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專欄 > 名家專欄 > 正文

中華文創不能只是瓶瓶罐罐

2023-09-26 20:17 作者:黃丙喜   來源:海納百川   閱覽:


文化創意的精髓是人的情感,如果沒有把它融入,所有的產出都只是沒有靈魂的包裝,或是劃地自限的陶醉。兩岸的政府、企業和大學都要趕緊走出這個迷宮。

這是最近參加兩岸文創博覽會和相關研討會後的深刻感觸,特別是看各個大學紛紛把在地產業過度的包裝,拍攝一些言過其實的影片,或撰寫一些沒血沒肉的記錄。

文化創意在兩岸被政府列為重點發展產業將近15年。大陸、台灣雙邊都自詡文化底蘊深厚,各地的文化創意園區一個個設立,各項政策性獎勵也一個個出爐。然而,至今真正從本業賺到錢的企業卻屈指可數。

補貼反而扼殺文創

為何這個看似亮麗的產業,企業的實績卻如此的苦澀?根本原因在於兩岸政府對這個產業的扶植一開始就走錯路,一再地給企業或個人金錢的補助,而不是給有釣竿效用的訂單。大陸甚至給了許多土地的特別優惠,造成假借文創之名行圈地之實的亂象,企業或大學為爭取政府文創資金補貼也淪為搶錢的工具。沒有畢業制度的政府補貼是扼殺文創產業茁壯的毒藥。

值得大陸靜下心來省思的另一個問題是,如果一個產業的發展大事小事都把政治意識放在首位,忽略了產業價值、社會效益和世界的主流價值,文創產業將被注定無法在全球的舞台立足。孔子學院近幾年在國際上遭到的質疑,是一事例。

文化創意產業的永續發展必須著重兩大系統的雙向並進,一是感性的生活美學,一是理性的行動經濟。兩岸文化創意產業走向國際的困境是,它被增添太多的政治色彩和民族情懷,加上學界太多的不切實際的工作遐想和東抄西引的理論誤導。

物質本身就是一個生命的載體,金像獎導演李安在《臥虎藏龍》中說:竹子是有感情的,它在等風吹。日本和南韓的藝術家把鹽做為文化創意的要素,並在國際上發光發亮的經驗值得學習。他們不經意的發現眼淚雖是無色,味道卻是酸的或是苦的。淚有悲傷的,也有快樂。同樣的,看似白色的鹽,隨著人們悲愴、驚喜或沉痛的心情起伏,也變成豐富多樣生命的鹽。順著這種文化的積累和創意的發想,鹽不再只是食用的鹽,它活化了人文素養,也增添了經濟的價值。

兩岸文創產業的載體不應只有瓶瓶罐罐或紙墨硯台,它的創意也不該只是線條、形狀和材質的改變。它的跨界跨業更不能只會盲目跟隨時尚的流行。否則,它即或像網紅一般能夠打起瞬間吸睛的波濤,但因違反人的本性,而無法激起人們感動的浪潮。

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在於展現從物質到精神轉換的重要性,以及人們願意為此一精神轉換而快樂埋單的經濟產出。創意創業的成功要素,第一桶金的精義在於從訂單中獲取的利潤,而不是從政府補貼中爭取到的資金。

第一桶金才是釣竿

訂單才是生意,生意才是生生不息、永續發展的動力。

文化固然有它的神聖性和特殊性,但產業不能脫離經濟的土壤而生長。歐美日等國對於初期創業的扶植改採給予訂單的支持而非資金的補貼後,創業成功的比率明顯上升,值得學習。

央視拍攝的《生命之鹽》紀錄片,讓人不分地域都能充分感受生命的跨越、包容和交流之美,以及交錯其中的環保和經濟永續發展的價值。期待兩岸文創經由雙向交流會有更多感動世人的產出。(作者為台科大酷點校園董事長)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