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 > 景區景點 > 正文

布達拉宮

2020-06-16 21:31   來源:中文百科专业版   閱覽: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藏文:པོ་ཏ་ལ;英語:Potala Palace),坐落于中國西南部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市中心的紅山上,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堡式建築群。「布達拉」為梵語「普陀」的音譯,原指觀世音菩薩所居之島。布達拉宮始建於吐蕃王朝第32代贊普松贊干布時期(西元7世紀),當時稱「紅山宮」,後來隨著吐蕃王朝的沒落而逐漸毁棄。西元17世紀時,五世達賴喇嘛在紅山宮的舊址上重新修建了宏偉的宮殿,稱「布達拉宮」。此後這裡一直作為西藏政治和宗教的中心。今天,布達拉宮以其輝煌的雄姿和藏傳佛教聖地的地位,成為世所公認的藏民族象徵。

布達拉宮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聖地,每年至此的朝聖者及旅遊觀光客不計其數。1961年3月,國務院列其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其為世界文化遺產;2013年1月,國家旅遊局又列其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布達拉宮整座宮殿具有鮮明的藏族風格,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占地面積36萬餘平方米,主建築共13層,高117米。宮中收藏了無數的珍寶,為一座藝術殿堂。布達拉宮的主體建築包括白宮、紅宮以及周邊與之相搭配的各種建築。以白宮為主體的建築群建成於1648年。白宮是歷代達賴喇嘛進行政治、宗教管理的地方,建築坐北朝南共7層;紅宮位於布達拉宮的中部,以紅宮為主體的建築群竣工於1694年,共6層,這裡是供奉歷代達賴喇嘛靈塔以及進行各種宗教活動的場所。此外,布達拉宮還包括有山上的僧官學校、僧舍、東西庭院以及山下的雪老城、西藏地方政府馬基康、印經院、監獄、馬廄、布達拉宮後園、龍王潭等附屬建築。

布達拉宮 景觀

布達拉宮 景觀

布達拉宮 景觀

概述

布達拉宮,在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市區內,位於市駐地瑪布日山(即紅山)之上。布達拉,梵語為「普陀」,漢文作「普陀羅山」、「佈雷峰廟」。建於7世紀,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是西藏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築群,屬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7世紀初,松贊幹布繼承贊普位後,以其雄才大略進行了一系列部落兼併戰爭,逐步統一了西藏地區,建立起強盛的吐蕃奴隸制政權。663年吐蕃遷都拉薩(史稱「羅娑」)後,松贊幹布便同唐王朝締結姻好。641年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松贊幹布「乃為公主築一城以誇後世」。傳說當時築有每邊長1里的高大城牆,在紅山上修建了999間房子,連同山頂紅樓共1000間。建成的王宮遍飾寶物,鈴鐸冷然,堂皇壯麗。後來的佛教徒將其比為第二殊境「普陀山」,因而命名為「布達拉宮」。布達拉宮就是「普陀山」的音譯。此後,由於天災人禍,松贊幹布時期修建的布達拉宮沒有完全保留下來,先是在墀松贊時遭受雷擊引起火災,繼而在吐蕃王朝末期毀於兵亂。曲結哲布(法王洞)和帕巴拉康(帕巴殿)是當年的遺存。現在的布達拉宮是17世紀以後在被毁宮堡和遺址上重新修建的。1642年,第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得到蒙古固始汗的武邊扶持,建立起噶丹頗章(兜率十萬尊勝宮)地方政權,拉薩再度成為西藏的政治中心。第五世達賴執掌政教大僅後,即於1645年命第巴(總理西藏事務的官員,意為「大管家」)索朗熱登重建布達拉宮。1652年第五世達賴去北京覲見清順治皇帝,次年受冊封,正式確立為西藏地方的政府首他回到拉薩時,白宮已竣工,第五世達賴即從哲蚌寺的噶丹頗章移居布達拉宮。1682年第五世達賴圓寂扣,第巴·桑結嘉措(1653~1705)便在布達拉宮正中拆毁部分舊房修建紅宮和靈塔;修建紅宮時動用各類工匠七千餘人,耗銀213.4萬兩。清康熙皇帝專門派了1141名流、滿族工匠進藏參加建築,尼泊爾也派了一些工匠援助修建,1693年完工,是年藏曆4月20日舉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禮,並在宮前立無字石碑以示紀念。從17世紀中葉至1959年以前,布達拉宮一直作為歷代達賴喇嘛生活起居和從事政治活動場所,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權力中心。

