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 > 景區景點 > 正文

武當山

2020-06-16 19:56   來源:中文百科专业版   閱覽:


武當山

武當山,中國著名的道教聖地,太極拳的發祥地,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全國十大避暑勝地之一,1994年武當山古建築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其綿延140華里的世界最大的宗教建築群、亞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太極湖)、中國古代最靈驗的地方以及「萬山來朝」的世界奇觀最為耀眼。武當山以其絢麗多姿的自然景觀、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源遠流長的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的武當武術著稱於世,被譽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聯合國專家考斯拉說:「武當山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之一。因為這裡融匯了古代的智慧、歷史的建築和自然的美學」。

武當山,本名仙室山,一名太岳山,一名太和山,又名譧上山,東晉咸和中,歷陽人謝允(謝羅公),辭掉羅縣縣令之職,隱遁於此山,故亦名謝羅山。位於湖北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市境內,隸屬於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漢江南岸,西北-東南走向,長260餘公里,為大巴山脈東段分支,起自湖北、陝西兩省邊界,止於襄樊市南,隔漢江和大洪山遙對。武當山景區總面積312平方公里。

武當山古建築群均為道教建築,始建於唐,明永樂年間大修武當山,歷時14年,建成9宮8觀等33座建築群,嘉靖年間又增修擴建。由於興建丹江口水庫,部分建築被淹沒,現存古建築二百餘棟,這些建築先後被列為第一至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整體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武當山風光

武當山風光

武當山風光

武当山雪景

世界遺產基本資料

中文名稱:武當山古建築群

英文名稱: Ancient Building Complex in the Wudang Mountains

批准時間:1994年12月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遺產遴選標準:武當山古建築群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VI)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武當山古建築中的宮闕廟宇集中體現了中國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築的建築學和藝術成就。古建築群坐落在溝壑縱橫、風景如畫的湖北省武當山麓,在明代期間逐漸形成規模,其中的道教建築可以追溯到西元七世紀,這些建築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國藝術和建築的最高水準。


文化遺產

武當山古建築群歷經滄桑,現存4座道教宮殿、2座宮殿遺址、2座道觀及大量神詞、岩廟。在布局、規制、風格、材料和工藝等方面都保存了原狀。建築主體以宮觀為核心,主要宮觀建築在內聚型盆地或山助臺地之上,庵堂神祠分佈於宮觀附近地帶,自成體系,岩廟則占峰踞險,形成「五里一底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的巨大景觀。在建築藝術、建築美學上達到了極為完美的境界,有著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化和科技內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國宗教歷史以及古建築的實物見證。武當山古建築群具有以下主要特徵:

規畫嚴密,建築傑出

武當山古建築群分布在以天柱峰為中心的群山之中,總體規畫嚴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布局合理。建築位置選擇,注重環境,講究山形水脈布疏密有致。建築設計的規畫或宏偉壯觀,或小巧精緻,或深藏山坳,或瀕臨險崖,達到了建築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具有濃郁的建築韻律和天才的創造力。

高超的技術與藝術成就

武當山古建築群類型多樣,用材廣泛,各項設計、構造、裝飾、陳設,不論木構宮觀、銅鑄殿堂、石作岩廟,以及銅鑄、木雕、石雕、泥塑等各類神像都達到了高度的技術與藝術成就。

道教建築之瑰寶

武當山道教建築群始終由皇帝親自策劃營建,皇室派員管理。現存建築其規模之大,規畫之高,構造之嚴謹,裝飾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國現存道教建築中是絕無僅有的。

反映中國古代科技的偉大成就

武當山金殿及殿內神像、供桌等全為銅鑄餾金,鑄件體量巨大,採用失蠟法(蠟模)翻鑄,代表了中國明代初年(15世紀)科學技術和鑄造工業的重大發展。

歷史意義

武當山建築群的興建,是明代皇帝朱橡在擴展外交的同時,對內大力推崇道教,灌輸「皇權神授」思想,以鞏固其內部統治,具有重大的歷史和思想信仰等意義。 

地理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謝羅山,參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內, 屬大巴山東段。西界堵河,東界南河,北界漢江,南界軍店河、馬南河,背倚蒼茫千里的神農架原始森林,面臨碧波萬頃的丹江口水庫(中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取水源頭),是聯合國公佈的世界文化遺產地,是中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道教名山和武當拳發源地。

