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 > 景區景點 > 正文

千山

2020-06-16 20:17   來源:中文百科专业版   閱覽:


千山秋色

千山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位於遼寧省鞍山市東南18公里處,面積44平方公里。為東北四大名山之首,有「南有黃山,北有千山」之譽。千山為長白山支脈,主峰高708.3米。山峰總數為999座,其數近千,故名「千山」,又名「積翠山」、「千華山」、「千頂山」、「千朵蓮花山」,千山「無峰不奇,無石不峭,無廟不古,無處不幽」,古往今來一直是吸引眾多遊人的人間勝境。

千山由近千座狀似蓮花的奇峰組成,自然風光十分秀麗。它雖無五嶽之雄峻,卻有千峰之壯美,以獨特的群體英姿,像一幅無窮無盡的天然畫卷,展示在遼東大地上。「欲向青天數花朵,九百九十九芙蓉」,這是清代詩人姚元之對千山的絕唱。千山亦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有人云:「識得關東千山秀,不看五嶽也無悔」。

千山有景點300餘處,按自然地形分為北部、中部、西部和南部4個景區。北部景點主要有無量觀、龍泉寺、南泉庵、五佛頂和「小黃山」;中部景點主要有中會寺、五龍宮;西部主要景點有太和宮、鬥姆宮;南部景點主要有香岩寺、仙人臺。千山北部景區還新建了全周電影院、驚險世界宮、唐代古城等一批人造景觀,架設了五佛頂、小黃山兩條空中客運索道和森林火車。

遠在隋唐時期,千山就有寺廟建築,清代中期,道教傳入千山,相繼建成了「五宮」、「八觀」、「五大禪林」、「十二茅庵」等38處不同風格的廟宇和大量的碑、塔、亭、閣。


千山 景區大門


千山 三官殿


千山 「毛主席萬歲」石刻


千山 可怜松


千山 葛公塔 · 沈阳太清宫第二十代方丈葛月潭羽化后的墓塔,为张学良等捐资建造

地理環境

千山位於遼寧省鞍山市東南17公里處,總面積44平方公里,素有「東北明珠」之稱。南臨渤海,北接長白山,群峰拔地,萬笏朝天,以峰秀、石峭、谷幽、廟古、佛高、松奇、花盛而著稱,具有景點密集、步移景異、玲瓏剔透的特色。

千山,以奇峰、岩松、古廟、梨花組成四大景觀。按自然地形劃分為北部、中部、南部、西部四個景區。包括20個小景區和228處風景點,分布在幾條溝谷內。景色秀麗,四季各異,是集寺廟、園林於一山的風景旅遊勝地。盛夏時節,這裡氣候極為涼爽,空氣特別清新,到千山避暑度假絕對是您的明智選擇。

千山,一年四季景色各異:春天梨花遍谷山花滿壑;夏天重巒疊翠,郁郁蔥蔥;秋天漫山紅葉,落霞飛虹;冬天銀裝素裹,雪浪連綿。美景佳境終年紛呈,吸引遊人流連忘返。

千山不僅以其秀麗風姿吸引眾多遊客,更適于痴迷於自然山光水色、松青花豔的攝影愛好者一年四季從事創作。5月的千山,到處是盛開的梨花,嫩綠叢中,花香襲來沁人心脾。6月初夏的千山,松濤陣陣,樹影婆娑,似在上演著綠色的圓舞曲,給人以和諧、優美的感覺。金秋十月,藍天白雲下,漫山遍野處處金黃,觸目皆是染霜紅葉,是攝影採擷收穫的黃金季節。12月的千山到處是銀裝素裹。風雪中,松柏更加挺拔,山勢尤為峻奇。難得的冷峻壯美,更會使攝影創作美不勝收。