布達拉宮起基於瑪布日山南側山腰,依山熱修築到山頂。其主體建築是由大小經堂、靈塔殿、佛殿、臥室,經學院、僧舍等組成;東西長360米,南北寬約140米,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加上山前城郭以內和山後龍王潭(藏語稱「魯康」,是拉薩著名的園林建築)範圍,占地面積達41公頃(41萬平方米)。宮前城郭,即現稱為「雪」的地方,北面依山,其餘三面圍以高大的城牆(高6米,底寬4.4米,頂寬2.8米),頂部外側砌女兒牆。南城牆正中為三層石砌城門樓,門內有石砌影壁,行人可繞影壁兩側進出。城郭東南、西南拐角有角樓,東、西城牆中段有側門樓。場面內建築除部分居民住房外,大部分為達拉宮所屬的辦事機構、印經院、監獄、倉庫、馬廄、各種作坊等。布達拉宮外觀13層,最高層達117.19米。宮牆系花崗石砌築,最厚處達5米,牆基深入山體岩層,牆身收分顯著,部分牆體的夾層內還灌注了鐵汁,以增強建築的整體性和抗震能力。建築充分利用地形和空間,分層合築,層層套接,錯綜複雜。白宮外牆刷白色,紅宮外牆刷赭紅色。紅宮中央採用上下七層貫通的豎向大窗格,與其餘部分和白宮的較小窗戶以及細狹的通氣窗形成強烈的對比。堅實厚重的石牆與金頂相結合,使建築型體高低錯落,造型雄偉莊重,形成明暗、虛實和色彩上的對比,突出了中心主體建築,達到了高度和諧統一。

布達拉宮正面山下沿「之」字形鋪石階梯通道蜿蜒而上(階梯最寬處達10餘米),可通往東、西大門。東大門稱」平措多朗『,是入宮主要通道,入口門庭有4根「亞」字形紅色雕花木柱,兩壁繪大幅四大天王像,門楣飾一排獅座雕像。進入大門後透過透過幽暗的複道(為典型的階梯式)可直達白宮正門外的大平台「德陽廈」(面積約2000平方米),地面用「阿嘎土」(藏族特有的建築材料)夯築,光潔平整。這裡是喜慶節日專供達賴喇嘛及高給僧俗官員賞玩歌舞跳神表演的場所。德陽夏南北兩面有迴廊,東西的樓房為僧官學校(系1749年創辦)舊址,學校專門為噶廈(全稱「噶廈朗傑」)政府培養中級僧官(孜仲),一向由山南每珠林寺洗派精通歷史、佛學、藏文和曆算的高僧任教師。白宮大門門廳有4根「亞」字形大木柱,柱體雕畫繁麗;門廳四周遍繪壁畫;有7世紀修建大昭寺的場面,有7世紀布達拉宮的規模和唐皇五試婚使、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等;南壁上還寫著蓋著第五世達賴手掌印的誥令,明令第巴·桑結嘉措代行其權,全藏僧俗都要聽從,頗值得研究。

布達拉宮的主體建築,就其功能主要分兩大部分:一是白宮,為達賴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動的地方;二是紅宮,為歷代達賴的靈塔殿和各類佛殿。紅宮居中,白宮橫貫兩翼,紅白相間,群樓重疊,其外觀具有宮殿與寺廟的雙重特點。在宮殿的頂端排列著6個各具風格的金頂;四角鏊突,獸吻飛簷;屋麵包以鎏金筒瓦,屋脊飾以鍍金共命鳥和塔式寶瓶等,加上一排排金色的經幢,金光閃閃,格外壯麗。