武當山,經度:111.004 緯度:32.400位於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西南部,是我國著名的道教聖地之一。景區面積古稱「方圓八百里」,現有312平方千米。東接歷史名城襄樊市,西靠車城十堰市,南依原始森林神農架林區,北臨大型人工淡水湖丹江口水庫。武當山不僅擁有奇特絢麗的自然景觀,而且擁有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可以說,武當山無與倫比的美,是自然美與人文美高度和諧的統一,因此被譽為「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武當山,作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4A級旅遊區、全國武術之鄉、全國八大避暑勝地之一,空中鳥瞰武當山太和宮就像一隻龜其古建築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並先後榮獲「全國文明風景名勝區」稱號和「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稱號。 2009年,武當山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道教第一山。

武當山高峰林立,天柱峰海拔1612米。武當山山體四周低下﹐中央呈塊狀突起﹐多由古生代千枚岩﹑板岩和片岩構成﹐局部有花崗岩。岩層節理髮育﹐並有沿舊斷層線不斷上升的跡象﹐形成許多懸崖峭壁的斷層崖地貌。山地兩側多陷落盆地﹐如房縣盆地﹑鄖縣盆地等。氣候溫暖濕潤﹐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多集中夏季﹐為湖北省豪雨中心之一。原生植被屬北亞熱帶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合林﹐次生林為針闊混交林和針葉林﹐主要有松﹑杉﹑樺﹑櫟等。藥用植物有400多種﹐產曼陀羅花﹑金釵﹑王龍芝﹑猴結﹑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貴藥材。 武當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澗﹑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臺等勝景﹐風景名勝區以天柱峰為中心有上﹑下十八盤等險道及「七十二峰朝大頂」和「金殿疊影」等 。

武當山勝景有箭鏃林立的72峰、絕壁深懸的36岩、激湍飛流的24澗、雲騰霧蒸的11洞、玄妙奇特的10石9臺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被譽為「一柱擎天」,四周群峰向主峰傾斜,形成「萬山來朝」的奇觀。武當山的藥用植物豐富,在《本草綱目》記載的1800多種中草藥中,武當山就有400多種。據1985年藥用植物普查結果,已知全山有藥材617種,因此,武當山有「天然藥庫」之稱。

歷史

春秋至漢末,武當山已是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魏晉南北朝時期,武當道教得到發展。唐貞觀年間,武當節度使姚詞簡奉旨祈雨而應,唐太宗敕建五龍祠。唐末,武當山被列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宋元時,皇室大肆封號武當真武神,把真武神推崇為「社稷家神」,將武當山作為「告天祝壽」的重要場所。明代,武當山被皇室封為「大岳」、「治世玄岳」,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嶽之冠」的顯赫地位聞名於世,被列為道教第一名山,使武當山成為全國最大的道場。武當道教不斷吸收儒、佛兩教精華,充實、完善教義,一度成為明代統治者維護江山社稷的「國教」。武當道教文化融多邊文化為一體,較為全面而直觀地體現著中國古人的信仰、思維和行為方式、價值觀念,以及文明的歷史發展軌跡,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全世界寶貴的思想文化遺產。

武當山古建築群敕建於唐貞觀年間,明代達到鼎盛,歷代皇帝都把武當山作為皇室家廟來修建。明永樂年間,「北建故宮,南修武當」。明成祖朱棣大建武當山,耗資數以百萬計,日役使軍民工匠30萬人,歷時12年,建成9宮、8觀、36庵堂、72岩廟、39橋、12亭等33座建築群,嘉靖年間又增修擴建。整個建築群嚴格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統一布局,並採用皇家建築規制,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樓臺隱映金銀氣,林岫迴環畫鏡中」的「仙山瓊閣」的意境,綿延140里,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宗教建築群。大有玄妙超然、渾然天成的藝術效果,充分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堪稱我國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觀,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成就的博物館」和「掛在懸崖峭壁上的故宮」。

武當山現存古建築53處,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建築遺址9處,占地面積20多萬平方米,全山保存各類文物5035件。

核心景區

五龍宮景區

五龍宮,在武當道教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歷史上被稱為「靈應之地」。中國古代著名道教人物尹喜、尹軌、馬明生、陳摶等都在這裡修道有成。據《太和山志》記載,西元七世紀初的唐貞觀年間,天下大旱,唐太宗李世民遣均州太守姚簡在這裡祈雨,求雨成功,解除了天下旱災。於是,太宗下旨建造道教宮觀,從此拉開了皇室在武當山建築廟宇的序幕。

