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正文

學術責任:知識要能濟世才有價值

2023-06-13 22:31 作者:黃丙喜   來源:台灣新生報   閱覽:


政府、社會和企業的系统不同,但互有交集;公共政策的施政籌碼、因果和影響,彼此動態相關。系统和動態之間,隨著時空環境的不同,更呈多向、複雜而敏感的變化。在當今世界如此高度不確定的時代,施政者偏狹的內觀視野和社會的不安人心都需要知識理性客觀導引。

房價為何居高不下?年輕世代為何不婚、不生,不養?能源供應未來的走勢如何?電價會上漲嗎?心中更充滿疑惑的是,許多國家的行政院長、部長、主委等政府要員一個接一個上場提出解方,但為何這些都成了「明天的果醬」?

知識分子要知民之所欲

知識分子是社會的良心,也被普羅大眾高度期待他們能對政府施政提出可行的建言,發揮知識被應用的力量。哈佛大學教授Michael Sandal說:「道德除了個人責任之外,還有一個時代的責任。」 知識分子參與社會的責任更有緊密的連帶效應。

然而,台灣去年九合一選戰捲起林智堅等政治人物的「論文抄襲」風波,讓各級政府機構對於委辦民間的研究報告紛紛加上嚴守「學術倫理和論文格式」的規定。這種政治性驚恐的杯弓蛇影最近愈演愈烈,一是來自於官員變本加厲的自保作為,二是學者不食人間煙火心態的推波助瀾,令標到政府產業研究的民間業者怒不敢言,又苦不堪言。

民間組織怒不敢言,當然是想如期結案;而他們苦不堪言的理由則是,一、審查的有些學者們搞不清楚學術論文和產業研究的目的和性質的根本差異。二、這些學者對於報告的文獻註腳標示和報告格式的吹毛求疵。三、部分學者對於調查統計方法的未與時俱進,不知隨機取樣已隨資訊科技的進步有所變化。學者是普遍很會堅持己見的一群人,有些、部分的交集固然不大,但怕事的官員要求驗收得全數過關,其中無理的刁難徒然而生!

學問,不是復古的訓詁學

「任何一個有智力的笨蛋都可以把事情搞得更大、更複雜,也更激烈。」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愛因斯坦說:「往相反的方向前進則需要天份,以及很大的勇氣。」愛因斯坦被認為是世上最聰明的人。他專長科學研究,在人文社會領域的修為、睿智和遠見也令人折服。他留下的語錄,讓人讀來輕鬆、快樂又有知性的收穫。

「格式的現代訓詁學」是台灣一些學者自豪論文的寫作功力,卻不自知地陷於被套在格式牢籠中的愚昧。這些人的學歷很高,理論滿嘴,卻缺乏象牙塔外的實務經驗,搞不清楚學術論文和產業研究目的不同、性質的差異,錯誤地按照博士論文的規格來要求產業的研究報告。

「框架效應」是行為經濟學知名的理論之一,實證人的認知常被外在框框限制的缺陷。而在非透明的空間裡,被授以權力的人行為經常會過於囂張。美國前總统尼克森說:「教授們可以想入非非,鑽進荒唐可笑的學問堆。當權者卻必須牢牢盯著後果、影響和效益。領導人物是要跟具體的事實打交道的。」 這些審議時缺乏謙虛素養的學者,沒當過一天的官,但勇於對政府治理說三道四,而不尊重官方說法;沒在企業做過一天事,卻敢於東拼西揍書本的理論,挑剔實務的不是,自作聰明地設一些高度理想性的KPI。教書固然不一定要實務經驗,但教學相長的肚量是學者修為,不然豈能怪社會的現實和學生們的師道不尊!

簡單,真的要有天份和勇氣

鑽牛角尖和食古化的書呆子笑話已經多如牛毛。台灣大學電資學院院長張耀文說:「方程式是科學數字的簡單之美,它讓人在最短的時間和最大的空間裡,快樂地找到大家溝通交流最認同的程式。」而鑽牛角尖的學者們卻自以為是地將學術和產業研究往相反的方向走。

論文是國際學術界溝通交流的著作,它的核心要素是三言:言之有據、言之有物和言之成理。其中,言之有據是前提。論文中的文獻註腳要彰顯的就是這個內容的重點和真意為何?是誰說的?在那說的?何時說的?讓人可以清楚地找的到出處。