第一部分主要集中在白宮。措欽廈(東大殿)為白宮內最大的殿堂,建於17世紀中葉,用44柱建成,是達賴喇嘛舉行坐床(即登位)、親政大典等重大宗教、政治活動的場所;達賴寶座在殿堂北部,寶座上方懸掛「振錫綏疆」大匾,匾上有「同治御筆之寶」的紅色璽印;大殿東壁繪有唐金城公主進藏的故事壁畫。白宮之顛有兩套寢宮,終日陽光朗照,俗稱「東、西日光殿」:西日光殿(藏語稱「尼悅索朗列吉」)是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的寢宮,由臥室、小經堂等組成;該殿是達賴舉行「早期」的地方,規定四品以上的僧官才能入內,對俗官限制更嚴。東日光殿(藏語稱「甘丹朗色」)是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的寢宮,室內採光良好,陳設豪華,充盈珠光寶氣。

第二部分主要集中在紅宮。主體建築是歷代達賴的靈塔殿,主體建築是歷代達賴的靈塔殿,其中以第五世達賴羅桑嘉措的靈塔殿(藏林靜吉)最為考究。殿中除第五世達賴靈塔外,還有第十世達賴楚臣嘉措(1816~1837)、第十二世達賴成烈嘉措(1856~1875)的靈塔和兩座尊勝塔。第五世達賴靈塔居中,是建造最早、規模最大、裝飾最豪華的一座,建於1690年,高14.85米,為方座圓身,分塔座、塔瓶、塔刹三部分。達賴的遺體用香料、紅花等保存在塔瓶內。塔瓶、塔座用金皮包裹,共耗黃金十一萬餘兩,並鑲嵌一千五百餘顆金剛鑽石、紅(綠)寶石、翡翠、珍珠、瑪瑙等珍寶。殿內有16極粗壯高大的方木柱,柱下以大斗承托雙層小鬥,梁頭斗栱精雕細刻,瀝粉描花;頂棚懸掛幃幔和華蓋;塔前陳設金燈金碗、明清琺琅瓷器、各式法器祭器等;殿上冠以金頂,光彩奪目,富麗堂皇。司西平措(西大殿)是第五世達賴靈塔殿的享堂,建築面積680平方米,由48根方柱組成,淨高6米余。該殿是紅宮中最大的殿堂,其方柱和斗栱、梁枋彩畫或鏤空雕刻佛像、獅、象和各種植物紋樣等圖案。門楣上部、殿堂四周及內院迴廊遍繪壁畫,其中有第五世達賴生平活動的壁畫,特別是1652年第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善慧海)去北京覲見清朝順治皇帝的場面在畫面中占顯要的的部位,是極其珍貴的歷史資料。大殿四周除達賴靈塔殿外,還有三座配殿:達賴世系殿(仲熱拉康),位於大殿北側,主供釋迦牟尼和第五世達賴,以及第一至四世達賴(即:根敦珠巴、根敦嘉措、索麵嘉措)、藥師八如來、三世佛等造像和第十一世達賴克主嘉措(1838~1855)靈塔。殿內經架上置一套清雍正皇帝送給第七世達賴格桑嘉措的北京版藏文《丹珠爾》經卷;上天之道佛殿(朗仁拉康),位於大殿東側,殿內主供高2.4米的銀鑄宗喀巴坐像,其兩旁有七十餘尊格魯派和噶當派著名僧人銅鑄像;持明佛殿(仁增拉康),位於大殿南側,殿內主供高2.3米的銀鑄宗喀巴坐像,其左右為蓮花生八個化身(即:釋迦獅子、蓮花生、日光、獅子吼、忿怒金剛、蓮花金剛、蓮花王和愛慧)銅像,佛座上裝飾有木雕孔雀、獅子、神馬、大象等,雕技精湛,殿內還有8座銀制佛塔(即:疊蓮塔、吉祥多門塔、降佛塔、尊勝塔、菩提塔、神變塔、離合塔、涅盤塔),富麗堂皇。