千山,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統一,而宗教文化是千山人文景觀的主體。「臨山已諦金鐘響,入廟先聞玉爐香」。千山有寺、觀、宮、廟、庵等20餘處,宛如一顆顆閃光的寶石,鑲嵌在奇峰秀谷之中,使古老的千山更加迷人。這些古老而宏偉的寺廟,有的高聳于險峰之上;有的依偎于群山環抱之中;有的坐落在嚮陽坡上;有的隱蔽在古松怪石之陰,與自然景物彼此烘托,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優美、雅緻、幽靜的動人畫面。正如清初鎮國公愛新覺羅高塞在詩中描寫的那樣:「梵宇起中天,香岩響碧泉。虛堂清曉露,幽壑靜鳴蟬。恣引螺峰翠,松含像巔煙。寺以峰為屏,山借寺為顯。」除廟宇外,還有無數洞、塔、亭、碑也是千山人文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主要景點

主峰


千山 仙人臺

仙人臺,又名觀音峰,以丁令威成仙化鶴歸來的傳說而得名,位於南部遊覽區諸山脈之巔,大安、中會,香岩諸寺和五龍宮諸廟宇拱衛之中,是最適宜觀看日出的最高峰。海拔708.5米,為千山風景區最高峰。登山遠望,諸峰千姿百態,無限風光盡收眼底;古松參天迎風瀉濤,怪石嶙峋星羅棋布,古洞寶塔雲煙繚繞,湖光山色相映成趣。仙人臺峰奇、地險,峰頭似蛇背,長20餘米,寬10米,峰頭西端,撅起一巨大石柱,呈四棱形,高7米,直徑約20米,由東稍北傾斜,狀如鵝頭,故俗稱鵝頭峰。西南北三面均為峭壁深淵,唯東一面可行。

明朝初年,在峰頂大興土木,將半球峰頂變成一平台,修建成仙人臺。上面基石上刻有棋盤,周圍安放八仙和南極壽星的石雕坐像,布陳為慶壽,弈棋行圖。鵝頭下峭壁上,有一佛龕,內浮雕一尊半身觀音菩薩像。佛龕之上橫刻「仙人臺」三個篆字,係清光緒舉人徐景濤所題。鵝頭峰原名華表柱。

千山 彌勒大佛

大佛

在眾多的奇峰中,最為奇特的是千山大佛。千山彌勒大佛(石佛)位於千山風景區北部,是自然造化的全國特大石佛之一。佛像身高70米,體寬46米,頭高9.9米,頭寬11.8米,耳長4.8米,依山而坐,貌似彌勒,形象逼真,神態可掬,栩栩如生,端坐于千朵蓮花山之中,為千山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大佛地處千山第二高峰五佛頂的東南方,距著名的廟宇南泉庵東南300米,海拔520米,整座大佛就是一座高聳的山峰。圓圓光亮的頭部高如三層樓房,長滿綠苔的濃眉之下長著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其五官擺放位置適宜,比例恰到好處。大佛左手分開放在膝蓋上,右手握拳,手臂壓在右腿上,右胳膊上方還端坐著一尊南極壽星,從整體看去是向右傾坐的姿態。在其胸前還天然形成一隻捻珠,其長短比例及位置非常神奇,迎著陽光還可以看到圓圓的珠環。大佛的右手背上有人工鑿刻的直徑約3米的大圓環,其凹凸部分迎著陽光從遠處看去自然形成一個明暗對比強烈的光環。有人說這個光環是個「八卦圖」,也有人說是個「法輪」,種種說法不一。在大佛腹部中央有一個高2米、寬1.2米的橢園型的空洞,在其邊緣還長著棵小松樹,從遠處看去宛如一叢長毛掩蓋著大佛的「肚臍眼」。在大佛的最低部還長著兩隻寬大的腳。在對這尊大佛的挖掘考證中,竟然發現了許多歷史上有人拜祭的痕跡。在距大佛對面200米,高約70米的峭壁上有一個人工鑿刻的1米寬、6米長的古拜佛臺,其花崗岩檯面已經風化,據地質專家鑑定,花崗岩風化到如此程度,起碼要有上千年時間。在古拜佛臺的下方30米處,人們還發現曾有人焚香拜祭用的瓷質供碟和近尺厚的香灰。據考古學家考證發現,挖掘出來的供碟是明清時期的瓷製品。由此可見,大佛早在明清時期或者明清之前就已被高僧所識,並供奉膜拜。

