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 > 景區景點 > 正文

青岩古鎮

2020-06-17 02:02   來源:中文百科专业版   閱覽:


青岩古鎮景區

青岩古鎮,中國貴州四大古鎮(青岩、鎮遠、丙安、隆里)之一,因附近多青色岩峰而得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首批中國特色小鎮國家5A級旅遊景區。位於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建於明洪武十年(1378年),原為軍事要塞 。古鎮內設計精巧、工藝精湛的明清古建築交錯密布,寺廟、樓閣畫棟雕梁、飛角重簷相間。鎮人文薈萃,有歷史名人周漁璜、清末狀元趙以炯(貴州歷史上第一個文狀元)。鎮內有近代史上震驚中外的青岩教案遺址、趙狀元府第、平剛先生故居、紅軍長征作戰指揮部等歷史文物。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等革命前輩及其家屬均在青岩秘密居住過。青岩古鎮還是抗戰期間浙江大學的西遷辦學點之一。2005年9月青岩古鎮景區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公佈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2013年在頂峰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旅遊規畫項目中被譽為中國最具魅力小鎮之一。2010年青岩古鎮榮獲中華詩詞學會授予的「中華詩詞之鄉」榮譽稱號,率先成為了全國的詩詞之鄉。2016年被住建部列為首批中國特色小鎮。2017年2月25日,評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青岩古鎮景區


青岩古鎮景區


青岩古鎮景區

歷史沿革

青岩古鎮位於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人文歷史底蘊深厚,地域特色頗具魅力。青岩古鎮始建於明洪武十一年(西元1378年),因明朝屯兵而建鎮,以青色的岩石而得名,是一座因軍事城防演化而來的山地兵城,素有貴陽「南大門」之稱。

明初,青岩古鎮設屯堡。天啟四年至七年(1624~1627), 布依族土司班麟貴建青岩土城,領七十二寨,控制八番十二司。青岩古鎮作為軍事要塞和所占的特殊地理位置,其後數百年,經多次修築擴建,土城垣改為石砌城牆,街巷用石鋪砌。四周城牆用巨石築于懸崖上,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城內3平方公里範圍,文物景點近百處。

中央王朝為控制西南邊陲,洪武六年(西元1373年)置貴州衛指揮使司,以控制川、滇、湘、桂驛道。青岩位於廣西入貴陽門戶的主驛道中段,在驛道上設置傳遞公文的「鋪」和傳遞軍情的「塘」,于雙獅峰下駐軍建屯,史稱「青岩屯」。

洪武十四年(西元1381年),朱元璋派30萬大軍遠征滇黔,大批軍隊進入黔中腹地後駐下屯田,「青岩屯」逐漸發展成為軍民同駐的「青岩堡」。

地理環境

青岩古鎮位於貴陽市南郊29公里,是花溪區南郊中心集散地,地處東經106°37′—106°44′、北緯26°17′—26°23′,南北長約10公里,東西寬約8公里,總面積為92.3平方公里。

青岩古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降水量約1250毫米,日照時間長達2200小時,平均氣溫在14℃-15℃,一年四季均適合遊覽參觀。

主要景點

狀元府,是貴州第一個文狀元—趙以炯的故居,坐落在小鎮狀元街1號,狀元街與北街交接,靠南邊那一截叫「下院街」,北街幹道上有指示路牌比較容易找到。大院門前是一副簡單的對聯「琴鶴譜志,論語傳家」,顯示了主人一生的志願。府第坐南朝北,為兩進四合院,府第坐南朝北,為兩進四合院,均為一正兩廂,風格是歇山式,總占地面積700平方米左右。現存前殿、正殿、兩廂和朝門,朝門內牆上有許多不同「壽」字殘跡,據說這是趙以炯曾曾祖父趙理倫百歲時所留。建築是以木質結構為主的,氣派而不張揚,寧靜恬淡,一派書香風範。

文昌閣

文昌閣,位於東街143號,占地面積800多平方米。建於明萬曆年間,乾隆年間重修,磚木結構,依山而建,為攢角重樓八角式。是舊時讀書人常去讀書、聚會、祭拜文昌帝君的地方。