布達拉宮內可以與第五世達賴靈塔殿的宏大規模比擬的是第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的靈塔殿「格來頓覺」(A這裡靜坐修法。室正中現存有爐灶,灶上置有石鍋、石臼,據說這些都是松贊幹布進的原物。室內供奉有松贊幹布、文成公主、墀尊公主、芒松赤江妃(松贊幹布王妃)、吞彌·桑布扎、祿東贊等早期塑像,表情生動,衣褶流暢,為吐蕃時期的雕塑藝術珍品。室內淨高3.7米,原有2根木柱保存完好,柱上替木的正面雕刻獸面及摩尼寶珠、卷草,有明顯的吐蕃時期風格;為加固梁椽屋頂,後世先後添加了9根木柱,從面蛤錠間不足27平方米的建築內竟密布了11根木柱,但整修建築卻由此保留下來較多的歷史原貌。曲結哲布的樓上是著名的帕巴拉康(聖者佛殿),也是布達拉宮的早期建築之一,但歷史經維修已失原貌。殿內主供帕巴·洛桑夏然佛,傳為松贊幹布所供的本尊佛像,亦是布達拉宮的主要供佛。殿內四面的佛櫥中還供有第五世、七世、八世、九世達賴、宗喀巴的造像,以及蓮花生、宗喀巴、第十二世達賴幼年的腳印石。殿外門上懸掛著清同治皇帝擤賜的「福田妙果」匾額。

紅宮的最高殿堂是三界興盛殿(薩松朗傑)。建於1690年。殿內正中供奉著清康熙皇帝的生長祿位,上面有藏、漢、滿、蒙四體文字的「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個金字;在生長祿位的後面,是一幅清乾隆皇帝的畫像。每逢藏曆新年,達賴喇嘛要向祿位和畫像進行朝拜。三界興盛殿的西側是仍樂宮(本丹吉),亦建於1690年,第六世達喇嘛倉央嘉措(1683~1706)曾將此做為經堂。其北部設有經臺和達賴寶座。四周佛櫥中供有大小無量壽佛一千餘尊,故又稱「長壽佛殿」(蔡巴拉康)。此外,紅宮的二三層不有眾多的佛殿:時輪佛殿(堆廓拉康),供有鍍金的時輪壇城一座及鍍金時輪金剛8尊,以及泥塑時輪喇嘛世系像等:上師殿(喇嘛拉康),殿內供有西藏著名的喇嘛鑄像三百餘尊,並有第三世、五世、六世達賴以及宗喀巴、蓮花生等的塑像;于闐銅佛殿(昊瑪拉康),殿內供有八百餘尊佛像,其中部分為印度、尼泊爾等國鑄造;藥師殿(曼拉康),殿內主供鍍金藥師領先如來像,此外還有漢族、藏族、印度和尼泊爾的著名藥師像三百餘尊;壇城殿(洛拉康),殿內有3座1751年鑄造的銅質大型壇城,用以供奉密宗「桑第傑松」三佛。清乾隆帝擤賜12個金質牌坊分別安裝在3座壇城的4道門上;甘珠拉康,是珍藏《甘珠爾》經典的殿堂,有用金汁抄寫的曆算書和宗喀巴傳、達賴喇嘛傳等藏文典籍。紅宮南側腳下的朗傑扎倉(經學院),建於1645年,是布達拉宮一百多名僧人習經頌經的場所。