1993年3月19日,千山管理局曾接到盤錦衛校高級講師張柳春的一封信。他在信中說,民國時期一個叫于文波的人曾在千山出家,那時曾有人指點,讓於文波去拜祭大佛……從這封信中可以看出,在民國時期一些出家人就知道彌勒大佛。

千山 天上天景區

天上天景區

天上天景區位於千山風景名勝區北部,東起千山正門,西至,五佛頂,面積約5平方公里,海拔450—550米,為千山第二高嶺,山峰奇峭,怪石嶙峋,懸崖絕壁,蒼松翠柏,錯落其中,以峰奇,石奇,松奇而著稱。

天上天景區是千山風景區唯一一個高嶺遊覽區,平均海拔520米,唐太宗李世民,清康熙、乾隆等帝王曾遊覽過此景區。相傳唐王李世民,住大安寺到無量觀「振衣岡」上抖過戰袍。

金代皇帝世宗完顏雍曾到千山靈岩寺探望其母貞懿太后。

清代康熙,乾隆、嘉慶皇帝也都到或從遼陽古城望千山,並留下遺蹟題詞和詩文。

王爾烈陪同嘉慶皇帝在千山找的那塊「木魚石」、即曹雪芹寫的石頭記(紅樓夢)中那塊有靈氣石頭,金世宗住的遺址、蟄龍亭、博愛樹、貞懿太后住的遺址內出土的30多萬枚銅錢均在景區範圍內。

1996年在景區內建了索道,在索道下文建了御覽殿,殿為高臺基單簷歇山式建築面闊五間,雕粱畫棟,在,其後面又建了半月牙式迥廊, 內嵌青石板雕像千山著名傳說:仙子繡蓮、童子弈棋、令威化鶴、薛才征東、無佛五佛、御賜龍泉、伏虎禪師、香岩雪庵、全後修禪、敕建龍泉、梵腿煮石、剩人函可、無根奇石、太琳鑄鼎、釋道同源、康熙巡遊、寓居龍泉、嘉慶尋石18幅,遊覽至此品佛、仙之悠,睹聖君、明主之奕彩、回顧歷代珍聞,逐幅賞玩,體會中滋味、定能生悅意之快,至身佳境之愉。

天上天景區以自然景觀為主,以奇峰、怪石、古廟、岩松而著稱。千山著名道觀無量觀和五大禪林之一的祖越寺位於此景區。景區由正門至御覽峰為上段,至玉霞關為中段,至五佛頂為下段,上看怪石,中看秀峰,下看奇松。著名景點有天上天、七重天、九重天、天外天、一線天、一字天、夾扁石、無根石、木魚石、鸚鵡石、可憐松、探海松、望天蛙等100餘處。乘座天上天索道您可以安全快捷地到達主峰天上天,盡覽千山的秀美景色。天上天景區有全國唯一、民間普遍信奉的喜神、財神、三星(福、祿、壽)、文昌帝君等民神為主的喜神殿、財神殿、文昌個閣。該景區每年舉辦的增福、添壽、發財的禮拜祭活動,其中文昌帝君更是人們求學進取的可祿之星。

奇峰三魁

千山有九百九十九峰,其中有109峰,峰峰都奇,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在109座奇峰中,著名的有31峰,其中仙人臺、五佛頂、金剛峰為千山奇峰中三魁。

觀音峰 也稱仙人臺,又名仙人弈棋臺。位於千山南山,是千山主峰頭之一,也是千山最高峰,海拔708.3米。峰頭似駝背,東北西南走向,長20米,寬5米。峰頭西端,突起一巨大石柱,是四棱狀,高7米,周圍約26米,嚮東稍北側斜,狀如鵝頭,俗稱鵝頭峰。明代初期,在鵝頭峰頂大興土木,修成臺狀,基石上面刻有棋盤,周間安放八仙和南極壽星的石雕坐像,佈陣慶壽、弈棋行樂圖。東峭的佛龕上方橫刻「仙人臺」三個字,係清光緒年間長沙舉人涂景濤所題。西峭壁上有石拱大門和牆垣殘跡。此乃遼金時期觀音閣舊址。仙人臺又名觀景臺,素有觀渤海、觀日出、觀「蓮花」、觀雲飛、觀松風之說。