慈雲寺

慈雲寺,位於北街5號。始建於康熙年間,道光十二年(1832年)重修,總占地面積近2000平方米。傳說是西街吳姓人家捐修的。整個建築構架保持完好,有很多石柱礎為貴陽市石柱礎中石雕藝術精品。

迎祥寺,坐落在南街西側的小山腳下,建於明朝天啟年間,有「黔山祖廟」之美稱,是貴陽市的著名古刹之一,至今仍然香火旺盛。該寺有殿宇三重,前為天王殿,現殿中塑有彌勒佛像,殿兩側塑有四大天王之像。穿過前殿,便是大雄寶殿,正中供俸佛祖釋迦牟尼,兩旁供有文殊、普賢兩位菩薩。後殿下層供觀音菩薩,觀音兩旁,立有善財童子與龍女。令人詫異的是樓上供奉的居然是道教的神仙「鬥姆」,一問當地人才知,這裡早先叫做「鬥姆閣」,本是供奉鬥姆的道觀,後來才被佛祖們搶了地盤,變為佛寺,人們便將鬥姆像移置於此,一起供奉起來。

萬壽宮

萬壽宮,位於西街3號,毗鄰慈雲寺。清康熙年間建,嘉慶三年(1798年)重修,最早並不是一座道觀,而是江西會館,為南來北往的商賈之所,後來改造為道觀。整座宮院由正殿、配殿、西廂、戲樓和生活區組成,坐東嚮西,總占地1000多平方米,但建築大都在「文革」中被毁,多是後來重建。宮內最有看頭的便是戲樓,其中的木雕精美絕倫。在戲樓右側的木質橫梁上,一組高浮雕人物圖案最為著名,內容為「鴻門宴」「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很有軍旅文化特色。

青岩書院,原是青岩班姓土司的衙門。老輩人傳下來的故事說,清代乾隆年間,班氏土司家廟被燒毁,班家便以修家廟為由,將班氏先祖供像供奉于青岩眾紳捐資修建的文昌閣,且久占不還。清嘉慶六年(1801年),皇帝下旨全國春秋兩季祭祀文昌帝君。早對班氏土司將班氏祖先與文昌帝君並列的作法很是不滿的眾紳,要求班土司搬出祖泥,以便青岩百姓祭祀文昌帝。班土司不但不搬反蠻橫不講理,認為青岩城是班氏先祖所建,祖泥有資格供奉于城池中心點。這一占又是20多年。無奈,清道光四年(1824年),青岩李、趙、張幾大姓聯名上訴時任土司班廷獻,據說官司一直打到朝廷,皇帝以班廷獻將祖泥與文昌帝君並列供奉犯下「大為不敬之罪」,須儘快搬出文昌閣。這場官司,班廷獻不僅將祖泥搬出文昌閣,還輸掉班家一個四合院,一個花園、糧倉、牢房等18棟建築的衙門。因班家衙門處於古城中心,幾姓人家就把贏得的衙門一部分開辦成書院。誰料,該書院竟創造出青岩乃至貴州的輝煌。

趙公專祠

趙公專祠,位於古鎮南街,建於清同治年間,原為青岩團務總理趙慰三之專祠。專祠占地面積1600平方米,由山門、通道、過廳、兩廂房及大殿組成。祠東為文昌閣,祠南為青岩書院。

名人故居,抗日戰爭期間,青岩城牆完好,四座城門依舊,偏僻安全,接納了很多的「避難者」。八路軍貴陽交通站在青岩建立安宣點,把許多革命幹部家屬疏散到這裡來,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李克農和博古(秦邦憲)的家屬都曾經在青岩住過。李克農親屬曾居處:位於青岩鎮北街10號,1939~1941年李克農等中共領導人的親屬曾居於此,現仍為民居;鄧穎超之母曾居處:位於南街75號,鄧穎超之母楊振德女士1939~1941年曾居於此,現仍為民居,經營快餐;周恩來總理之父曾居處:位於青岩背街2號,1939~1941年,周恩來父親周懋臣老人曾在此居住,已對外開放。