布達拉宮的大小殿堂,門廳、迴廊遍布壁畫,畫面生動,題材豐富,色彩豔麗。其中以西大殿(司西平措)二樓壁畫廊最為突出,所繪698幅壁畫是前後藏四百餘名畫師精心繪製的。壁畫的內容多為宗教題材,譬如:各類佛、菩薩、護法神和西藏佛教大師蓮花生、阿底峽、宗喀巴、歷代達賴的畫像以及佛經故事、宗教神話等。另一部分取材于歷史或生活習俗,譬如:唐皇五難吐蕃求婚使者、文成公主進藏、修建大昭寺、最初的布達拉宮、第五世達賴覲見清順治皇帝、清廷派固始汗覲見第世達賴、第十三世達賴覲見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等歷史事件及傳說;特別引人注目的是17世紀重建布達拉宮的畫面,給後人提供了研究西藏古代營建施工技術的寶貴史料。壁畫中可以看到大批工匠在砌築牆基,許多人抬著巨大木、石負重前行,運送石料、木材的牛皮船在湍急的拉薩灌中搏鬥,工匠們在冶煉、加工、鍍金等場面。壁畫中不有反映藏族人民生活的題材譬如:騎射、角力、游泳、奏樂、舞蹈、農耕、狩獵、舟渡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布達拉宮三百餘年來長期作為西藏「政教合一」政權的中心,收藏和保留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文物。除壁畫、雕塑、靈塔等以外,還藏有稀世珍寶《貝葉經》以及大量的藏文經卷,其中有從薩迦寺搬來的明永樂八年藏文硃版《甘珠爾》、清雍正皇帝送給第七世達賴的北京版藏文《甘珠爾》。各類文物中值得重視的是明、清以來中央政府關於西藏的各種封敕達賴喇嘛的金冊、玉冊、金印以及清乾隆皇帝御賜為挑選在賴轉世靈童而設有金本巴瓶(通高34厘米)。宮中還藏有歷代唐卡、明清錦緞、瓷器、琺琅、玉器等,這些歷史文物表明瞭西藏地方政權和中央政府的臣屬關係以及西藏和中原地區的頻繁交往。

建築風格

布達拉宮整體建築

布達拉宮屹立在海拔3700餘米的西藏自治區拉薩市中心的紅山上,占地面積4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主樓紅宮高達115.703米。是西藏地方規模最大、式樣最全,美麗如畫的宮殿。布達拉宮所用建築材料為土、石、木三種。宮殿的設計和建造,根據高原地區陽光照射的規律,其牆基寬而堅固,外牆面收分明顯,殿基下面有四通八達的地道和通風口。屋內有柱、鬥拱、雀替、梁、椽木等,組成撐架。鋪地和蓋屋頂用的是藏語名叫「阿嘎」的堅硬土。所有這些設計能使力度平衡,壓力適度。這些符合科學計算的建築,如遇到地震等自然災害,城牆不易倒塌,各大廳和小寢室的頂部都有天窗,透過這些採光口能使陽光直接射到屋裡,又能調解室內空氣;此外,周圍的走廊互相聯結,有利於陽光折射。宮內的柱、梁上有各種雕刻,牆壁上繪有各種彩色壁畫,主宮頂上有金光燦爛的金頂,還有寶幢、屋脊寶瓶、祥麟法輪、牛毛幛等飾物。屋簷下有各種鬥拱,檉柳女兒牆上有同治鍍金的十相自在咒文等,宮內外的這些飾物都有自在的特殊用途。除了室內冬暖夏涼之外,整個宮殿充分體現了藏名族的獨特建築風格。

紅宮建築群

紅宮建築群

布達拉宮紅宮主樓高115米,高十三層。西元1682年(藏曆十一繞迥水狗年二月二十二日),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在布達拉宮圓寂。1690年(藏曆十二年繞迥鐵馬年),西藏第五代攝政王第司•桑結嘉措為追悼五世達賴喇嘛,主持修建了五世達賴喇嘛靈塔和五世達賴喇嘛靈塔殿,並據此殿堂開始著手擴建紅宮。據《布達拉宮維修報告》記載,當初第司•桑結嘉措曾設想,將五世達賴喇嘛的靈塔殿修建成三層金頂,並在天窗上建築幢形佛堂,將十二歲釋迦牟尼等身像置於佛堂中心,將其修建成五部佛環繞金剛持等整套反映時輪法規的建築群。但是,此處原是當年法王松贊幹布曾居住過的法王洞,其上層建築曾是五世達賴喇嘛修行之處—聖觀音殿(帕巴拉康)。根據佛事占卜的結果,還是以安放舊址為好。因此,在這次擴建過程中,保留了一部分原來的建築,即北部殿堂原封未動,大規模擴建東西庭院。之後,歷經各代達賴喇嘛的擴建,直到十三世達賴喇嘛靈塔殿的落成,布達拉宮紅宮建成了主樓高115米,高十三層的宏偉建築。