誰說的?在那說的?何時說的?三個構成了註腳的方程式。所以,註腳除了編號,接下來依序得註上誰說的(私人或法人)+在那說的(文章或書名+出版的章和頁或活動機構)+何時說的(年、月、日)。接下去的不同也很容易識別,私人就是作者名,法人的標示由大而小;單篇文章加〈〉標點,書本加《》符號;何時呢?按刊出載體露出頻率的不同,報紙傳媒標年月日,書本和雜誌標出刊期的年月;章和頁,基本有頁即可,要加標上章,算是貼心的加分。至於來自網路資訊的資料,最後加上「取自」那個網路站址就完工了。因為這樣標,天下的文章還會讓人找不到的機率很小了。

天下事本來就沒十全十美。文獻的註腳能依據上述標法就算完善了。因為,讀者看到這些標示就能清楚確知「言之有據」,不是胡謅的亂扯或亂抄。做學問的重點在於其後的言之有物和言之成理,不能陷於吊書袋的「把簡易有序的註腳格式」,或變成「複雜的訓詁賣弄或吹毛求疵的陷阱」故意以此來比表現學術層級的高低,而不是腦有無創意、胸有無點墨和肚有無涵養。

革新,系统動力學會有勇氣

象牙塔裡的學者受人批評的主因是,善於把簡單的事搞的很複雜。他們大談張善政和林智堅研究報告抄襲的爭議,卻不知這兩者的根本差異,還沾沾自喜自己學術論文的嚴謹功力,真的是風馬牛不相及。

人在密閉的空間和有限的時間裡,一旦大權在握就會心生獨裁。不少學者在的政府專案評核的場所,目中無人的評語,以及濫加一些合約裡沒有的項目。政府主辦單位多半靜默不語,甚或私下勸業者隱忍。前行政院副院長杜紫軍在官場任內經常主動跳出來說公道話,點醒一些學者的傲慢,很有勇氣

任何理論都是「暫時為真」,「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研究成果是不切實際的期待。當然,沒有論點的論文普遍存在今天只求刊登数量的學術考評環境,進而養成學者陷入文獻綜述的資料堆中,自己爬不出來,也看不到別人的創見。台大物理系教授高涌泉教授曾經提問:「為什麽『公共知識份子』變少了?學術界更在意象牙塔裡的事,更在意一些『社會不在意』的假問題?」[5]大學的評鑑和教授升等制度量重於質也是導致研究偏向的問題。

二十年前本人在跨國企業服務,為一項大型投資設廠案請學者們作環境影響評估,洋洋灑灑十幾大冊,卻欠缺符合現地實情的可行的改善對策和執行方案。當時的董事長說:「學者們的很多見解已經落後現實十五年,因為寫成書本和論文可能已經慢了十年,加上他讀博士又花了三到五年。」不少學者卻經常忘了這種時差應有的謙遜。

格式和規範當然重要,但如果號稱「簡明版」的註解也要六頁才說的明白,這豈不生了病?何況,很多標示硬要前行跟後行不同格,完全違背世界通用文字軟體的使用習慣。這豈不是象牙塔的無知和傲慢?還好,歐美大學有關學術論文的格式正在放寬,香港、新加坡的學術圈也都跟進簡化了。最近在台灣,「中華系统動力學會」更向簡明推進了一大步,將文獻参考的標註法簡化成三條規格,好記、好用也好懂,贏得大家讚賞。

美國學者Daniel B. Baker說:「權力是誘人的,它又經常是極具諷刺意味、無可指責和荒謬可鄙。[6] 人的價值本來就在他的內涵,而不在於表相的虛浮或繁華。八股的訓詁學真的應該結束了!

反思知識分子的現代責任

「書中自有黃金屋」固然是傳統的價值觀,太過八股,但它也適切展現了知識非純理論的被實務應用的價值。理論是假設條件的現況被印證暫時為真。但它並不能被自我感覺良好地誤解為不可挑戰的真理

學術與產業、社會和國家的關連本來就不可分割。針對營運的現實,學者像好萊塢的演員只要擺個姿態就行,業界和行政官員則必須付諸行動。台大歷史系教授花亦芬說:「島嶼不是世界的中心,而是航向遠方的起點。我們應該像海洋一樣思考。」從應用的價值面看學術研究,我們就能看到完全不同的景象,而做為現代的知識分子也會勇敢地和國際接軌,並開朗地看待產業研究的務實領域。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