定廣門

定廣南門,是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副總兵班應壽擴修青岩城時所建,咸豐年間,青岩團務總理趙國澎全面整修青岩城時建城門城樓。城樓面闊三間,進深4米,青瓦屋面。1993年,定廣南門經政府撥專款和集資得以重修,屋面改為黃琉璃瓦。安廣門修復時,由於沒有專家指導,工人將牆垛建在跑到上,垛下沒有護身牆著實遺憾。2000年,市政府撥專款再次重修,恢復了青瓦屋面,加修了護身牆,使定廣門基本復原舊貌。


北城門,又稱玄武門,為重簷歇山式頂木結構建築屋頂為青灰色瓦面,泥塑脊飾,是古代欽差下達皇帝聖旨的場所。初建於明朝天啟年(1621年-1624年),清順治十七年(1601年)班麟貴之子班應壽子承父職(土司)將土城牆改建為石城牆,清嘉慶三年(1798年),武舉人袁大鵬重修擴建,是青岩軍事古鎮的象徵之一。


石牌坊

歷史上,青岩古城四門內外有八座牌坊,現保存的只有南門外的「周王氏媳劉氏節孝坊」、南門內的「趙理倫百壽坊」和北門外的「趙彩章百壽坊」三座。三座牌坊的建築造型基本相同,均呈四柱三間、三樓四阿頂式,高9.5米,寬9米,面北背南,屬清朝石牌坊建築風格。驚奇的是,三牌坊都沒有基槽,靠4個長方形柱基直接立在地面上,且一豎就100多年。其中「趙理倫百壽坊」距定廣門僅幾步之遙,創意獨特,被藝術大師劉海粟稱讚為是「實屬罕見而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三座石牌坊也成為攝影發燒友的摯愛。

周王氏媳劉氏節孝坊

牌坊建於清同治八年(1869年),該牌坊是表彰周朝忠的妻子王氏和兒媳劉氏,王氏含辛茹苦拉扯兒子,兒媳劉氏盡孝將婆婆侍奉到耄耋之年,且為周家撫養子孫。劉氏事蹟被傳為佳話。節和孝萃於一門,博得皇帝一喜,嘉獎婆媳兩世,被贊為「為黔疆扶正氣」。在橫梁上方雕有精緻的「二龍搶寶」,匾額上方梁柱有浮雕「荷花圖」,圖上方雕有五龍圖、中間有「聖旨」二字。

趙理倫百壽坊,在青岩鎮定廣門內不遠處,建於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面北背南,四柱三間,高9.5米,寬9米,屬典型的清朝石牌坊建築風格。  「趙理倫百壽坊」是為雲貴歷史上第一位文狀元趙以炯的曾祖父,趙理倫老先生過百歲壽辰建立的。門楣上方有「生平人瑞」四個大字,意思是說,國家太平了老百姓才能夠長命百歲。在那個年代,青岩連續出了兩位百歲老人,真是長壽之地。  「趙理倫百壽坊」最引人注目的是四對護柱下山獅,這種造型全國罕見,書畫大師劉海粟先生對「趙理倫百壽坊」的八隻石獅子倍加讚嘆,譽之為「石雕傑作」。

背街

背街,是青岩最具特色的一條石巷,路面的青石板經過幾百年的沖刷、磨礪,已光可鑑人,如鏡面般泛著青黑的光芒,給街巷帶來一種獨特的時空感與神秘感。街邊都是層層片石壘起的院牆,路窄而幽靜,沿山勢起伏,是攝影的絕佳地點。背街附近也是景點比較集中的地方。

建築特點

青岩古鎮有著深厚歷史背景的建築。爬上鎮邊一側不算太高的山坡可以鳥瞰小鎮的全景,小鎮並不是建造在一個平面上而是建造在高低不平的山坡面上,從高處望去,整個小鎮的格局給人一種在別的古鎮中難以看到的立體美感。青岩古鎮中除了眾多的寺廟,竟然還保留著一座基督堂和一座天主堂,多種宗教和諧共處,形成其獨特風格。

