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人物 > 正文

李光羲:一到舞臺就撒歡,把歌唱到人心坎

2020-06-03 14:00 作者:趙鳳蘭   來源:光明日報   閱覽:


李光羲近照 趙鳳蘭攝/光明圖片

【走近藝文家】

他從20多歲一直唱到如今90多歲,演唱的《祝酒歌》《北京頌歌》《周總理,您在哪裡》等成為無數人的時代記憶。他說,只有對事業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和為之獻身的熱情,才能不斷創造奇蹟。

一件紅格襯衫,扎在卡其色的長褲里,鼻梁上戴著副黑框眼鏡,騎著一輛時尚的灰色電動車,遠遠望去像個小夥子,全然沒有鮐背老人的老態龍鍾。

「歌壇常青樹」李光羲,完全顛覆了我對九十翁的想象。整個下午,我們坐在他家小區花園的六角亭里,這位昔日「歌劇王子」醇厚跌宕的人生故事和著他那金屬質感的磁性嗓音飄過我耳邊,發散出一種沉靜溫潤而又氣勢豪邁的感染力。

66年前,李光羲憑藉新中國首部西洋歌劇《茶花女》一炮走紅。如今,當年《茶花女》中的演員大都已謝世,但他憑藉一曲歷久彌新的《祝酒歌》打破了時光的魔咒,至今仍在舞臺上「豪情勝過長江水」。半年前,北京音樂廳舉辦音樂會,現場僅一臺鋼琴伴奏,不允許使用話筒,「90後」李光羲原聲演唱了多首曲目,現場觀眾反應熱烈。「那天我特別興奮,仿佛回到66年前。」談起舞臺,李光羲兩眼放光,神采飛揚。

1929年,李光羲生於天津,自幼熱愛音樂,小時候經常看《茶花女》《亂世佳人》《飄》等外國電影,藝術的種子就此在他內心埋下。17歲那年父親去世,他接班到礦務局當起了職員,早早挑起了養家糊口的重擔。不過,他心中那顆藝術的種子一直被小心呵護著,等待著破土而出的時刻。那些年,他邊工作邊利用業餘時間學習音樂和唱歌,還經常參加演出,幾乎唱遍了天津所有劇場,漸漸成為小有名氣的業餘歌手。

一次,中央歌劇院到天津演出,搖人心旌的歌劇藝術讓李光羲為之驚嘆,他隨即報考了中央歌劇院並被錄取。進入中央歌劇院不久,李光羲迅速脫穎而出,成為西洋古典歌劇《茶花女》《貨郎與小姐》的男主角,曾創下連演30場換場不換人的紀錄,贏得了「歌劇王子」的美譽。

李光羲年紀輕輕便成為臺柱子,但他在劇院一直乾著男一號的工作,領著跑龍套的工資。劇院裡一些「喝過洋墨水」的專業演員,認為他只是有些天分,沒有基本功,唱兩年就完了,藝術生涯不會長久。李光羲心裡不服,私底下苦練基本功,加強理論學習,想看看自己到底能唱多少年。他自己也沒想到,這一唱就是70多年,並且還在繼續唱。

李光羲的歌唱事業與周恩來總理有著不解之緣。1955年,李光羲在北京飯店演唱《延安頌》,第一次見到周總理。此後19年間,李光羲經常被調去參加重大演出,其中不少是周總理「欽點」。「1964年,我在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中演唱《松花江上》,周總理親臨現場並幫助修改歌詞,他建議將最後那句『爹娘啊,什麼時候才能歡聚一堂』中的『爹娘』二字改為『同胞』,以擴大呼喚的面兒。『文革』中,我被下放到農場勞動,又是周總理一紙調令,讓我重返舞臺,使我的演唱事業得以復蘇。」李光羲深情地回憶道。

1979年央視迎新春藝文晚會上,50歲的李光羲演唱了《祝酒歌》,隨後央視收到觀眾16萬多封讚美信。1980年,李光羲推出《祝酒歌》唱片不到一週,就賣出了100多萬張,獲得了首屆「金唱片獎」。這首散髮著興奮和熱情的歌,唱響了改革開放的時代號角,被譽為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第一流行金曲」。除了《祝酒歌》,李光羲先後演唱的《何日再相會》《太陽出來喜洋洋》《北京頌歌》《牧馬之歌》《延安頌》《紅日照在草原上》《周總理,您在哪裡》《鼓浪嶼之波》《遠航》等,幾乎都成為時代金曲。

中國歌壇唱將雲集,為何有人曇花一現,有人藝術長青?一個藝術家在舞臺上究竟能走多遠?對此,李光羲坦言:「藝文界的沉浮很殘酷,我身邊有許多歌唱天才,有些還獲得了世界級的殊榮,但由於種種原因,有些半途而廢了,最後能堅持唱下來的鳳毛麟角。」在他看來,藝術家的天賦固然重要,但後天的努力更重要。一個人成名後,往往不容易駕馭自己的思想,抵禦各種慾望。只有對事業保持高度的專注力和為之獻身的熱情,才能不斷創造奇蹟。

如今,91歲的李光羲依然在舞臺上放歌。2019、2020年,他連續兩年登上央視春晚舞臺,分別演唱了《我和我的祖國》和《親愛的中國》。此外,他每年接到各類評選、演出、講座的邀約多達300多個,真正從青春唱到了白頭。

為了保持嗓子的彈性和力度,時刻以最好的狀態出現在觀眾面前,李光羲幾十年如一日堅持游泳、舉啞鈴、走長路。他不抽菸不喝酒,每天按時在家「開嗓」唱十幾首歌,相當于開一個獨唱音樂會,而觀眾只有與他相濡以沫的愛人王紫薇。

在李光羲心中,唱歌是他的生命,舞臺是他的天堂。雖然他半路出家,但只要往舞臺的聚光燈下一站,立馬精神百倍,雄姿英發,嗓音通透明亮。作家冰心曾為李光羲題詞: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幾十年來,李光羲正是這樣一路走來,贏得了「歌壇常青樹」的讚譽。談到成為「歌壇常青樹」的秘訣,他詩意地總結:「一到舞臺就撒歡,把歌唱到人心坎。千錘百鍊成大業,以德保藝真功夫。」

(作者:趙鳳蘭,係中國文化報高級記者)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