金頂群

伍孜加毗——金頂群  金頂群是布達拉宮一處獨特景觀,位於布達拉宮主樓紅宮之巔,共有7座金頂,均為銅鎏金製成。自東至西依次為九世、八世達賴喇嘛靈塔殿金頂,布達拉宮主供佛殿金頂和七世、十世、五世、十三世達賴喇嘛靈塔殿金頂。其中五世、七世、八世、九世、十三世達賴喇嘛靈塔殿金頂為歇山式金頂,金頂上裝點著寶瓶、共命鳥、鰲頭等飾物;主供佛殿(聖觀音殿)和上師殿金頂為六角式金頂,金頂上裝點著寶瓶、火焰寶、摩尼等飾物。每一座金頂的最頂端部位還安裝有三眼火焰似的鋒利鐵叉,是古代藏區高層建築避雷裝置,是古代科技的具體體現。整個金頂群氣勢宏大,金碧輝煌,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

白宮建築

白宮建築

1642年(藏曆十一繞迥水馬年),在統治青海的蒙古酋長固始汗的武力扶持下,五世達賴喇嘛建立了甘丹頗章地方政權。為了鞏固新政權,五世達賴喇嘛決定在布達拉舊址上重建布達拉宮。西元1645年(藏曆木雞年三月二十五日),五世達賴喇嘛阿旺羅桑嘉措、固始汗和攝政王第司•索朗繞登聚議紅山,商討重建布達拉宮的相關事宜。二十六日,開始正式設計。全部工程由第司•索朗繞登主持。此次重建,保留了松贊幹布所建的法王洞,並在其部分建築基礎上興建了白宮。西元1647年(藏曆水豬年七月),布達拉宮的主題工程基本完成。1648年(藏曆土雞年四月),外圍工程竣工。五月初,東大殿、大藏經殿、密乘樂園大殿的壁畫開始繪製。西元1652年(藏曆水龍年),五世達賴喇嘛前往北京覲見清順治皇帝。順治皇帝授予金冊,並賜金質「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之印。西元1653年,五世達賴喇嘛返回西藏時,布達拉宮白宮重建工程竣工。甘丹頗章政權即便從哲蚌寺遷至布達拉宮。之後,布達拉宮就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

建築層次  白宮平面大致呈梯形,主要為達賴喇嘛的寢宮和處理政務的場所。白宮共計七層,二層內部幾乎無柱,內砌有很多矩形的地壟牆,形成小巷,其平面形式可承受巨大的壓力;三層開間比二層要大一些,設有門廳和內引室;四層根據三層牆體走向設柱,增大開間;五層局部以薄牆分隔;六層設有王宮、雪嘎、經師住處、噶廈、本急收發室等,七層為頂層。

布宮女兒牆  女兒牆被視作欄杆,並對建築立面起裝飾的作用。從建築上講女兒牆指的是建築物屋頂外圍的矮牆,主要作用除維護安全外,亦會在底處施作防水壓磚收頭,以避免防水層滲水、或是屋頂雨水漫流。依建築技術規則規定,女兒牆被視作欄杆,並對建築立面起裝飾的作用。布達拉宮的女兒牆高低似無定製,紅宮屋頂的女兒牆高2米,白宮女兒牆高1.4米。

前道石梯  布達拉宮前坡登山石階。石階總長約300米,道寬5-8米。從無字碑開始嚮西可直抵上僧舍、下僧舍;嚮東經大覺解脫道大門直抵紅宮;透過圓滿匯集道大門經僧官學校抵白宮東庭院,還與玉階窯相接。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