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正文

滿嘴民主,全心獨裁

2022-12-16 08:44 作者:黃丙喜   來源:俠客會客室   閱覽:


意識型態令人的行為陷入不假思索的濫情,總是急躁地想把凡是不喜歡的事物都打入異己的地牢,還邪惡地想把人連根拔除。這種仇恨式的逢中必反,無限上綱到把孔子也予刻意醜化,大可不必,因為,這種故意的偏狹很無知可笑。

不張耳、不開眼,先扣帽

「不會看!你是尊孔的聖教徒。」看扣人帽子的這句話,不難看出有些人有多偏見和自以為是,完全違背了討論和對話的基本素質。很奇怪的倒是這些人又常把民主掛在嘴上。

自秦後孔教文化遺害千年,才會有胡適、梁啟超、康有為、吳稚暉⋯⋯等等人的覺醒的文化不改,中國沒前途的五四運動,以及毛澤東的打倒孔家店。這些話是斷章取意,五四運動主要倡議的是用「新思潮」討論孔教,重新評定孔教的價值。毛澤東是打倒孔家店,這兩者的態度和立場不同,說出這些話的人應該心知肚明。

評判,不是打倒,是重新番定

新思潮的根本意義是「評判的態度」。尼采說時代的意義在於「重新估定一切價值」(Transvaluation of all Values)。胡適說「重新估定一切價值」是評判態度的最好解釋。他認為孔教的討論只是要重新估定孔教的價值。文學的評論只是要重新估定舊文學的價值。舊戲的評論只是要重新估定舊戲在今日文學上的價值。禮教討論只是要新估定古代的綱常禮教在今日還有什麼價值。女子的問題只是要晢新估定女子在社會上的價值。胡適的話不能被胡亂議論。

「孔丘哪能與蘇格拉底相提並論?差太多了!」有些人更把它的比較無限上綱到宗教,這很不倫不類。孔孟是一種倫理學說,提倡的是政治和社會倫理規範,確有宗教的某些教化功能,但它在東方就不是宗教,跟西方的宗教更是大大的不同,別硬扯了,有失讀書人的雅量。

理性和感性並用,倫理的世界

黑格爾在哲學史中認為,孔子的道德哲學缺乏思辨,《論語》只是一些善良和道德的教條。哲學是啥?它先得澄清概念,明確定義;其次是設定標準,找出實然、應然的差距;進而建構體系,分辨人、自然和天地萬物間的互動關係。其間不能忽略的是要考量時空背景和人文範畴的差異,將中國哲學跟西方哲學相提並論,並無不可,但硬要摻入意識型態,特別是统獨的偏狹立場,加上對於儒家方法論的蔑視,又把它被封建統治者利用為不容置疑的錯失硬扣孔子頭上,以此評論高下,有失公允,何況,中國哲學大多不靠思辨、論理去推導,而多是靠感性的打動。人類的倫理運作,理性和感性各有優缺,得相互並用。

因為想獨立,而凡事都想去中國化的人,其實應該搞清楚在民主制度中政府和人民、政治和文化的差別,不必不喜歡人家的政府,就討厭人家的文化。美國是從英國獨立出來的,她有把英國的哲學、文學和科學都去之而後快嗎?答案當然是沒有。美國強盛的主因之一是,她能從英國的文化中去蕪存精,學習人家的特長。這種共存共融是多元文化的精髓,也是台灣令人尊敬的文明力量。

論事推理,不能倒果為因

留居日本的中國學者張喚民在《中國有哲學嗎?》一書中對孔丘的評價是:「他是阻礙中國人養成獨立思考能力的罪魁。」他的這種推論顯然沒讀通歷史,也倒果為因。中國人如果說欠缺獨立思考的能力,主因是漢武帝的罷黜百家,加上明清的八股取士制度。孔子並沒有不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只是後人的制度和教育把它僵化了。

孔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不是民主的思維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當今世界的倫理體系被認為是人類共同的黃金法則(golden rule)。而現代行為經濟學和認知心理學也印證,人性本是自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符合現實的倫理作為。沒錯,「愛人如已」在道德層次上是高一些,但務實性上則不如已所不欲貼切有用。

理論和學說,本是暫時為真

智者、哲學家,凡人的理論和學說都不可全部對,他們被當神來膜拜,不是他們的過失。亞里斯多德在物理學上是有一些創見的,他的理論有些是正確的,也有些是錯誤的,後面的人如果固守他所有的理論,社會當然不會進步。對孔孟的儒家思想,我們當然要理性和感性並重地看待。

用不偏見的心,多瞭解蘇格拉底與孔仲尼吧!多發現他們的一些深層的底蘊,才不會任意驕縱自己的膚淺!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