象鼻木雕

象鼻木雕在青岩民居十分多見。大多用於房前挑簷枋,挑簷枋是需要承重的,將其雕成象鼻形,無疑是力量的體現。青岩民居的林柱子,其斷面有圓形的,有方形的,還有方形抹角的。圓形、方形稱圓柱、方柱,而方形抹角則被稱為「芝麻柱」,原因是其柱形酷似芝麻桿。「芝麻柱」除具有一定的線條美而外,還反映出人們的「多子多福」、「步步高昇「的傳統文化心態。

朝門

朝門多為垂花門,有的在門罩上彷石結構精雕細刻立柱及柱礎,外觀十分逼真。有的人家,在朝門前或大門前,鋪墁青石板,其上雕刻蝙蝠、古錢、白果、鯉魚等圖案,意為」開門見福」、「開門見財」、「開門見子」、「年年有餘」和「鯉魚跳龍門」等吉象。青岩民居的外裝飾,看上去並不怎麼豪華,因此也不特別搶眼,這多少反映出青岩商人「財不露白」的傳統理念。但仔細觀察,青岩民居的外裝飾,文化內涵極為豐富,像是一部很有嚼頭的古書。門鬥、門簪、連楹上的石榴、葫蘆、葵花等木雕,既寓意「多子」,又象徵「多福」。「多子多福」皆是人們夢寐以求的。許多大戶人家,前院人店鋪,後院為居室,兩廂當書房。書房窗雕多為冰裂紋,意為熬過十年寒窗,方可飛黃騰達。

重簷懸山式

重簷懸山式民居完全是人體仿生學與商業經營兩者之間的巧妙結合,青岩古鎮的民居表面看起來和其他明清建築並無明顯不同之處,青瓦石牆、古樸滄桑,但仔細觀察,卻有著自己非常鮮明的個性和地域色彩。貴州素來有「天無三日晴」之說,下雨,總不能耽誤了生意,精明的生意人們經過反復地經驗和教訓的積累,青岩鎮的典型民居孕育而生。門面作為商鋪的民居,一般會顯得高大一些,光有第一重簷是經不起風吹雨打的,更何況還有帶著風的偏山雨,但總不能把門關上了不做生意吧,就再加上一重簷,很好的保護了櫃檯,這樣再大的雨也不怕了。如果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那雙重簷就像人的眉毛和睫毛,保護眼睛的是睫毛,而不是眉毛,眉毛起到是一種裝飾作用,這種仿生學的商鋪式民居建築,充分體現了古鎮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善於創新的精神。這種運用人體仿生學,獨具特色的多功能民居建築即便放在全國範圍看也實屬罕見。

腰門

青岩民居,多建腰門,其門鬥和拉手頗有學問。許多人家的上門鬥,著意雕成桃子形、如意形。或者虎頭形、牛角形。拉手有的做成葫蘆形、石榴形或者祥雲形、如意形。俗稱「打門錘」的大門門簪,或者雕刻乾卦、坤卦。或者雕刻牡丹、葵花。大門楹,雕刻桃子、石榴、祥雲、如意或龍鳳等圖案,被譽稱為「門龍」。

窗雕

門斗、門簪、連楹上的石榴、葫蘆、葵花等木雕,既寓意「多子」,又象徵「多福」。「多子多福"皆是人們夢寐以的。如意、牡丹、祥雲、龍鳳等圖案,均為傳統文化中的吉祥物,向來備受民間青睞。青岩窗雕,也很精彩,除常見的福、祿、壽禧和耕、讀、漁、樵等圖案外,還有龍、鳳、獅、象等造型。許多大戶人家,前院作店鋪,後院為居室,兩廂當書房。書房窗雕多為冰裂紋,意為熬過十年寒窗,方可飛黃騰達。青岩民居撐拱,有的雕成蝙蝠形,有的雕成蝴蝶形。在漢文化看來,蝙蝠與蝴蝶通常代表「福」,蝴蝶甚至象徵「壽」。蝴蝶的諧音為「福」與「耋」。一個人,如果能活到「髦耋之年」,那無疑是老壽星了。青岩民居的木柱子。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