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 > 景區景點 > 正文

八達嶺長城

2020-06-16 23:49   來源:中文百科专业版   閱覽:


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市延慶區軍都山關溝古道北口。是中國古代偉大的防禦工程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明長城的一個隘口。八達嶺長城為居庸關的重要前哨,古稱「居庸之險不在關而在八達嶺」。八達嶺長城是明長城向遊人開放最早的地段。1961年3月「萬里長城——八達嶺」被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國務院確定八達嶺關城和城牆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八達嶺作為北京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1986年,八達嶺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全國十大風景名勝之首。 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1991年8月,八達嶺作為萬里長城的精華,在北京故宮博物館,接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人類文化遺產證書。1991年12月,在珠海舉行的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評選活動揭曉命名大會上(全國候選景點94個,回收有效選票48萬張),八達嶺因其景點著名,以37萬張的絕對多票數,成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首。1992年被評為「北京旅遊世界之最」中的第一名。2007年5月8日,八達嶺長城經國家旅遊局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八達嶺長城


八達嶺長城

概述

八達嶺長城,位於北京市延慶區西南部八達嶺鎮。地理坐標東經116°35′,北緯40°25′。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八達嶺景區以其宏偉的景觀、完善的設施和深厚的文化歷史內涵而著稱於世。 八達嶺地處居庸關關溝北口,地勢高峻險要,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八達嶺長城修築得格外堅固。其關城有東西兩座關門,東門額題「居庸外鎮」,西門額題「北門鎖鑰」,建於明弘治十八年(1505),嘉靖、萬曆年間曾加以修葺。兩門均為磚石結構,券洞上為平台,臺之南北各有通道,連接關城城牆。京張公路從城門中透過,為通嚮北京的咽喉。從北門鎖鑰城樓左右兩側,長城沿山脊延伸,依山而築。城牆高低不一,平均高度約7.5米,牆的下寬約6.5米,頂上寬約5.8米。可容五馬並騎,或士兵十人並行。城牆下為條石臺基,上部為巨磚牆殼,內部填以黃土和碎石。牆頂地面鋪砌方磚,頂部內側為宇牆,外側為垛牆 ,垛牆上有垛口(望口)和射洞,用以鎡望和射擊敵人。

城牆上每隔30~40米或100~200米,于險要處築一堡壘式堡臺。堡臺建築于山脊的高處、城牆的轉角處或險要之地。堡臺有高有低。高的叫作敵樓,上層有垛口可以鎡望射擊,下層有券洞、射口可以住宿、射擊 、屯儲火藥和糧食。低的為牆臺,高度與城牆差不多,但突出於牆外,四周有垛口,是巡邏放哨的地方,原來上面還有房屋建築用於士兵休息,現僅存地基。

在八達嶺城牆向外眺望,遠處還有零散的煙墩,上築垛口,是守衛八達嶺長城的警戒設施。出北門鎖鑰關門不遠,有明隆慶五年(1571)築成的一座磚城,名岔道城,是八達嶺前哨指揮處所在,可駐軍800餘人,並可儲備大量的軍械於此。

八達嶺長城在明代盛極一時,到清代後就失去其防禦的歷史作用,不再修葺。經多年風雨侵蝕和人為破壞而日漸荒蕪。1949年以後曾多次整修八達嶺關城、關門及南北各4個敵臺。1978年又重建了居庸關外鎮的城樓。八達嶺居庸關,翠嶺重疊,花木蔥蘢,早有居庸疊翠之稱,為古代燕京八景之一,是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目前,八達嶺長城對外開放度為3741米,有城臺、牆臺21座。八達嶺長城是沿著山嶺的脊背修築,從城牆外側看去非常險峻,內側則甚是平緩。這裡四季皆適宜遊覽。八達嶺長城1958年正式對遊人外開放,是中國開放最早的長城地段,也是接待遊人最多的長城景區。從開放至今的50多年裡,八達嶺長城景區代表萬里長城接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世界文化遺產證書」,先後被列為「首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十大風景名勝區之首」「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首」「全國首批5A級旅遊風景區」。2007年,在「世界新七大奇蹟」評選活動中,八達嶺長城以其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和無與倫比的國際影響榮登榜首。