在這一景區十幾公里神道上現存大量岩廟和古建築遺址,從中可見其宏大規模和壯麗氣勢。現存五龍宮、華陽岩、隱仙岩、靈應岩、凌虛岩、仁威觀等古建築,和武當山目前保存的最大的泥塑神像和最大的銅鑄真武大帝像。

2012年7月25日,五龍宮景區開發建設正式動工。為將五龍宮景區打造為集觀光、休閒、度假、養生的一流高端旅遊目的地,武當山特區將五龍宮景區開發建設列為武當山整體開發的重點項目,並納入武當山旅遊總規。該項目包括新建索道(五龍宮-南岩)、環保車隊、遊客中心、游步道以及相關旅遊度假配套設施。按照高標準、高規畫、大手筆的要求,本著保護、傳承、發揚的基本原則,在開發建設中把保護植被、 保護生態、保護文物放在第一位,使五龍宮景區的建設和自然環境和諧相融,達到宛若天成的效果。

五龍宮景區開發建設將打通武當山景區西環線,恢復西神道,帶動武當山西神道區域的旅遊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增強武當山的吸引力和核心競爭力。

武當山:武當金殿

金頂景區

大岳太和宮建在眾峰拱擁、直插雲霄的武當最高峰——天柱峰的絕頂上。天柱峰海拔1613米,被譽為「一柱擎天」,是武當山的最高勝境,無論是信士香客,還是遊人墨客,只有登上頂峰,走進太和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到了武當山。像龜背一樣的是金頂所在的天柱峰,旁邊的這座山峰相當于龜的腦袋,而環繞天柱峰的紫金城相當於一條蛇,我們知道,龜蛇相繞是玄武的化身,是武當山供奉的最高尊神,古人在沒有航空器的時代是如何發現這一奇觀的,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蹟!

太和宮的建築群分布在海拔1500~1612米的建築線上。建築整體布局充分利用天柱峰高聳霄漢氣勢,以明朝皇家建築規制,巧妙進行序列布局,突出神權至高無上的思想,達到了「美如天宮」的意境。

太和宮俗稱金頂。明永樂十年,也就是距今600百年前,由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歷時4年,在險峻陡峭的峰頂建成這雄傳瑰麗的建築群。建成後明成祖嘉封為「大岳太和山」,封這座建在絕頂上的皇家建築為「大岳太和宮」。

明嘉靖年間,太和宮又進行了擴建,使殿堂道房多達520間。而在那次擴建之後,這裡的稱謂有了變化,以金頂城牆為界,牆外面的稱為「太和宮」,牆裡面叫「紫金城」,又叫「金殿」,而事實上,牠們原本就是一個整體。

紫金城 又名皇城、紅城,環繞天柱峰巔,因金殿在其上而得名。明成祖于永樂十七年(1419)敕建,是環繞天柱峰頂端修建的城牆,金殿被圍在其中,這是明成祖朱棣按照自己在北京修建的「紫禁城」,為真武大帝在人間修建的「玉京」。朱棣在修建紫金城時,還專門為之下有聖旨:「敕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今大岳太和山頂,砌造四周牆垣,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動。其牆務在隨山勢,高則不論丈尺,但人過不去為止。務要堅固壯實,萬萬年與天地同其久遠。故敕。」從這道聖旨中可以看出明成祖對紫金城的修造十分重視,並嚴格遵守道教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教理。工匠們按照明成祖的聖旨,用重達千斤的石條依岩勢築起一道厚厚的城牆,城高數丈不等,城牆中心周長344.43米,蜿蜒起伏。遠看如光環圍繞金殿,雄偉壯觀。紫金城四方各建一座仿木石建築天門,象徵天闕。但東、北、西三門面臨絕壁,只有南天門可通。

太和宮 整體建築布局是依居天險、隨山就勢,充分利用其山形的自然起伏;在構築上借其峻險而添其隆重,以達到肅穆莊嚴、大氣滂溥的藝術效果,有著垂懸中的穩重和獨步雲天的威嚴。古人稱之為「千層樓閣空中起,萬疊雲山足下環」,並說這是「補秦始漢武之遺……,歷朝罕見」。來過武當山的世界遺產專家、空間學專家、建築專家無不驚嘆大岳太和宮反映出的建築思想及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高度統一,認為這是曠古之傑作,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史料記載,金殿全部構件是在北京鑄成後,由運河經南京溯長江水運至武當山,拼裝榫鉚而成。

