拉石窟第70、71窟所見的無頭坐佛像石胎和少量佛像遺座。東洞遺存頗多,其後室中尚遺一石床,上有40厘米的長方孔,應是當年固定數座佛像的插座,只是佛像早已蕩然無存,無可查考。東洞前室內的壁畫和藻井從數量和質量上看,都堪稱珍品,這座洞窟的四壁繪滿了大小不同的各種佛像,可惜三分之一已被毁,餘下的三分之二殘壁上還保存著70餘尊佛像,頂部為蓮花藻井,其間的蓮子還能辨數分明,藻井的四周又各繪有高50厘米的坐佛。佛像盤腿而坐,雙手平放胸前,佛像背後光環耀眼,色彩斑斕。其中有一坐佛所披袈裟用彩色方格插繪,背後有菩提樹葉襯飾,此佛所著服飾為佛教早期壁畫中所僅有。在東洞後室里,還繪有一位上身袒露,左手下垂,右手平托腹前的立佛,造型極其生動。立佛所著服飾更為奇特,腹部以下為綠、紅、藍三色相間的橫紋繪成,佛像造型優美、逼真,面部表情生動、和諧。三仙洞各種文字的題記甚多,是中外遊人留下的,漢文題記多屬清代,外文題記有俄、德、英、和日文。

據考古專家考證,三仙洞是佛教傳入中國後最早開鑿的,從洞窟內的壁畫內容看,已屬大乘佛教系統,表現形式也受到內地佛教藝術影響,修建時間不會早於西元7世紀前。三仙洞是中國已知佛教石窟中最西邊的一個,這對於研究佛教東傳的過程和中、印文化交流的過程、路線,更有重要意義,也是喀什地區的著名旅遊點。

  • 責編:admin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