千山 五佛頂

五佛頂 位於千山北麓西海北山,為千山北部最高峰,千山第二高峰,海拔554.1米。峰頂峻而平,南北長2O餘米,東西15米,兩端窄,呈棗核狀,總面積300平方米。上為粗粒花崗岩質,少土多沙,無草無水,視野無障。平面安放5尊石佛坐像,高不過l米,西南背北,五佛頂由此得名。

金剛峰 位於大安寺西側,為石峰,宛如一座寶塔,又似一尊巨大的金剛石像,高70米,十分雄偉。呈圓錐形,南東西三面是刀削般峭壁,上面生長數十株矮小而古老的松樹,虯枝橫發,風吹時搖搖欲墜。北與通明峰相連,棱石交錯,石濤縱橫。清初,僧人視此峰如金剛,故以金剛命之。

怪石古松

千山有無峰不奇,無名不怪之說。千山的峭石,俗稱怪石,數量多,遍及各遊覽小區。著名的怪石有太極石、拴馬石、木魚石、無根石、壽星石、鸚鵡石、金蟬石、栽木石、三星石、龜石、五瓣石、蓮花石、玉簪石、馳兔石、石人石、獅子石、睡貓石、五松石、臥龍石、鳳凰石、古池石、缽孟石、煉魔石、鸚哥石、巨人石、白虎墩石、迎額石、銷鑰石、兩半石、石鍾石、石鼓石等30餘處。這些怪石都很奇特,大部分還有傳奇故事。太極石有6O年翻一次身的傳說,木魚五有嘉慶皇帝老師王爾烈領著嘉慶皇帝尋找木魚石的傳說,玉簪石有積翠仙子的碧玉簪化成的傳說。無根石似每人肩瓶,壽星石宛如南極壽星雕像,龜石長段細長宛如龜頸首, 臥龍石活像一條無頭的臥龍等等,真是敘不完的美好傳說,說不盡的奇特。

千山古松名木是千山風光景色的又一絕。以景觀命名的古松林有大安寺北山「萬松林」、無量觀下方「密松坡」、龍泉寺大雄殿周圍「萬松主照」、南泉庵照山「密松林」,以景觀命名的古松名木有蟠龍松、皇姑松、可憐松、抱石松、探海松、石盤松、醒了松、石臼松、象鼻松、童子松、三龍松、救命松等24株,其中蟠龍松、掃帚松、醒了松為國家重點保護古松,皇姑松、天柱松、可憐松、抱石松也是眾松中的佼佼者。

名泉古井

林間溪水泉水相匯,是千山風景區的一大特色。名泉有龍泉、南泉,如醴泉、洪谷泉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龍泉。此泉位於龍泉寺昆盧殿下,味甘美,久旱不涸;上建龍王廟,水曰龍泉。有記載云:「泉源出寺吐符應生峰下石罅間 …」此水也曰龍泉;還據相傳,因唐太宗李世民出征遼東時,喝了此泉水故傳為龍泉。龍泉谷和龍泉寺之名,均以此泉命之。在名泉中,還有位於五龍宮的老龍潭和碧水龍潭,以及位於香岩寺的龍潭,碧水龍潭位於千山北谷悟公塔東南,修建於1959年,是千山惟一的人工湖。湖的面積1.3萬平方米,蓄水40萬立方米。雄居南北兩山大壩,是三孔呈拱橋式。湖長曲形,西高東低以地勢三疊水,主湖心有映水小湖,北岸有望水亭,西南岸有鶴真草堂。湖四周奇峰環繞,古木參天,景色優美,是目前千山風景區惟一以水為中心的遊覽點。

千山古井較多,保存和觀賞價值較高,其中最古老、完好無損的是八寶琉璃井和雙井。八寶琉璃井又叫八角琉璃井,是古祖越寺僧食用井,用規整的條石砌成,八角形,深4米左右,直徑 1.6米。雙井又叫梅花井、松門井、龍泉井、雙泉井等,為二井,相距2.7米,古井深3米多,井口直徑0.4米,井內直徑1.5米,用石旋砌而成。左井深3米,井口直徑0.5米,井內直徑1.5米,也是用石旋砌而成,這兩口井鑿建於遼代,是古朝陽寺食用井。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