金殿三大奇觀 金殿建成伊始,就出現了三大奇觀。其一是「祖師出汗」:每當大雨來臨前,殿內神像上水珠淋漓,如人汗流浹背;其二是「海馬吐霧」:金殿屋脊上立著許多栩栩如生的金獸金禽,其中有一頭海馬,每到夏季,當海馬口中「吐出」串串白霧,並「喂喂」有聲時,隨後必有暴風雨盪滌金殿;其三是「雷火煉殿」:當大雷雨來臨時,金殿四周便出現一個個盆大的火球在其旁來回滾動,耀眼奪目,遇物碰撞即發生天崩地裂的巨響。有時雷電劃破長空,如利劍直劈金殿,刹那間,武當山金頂金光萬道,直射九霄,數十里外可見武當峰巔之上,紅光沖天,其景如同火山噴發,驚心動魄,神奇壯觀。

武當山:南岩宮

南岩景區

南岩宮,始建於元代,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賜額「大天乙真慶萬壽宮」;明永樂十一年(1413)重建,賜匾額「大聖南宮」;嘉靖三十一年(1552)擴建到460間;清同治元年(1862)大修殿宇,宮貌一新;現存建築及遺址占地面積61187平方米,廟房83間,建築面積3539平方米。整個建築充分利用山頭、埡脖、峭壁、岩洞等險境,建造了一座座宮殿、亭臺、山門等,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相映成趣。1996年12月,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岩的古建築,在手法上打破了傳統的完全對稱的布局和模式,使其與環境風貌達到了高度的和諧統一。工匠們巧借地勢,依山傍岩,使個體精緻小巧的建築形成了大起大落、錯落有致、頗具氣勢的建築群。現存的主要殿閣有龍虎殿、元君殿、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南岩宮、皇經堂、太子殿、八卦亭、大殿。

龍頭香 用青石雕鑿而成,通體長2.9米,寬0.3米,橫空挑出,下臨深壑,龍頭朝向金頂,龍頭上放一小香爐,探身俯瞰毛骨悚然。龍身浮雕祥雲,造型美觀,線條流暢,是古代石雕藝術中極為珍貴的佳作。古時道教信徒為表達對神的虔誠,冒險步入龍背祈福上香,墮崖喪命,不計其數。清康熙十二年(1673)湖廣總督蔡毓榮下令「禁燒龍頭香」,並立碑以示。

「壽福康寧」摩崖 沿著大殿後神道前行,左行50米處是一座小山門,山門內岩壁上刻有「壽福康寧」四個大字。「壽」、「福」、「康」、「寧」四字,運筆剛健雄渾。由於摩崖的風化,這四字多年來一直被人們誤認為王顒(yóng)所書。據專家考證,「壽」字為明嘉靖十六年(1537)七月禮部儒士王顒書;「福」、「康」、「寧」三字為嘉靖二十年(1541)八月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夏言所書。明嘉靖皇帝倡導治世玄岳時,有個小官吏夏言上書「分祀天地」,得到賞識後官升至禮部尚書,加封為上柱國。夏言親書「天子萬年」和「福」、「康」、「寧」,派親信弟子王顒來武當山南岩宮立碑刻字。祭祀完畢後,王顒自作主張揮筆寫了一個「壽」字。便留下了南岩宮「福」、「壽」、「康」、「寧」摩崖景觀。雖出自兩人之書,但從字體上難以分辨。簡單的四個字,卻說出了人間一切美好的願望。道教的真諦不僅在於修行,而且在於普度眾生、教化育人,給人間以美好的祝願。

紫宵景區

紫霄宮,是武當山現存最完善的宮殿之一。「紫霄」是象徵天上紫微星座,居中央為帝君;「紫霄宮」意為天地中央的紫壇。紫霄宮後面的山峰是展旗峰。在紫霄宮前面有三公、五老、大小寶珠、蠟燭、香爐諸峰,右為雷神洞,左有蓬萊第一峰。周圍山勢形成二龍戲珠寶椅狀,構成了一幅完美的風水寶地,被譽為「紫霄福地」。