北京八達嶺位於華北平原的北部邊緣,依山傍海,為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非常分明。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各具特點。年平均溫度為11.8℃,最冷1月份平均氣溫為-4.6℃,最熱為7月份,月平均為26.1℃。八達嶺的年平均氣溫比北京低3℃以上,成為「夏都」延慶的旅遊龍頭。北京春秋季較短、冬季稍長,年均降水量644毫米,無霜期為180天。

歷史文化

八達嶺長城位於峰巒疊嶂的軍都山中的一個山口。明代《長安客話》中說,這裡南通北京,北去延慶,西往宣化、張家口,「路從此分,四通八達,故名八達嶺,是關山最高者」。八達嶺高踞關溝北段最高處。這裡,兩峰夾峙,一道中開,居高臨下,形勢極為險要。古人有「居庸之險,不在關城,而在八達嶺之說」。八達嶺地區成為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一千五百年前的北魏,曾在八達嶺一帶修築長城,名為「畿上塞圍」。東起上谷軍都山(即八達嶺一帶),西至黃河岸。後來到北齊天保六年(555年),又修築長城,西起大同,經軍都山東去,把長城延伸到了海邊。八達嶺長城為明朝修築,從地理特徵上看,與北魏「畿上塞圍」的走向極為相似。

明長城的加固增修歷經了270年的漫長歲月,先後共有18次大規模的修築工程,東起遼寧省的鴨綠江邊,西止於甘肅省嘉峪關以西的布隆吉,明長城全長8851.8公里,經過中國北方十個省、市、自治區。無論從工程技術水準和設防的嚴密程度,都是以前的長城無法比擬的。因此,可以這樣說,我們今天看到的萬里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連接于秦始皇,完善於明王朝。 明弘治十八年(西元1505年)八達嶺建成關城。同期,在關城以北延慶縣境內的山川路口、交通要道上,修建墩臺、烽燧100多座。

為了加強防禦,嘉靖十八年(1539年),重修八達嶺關城東門。嘉靖三十年(1551年),在八達嶺關城西北三里建兵營,名岔道城。駐紮重兵防守,作為八達嶺的前哨陣地。1568年,抗倭名將戚繼光調來北方,總理薊、昌、保三鎮防務,他對東起山海,西迄居庸,延袤二千里的長城重新修築。由於八達嶺戰略地位重要,是修築的重要地段,城牆高大堅固,敵樓密集,用料考究,先後經歷八十多年。八達嶺長城成為城關相連、墩堡相望、重城護衛、烽火報警的防禦體系。

外交豐碑

「八達嶺長城是新中國外交史上永恆的豐碑」——原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錢其琛盛讚八達嶺長城在中國外交史上的作用。

1954年,周恩來總理陪同印度總理尼赫魯遊覽了八達嶺長城。這是萬里長城接待的第一位外國領導人。從那一刻起,八達嶺成為了中國政府重要的國事禮賓場所。煥發了時代青春的古老雄關開始了它新的歷史使命,用它特殊的方式向世界表達著中國人民愛好和平的友誼之心。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登上八達嶺長城,面對長城雄偉壯觀的氣勢,發出了「只有一個偉大的民族,才能創造出這樣一座偉大的長城」 的感慨。2002年,時任美國總統布希在圓滿完成對我國的國事訪問後,特意遊覽了八達嶺長城。站在當年尼克松總統登臨的地方,布希總統風趣地說:「我要超過尼克松總統當年的紀錄」。臨行前,布希總統在留言簿上寫下了:「祝願我們的人民永享和平與好運」。

迄今,八達嶺長城已累計接待中外遊人1.5億,並先後有尼克松、雷根、戈巴契夫、伊麗莎白女王(二世)、柴契爾夫人、曼德拉、葉利欽、小布希、蒲亭、歐巴馬等460多位國家元首、政府首腦以及眾多的世界風雲人物登臨。他們在這裡留下歷史的足跡,留下對偉大長城的無限感慨,他們在這裡播種友誼的種子,唱響和平的心曲。

為此,2002年八達嶺長城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授予「接待世界各國遊人最多的風景區」和「接待世界各國元首、政府首腦最多的風景區」兩項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