紫霄宮創建於宋代宣和年間(1119~1125);元代重建,名「紫霄元聖宮」;明永樂十年(1412)增建,賜額「太玄紫霄宮」;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擴建到806間;新中國成立後,曾幾度修葺,保持了原貌。現存建築182間,建築面積8553平方米,建築及遺址面積7.4萬平方米。現在,我們透過中軸線往上看,層層崇臺之上殿堂樓閣依山疊砌,中軸線兩邊建築對稱,布局巧妙,錯落有致,丹牆碧瓦,富麗堂皇。1982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武當山道教協會所在地。

紫霄大殿 紫霄大殿內36根巨柱排列聳立,如同東海龍王殿內的定海針,一絲不動,重簷屋頂用數百個鬥拱將抬梁卯榫連接,十分堅固,前簷的18根柳筋鬥拱是古代大木建築獨特做法,不僅引用了力學知識,而且使簷部裝飾得更加壯觀,殿內天花澡井及梁枋通體飾有龍鳳、日月、雲雷、海天、鳥獸、花卉彩繪,牆壁上及梁枋間還有道教神仙人物典故和山水壁畫58幅,工筆寫意,氣韻生動。殿中石雕須彌座上的神龕局部,飾有四條金龍、兩隻金鳳,龍翔鳳舞,姿態生動;龕內供奉明朝御製銅鑄飾金神像;神案上陳列著御製香爐、蠟臺、寶瓶等供器,均為銅鑄鎦金,渾然一體,熠熠生輝。大殿正中供奉真武神像,為明代泥塑彩繪貼金,像高4.8米,頭戴冕旒,身著帝服,雙手捧圭,端坐寶座,為武當山尚存最大泥塑像。這尊神像,一般人把它當做玉皇大帝,原因是頭戴冕旒。據道教專家分析認為應為「真武大帝」。大殿左神龕中供奉著一尊明末清初紙糊貼金真武神像(現已被收藏),高0.89米,寬0.26米,神態自若,衣褶清晰,線條流暢,手法細膩,這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保存最完好的「紙糊神像」。這尊神像一直被人們誤認為是銅鑄鎦金神像,直到2003年4月13日,文物工作者在進行文物檢查時,才意外發現為紙糊神像。令人驚奇的是,這尊神像不僅表面沒有脫落,而且內部也沒有絲毫損傷和蟲蛀現象,它集聚了我國古代紙糊、雕塑、貼金、彩繪、防腐等工藝的精髓,是一件難得的文物珍品,它的發現對研究我國古代紙糊工藝有很高的價值。次間兩排供奉的神像是八大天君,有馬天君、趙天君(趙西元帥)、關天君(關羽)、溫天君(溫瓊)等,均為銅鑄鎦金,形神兼備,其工藝之精湛,國內罕見。

太子坡景區

相傳:淨樂國太子15歲受他的師父紫氣元君的點化,來到武當山修煉,最初就住在這個坡上,故稱「太子坡」。太子在這裡修煉一段時間後,曾一度灰心,意欲下山還俗,當走到磨針井時,紫氣元君化成老婆婆借鐵杵磨針點化他後,復回山中靜心修煉,所以太子坡又叫「復真觀」。

太子坡背依獅子山,面對千丈幽壑,右臨天池,雨時飛瀑千丈,晴時郁郁蔥蔥;左為下十八盤,「神道」如帶般飄逸。遠眺如一片芙蓉滿翠波,近看紅牆似月闌繞仙闕,仿佛「海市蜃樓」一樣的幻景。

太子坡于明永樂十年(1412)敕建。清康熙年間曾三度修繕。現有廟房105間,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太子坡的建築充分利用了陡險岩石下的一片狹窄的坡地,縱橫序列布局,紅牆環繞,複道曲折,使建築與環境緊密結合,是武當山至今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道觀,有「一里四道門,九曲黃河牆,一柱十二梁,十里桂花香」四大奇景。

一柱十二梁 五雲樓的梁枋有十二根,交叉迭擱於一柱之撐,結構奇特,技藝精湛,巧奪天工。「一柱十二梁」是我國古代建築之謎,它歷經數百年,仍完整結實,成為中國古建築史在力學上的一大創造。它成了復真觀里的一大人文景觀,人們面對古人這一大膽而智慧的傑作,以至忘了五雲樓的原始稱謂,把整座樓房都叫做了「一柱十二梁」。這也是太子坡聞名遐邇的一景。

玉虛宮景區

玉虛宮,位於武當山北麓,坐落在5平方公里的盆地之上,從東天門、北天門的位置看,武當山城區都是玉虛宮的範圍,眾山周護,劍河環繞,地勢開闊,目前是武當山旅遊集散地。玉虛宮曾為張三丰修煉之地。張三丰曾預言「武當異日必大興」。果然,明永樂十一年(1413)永樂皇帝敕建玉虛宮,嘉靖三十一年(1552)重建。明代文學家王世貞描述其曰「太和絕頂化城似,玉虛仿佛秦阿房」,可見當時規模宏大。

玉虛宮整個建築採取宮廷建築規制,以嚴謹的中軸線對稱布局,宮殿重重,飛金流碧,富麗堂皇,周護宮牆,造成帝宮威武、莊嚴肅穆的氣勢。原為五進三路院落,前後崇臺疊砌,規制謹嚴;左右院落重重,樓臺毗連;其間玉帶河穿插縈迴;四周宮牆高聳渾厚,狀如月闌繞仙闕。現存宮牆、宮門、父母殿及四座碑亭。宮門為石雕須彌座,拱券三孔,磚木結構,兩側建八字牆,上嵌琉璃瓊花圖案,下為琉璃瓊花和石雕須彌座。門前是石雕飾欄臺階,朱碧交輝。進入宮門,十分開闊,為約2.5萬平方米的大院落,中間青石鋪路。正中間的青石尺寸較大,規格整齊,兩邊的青石則差一些,說明當時等級森嚴。穿過曲折蜿蜒的玉帶河,層層高臺之上分別為龍虎殿、朝拜殿、正殿和父母殿。

宮內外有四座碑亭,巍然對峙,亭內置石雕贔屭馱御碑,大小不一。最大贔屭通長6.06米,高2.85米,寬2.35米,御碑高6米,寬2.35米,通高9.03米,重達百餘噸。四座贔屭馱御碑上分別刻著明成祖《下大岳太和山道士》、《御製大岳太和山道宮》碑文和明世宗《御製重修大岳太和山玄殿紀成》、《重修宮觀》碑文。碑文書體雋永圓潤,碑額浮雕蟠龍,矯健騰舞。贔屭馱御碑,俗稱「龜馱碑」,其實贔屭不叫「龜」,而是「贔屭」或「負屭」,為古代神話「龍生九子不成龍」中的第八子,善負重,皇帝以之作碑趺,象徵江山穩固。這幾座贔屭雕刻精細,造型逼真,其甲殼、肌肉有明顯不同的質感,腿腳有用勁負重之神態,尾卷一盤,呈使勁承受高大的御碑之狀,形體完美,是國內外罕見的石雕藝術品,極為珍貴。

玉虛宮是武當山規模最大的一宮,明代,武當道教常在這裡舉辦規模宏大宏大、氣氛莊嚴的齋醮活動。在明永樂二十二年(1424)秋七月,明成祖朱棣以 武當山宮觀告成,命正一嗣教真人、第四十四代天師張宇清,玉虛宮提點任自垣等在玉虛宮修建「金籙報恩延禧普渡羅天大醮」七晝夜,登壇法眾、登壇執事官員達 五十多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十二月,明孝宗在玉虛宮修建「吉祥好事」齋醮,長達49晝夜,花費白銀3000多兩。明天啟七年,即1627年,玉虛宮發生了毁滅性火災,其軸線主要建築均遭火劫。百年後,即清乾隆十年,玉虛宮再次遭到大火,其附屬建築一併化為灰燼。1935年夏,山洪暴發,數十萬方沙泥直泄玉虛宮,大片房屋被吞沒,號稱南方「故宮」的玉虛宮自此成一片殘垣斷壁……

玉虛宮大殿修復工程於2007年5月啟動,經過5年的保護性修復,玉虛宮宮牆、御碑亭、山門、龍虎殿、玉虛殿、玉帶河、宮內石板地面等工程已經完工。該修復項目完全按照修舊如舊的辦法,嚴格遵循文物維修的方式和原則,由清華大學古建築研究院設計。2012年9月底,武當山玉虛宮大殿修復落成典禮在玉虛宮隆重舉行,2012年10月16日,武當山大興六百年羅天大醮在這裡舉行。

古建築群

武當山古建築群,規模寵大,氣勢雄偉,著稱於世。1994年12月17日,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武當古建築起源追溯很早。秦漢時有許多隱士、道眾到此結茅為庵。有史記載,皇帝敕建於唐代。唐貞觀年間(627-649),太宗敕建五龍祠;大曆年間(766-779)建「太乙」、「延昌」等廟宇;乾寧三年(896)又建「神威武公新廟」。宋真宗時升五龍祠為五龍觀;宋宣和年間(1119-1125),創建紫霄宮。元代時建成9宮8觀。明永樂年間,永樂皇帝遣隆平候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禮部侍朗金純、工部右侍郎郭璡等率軍民工匠三十多萬人,用十二年時間,在武當山長達160里的建築線上建成9宮9觀等33處建築群。成化、嘉靖年間,又有所擴建和增建,使武當山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道場。據不完全統計,明代有各種建築五百多處,大小為楹二萬多間。清代至民國,或毀於兵火,或遭破壞、或坍塌,武當山建築規模逐漸縮小。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武當山古建築採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湖北省政府把全山古建築列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殿、紫霄宮、「治世玄岳」石牌坊、南岩宮、玉虛宮遺址等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撥專款修復和重建二百多間三萬多平方米,修復三條登山古神道以及古橋十幾座。現存較完好的建築129處,廟房1182間,建築面積43332平方米,仍不失當年的宏偉氣勢。

武當山古建築群是根據《真武經》中真武修真的神話來設計布局,突出了真武信仰的主題。在《真武經》中,真武的出生地為淨樂國,因此,在均州城外建有淨樂宮;五龍、紫霄、南岩為真武修煉之地;玉虛宮,因真武被封為「玉虛師相」而得名;真武曾領元和遷校府事而建元和觀;回龍觀、回心庵、磨針井、太子坡、龍泉觀、上下十八盤、天津橋、九渡澗等無不與真武修真的神話有關。這樣,就營造了一種濃厚的宗教氣氛,使朝山香客一進入武當山,就沉浸在真武修真的神話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加深了對真武的信仰和崇敬。

武當山古建築群的整體布局是以天柱峰金殿為中心,以官道和古神道為軸線向四周輻射。北至響水河旁石牌坊為80公里,南至鹽池河佑聖觀25公里,西至白浪黑龍廟50公里,東至界山寺35公里。在這些建築線上,採取皇家建築法式統一設計布局,整個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主題突出,井然有序,構成了一個完美的整體,堪稱我國古代建築的傑作。

武當山古建築群還體現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保持了武當山的自然原始風貌。工匠們按照明成祖朱棣「相其廣狹」、「定其規則」、「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動」的原則來設計布局。營建武當山的材料不是主地取材,而是從陝西、四川等地採買運來。《太和山志》記:「建武當宮觀材木,採買十萬有奇,悉自漢口江岸,直抵均陽,置堡協運。」在營建時,充分利用峰巒的高大雄偉和岩澗的奇峭幽邃,使每個建築單元都建造在峰、巒、岩、澗的合適位置上,其間距的疏密、規模的大小都布置得恰到好處,使建築與周圍環境有機地融為一體,達到時隱時現、若明若暗、玄妙超然、混為一體的藝術效果。

綜觀全山整個建築,薈萃了中國古代優秀建築法式,集中體現了皇宮的宏偉壯麗,道教的神奇玄妙,園林的幽靜典雅,民間的淳樸節儉等多種特色,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傳統建築風格。

大事記

漢高祖五年(西元前202年),置武當縣。

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太宗詔武當節度使姚簡到武當山祈雨而應。敕建「五龍祠」。

唐乾寧年間(896~897年),武當山列為「七十二福地」第九位。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玄教宗師張留孫向世祖忽必烈奏報武當山後,忽必烈大信其道。

元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封「武當福地」。

明永樂十年(1412年),成祖朱棣命隆平侯張信、駙馬督尉沐昕、工部右侍郎郭璡、禮部尚書金純等率20餘萬軍民大修武當山。

明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敕建的大岳太和山大小宮觀33處落成。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世宗令工部右侍郎陸傑提督重修武當山宮觀。

1961年,金殿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2月22日,紫霄宮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11月8日,武當山被國務院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1988年1月,「治世玄岳」石牌坊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4年12月17日,武當山古建築群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996年12月15日,南岩宮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7月,玉虛宮遺址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7年5月,啟動玉虛宮修繕工程。

2012年,武當山特區啟動武當大興600年20餘項大型系列活動。

2012年7月25日,五龍宮景區正式投入開發建設。

2012年8月1日,因南水北調,遇真宮頂升工程正式啟動。

2012年9月27日,玉虛宮修繕落成。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