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旅遊 > 景區景點 > 正文

梵淨山

2020-06-17 02:15   來源:中文百科专业版   閱覽:


梵淨山旅遊區

梵淨山(Mount Fanjing),得名於「梵天淨土」,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網」(MAB)成員世界自然遺產位於中國貴州省銅仁市的印江、江口、松桃(西南部)3縣交界,海拔2572米,係武陵山脈主峰。地理坐標北緯27°49′50″—28°1′30″,東經 108°45′55″—108°48′30″,靠近印江縣城、江口縣東南部、松桃縣西南部。2018年7月2日,中國貴州省梵淨山在巴林麥納麥舉行的世界遺產大會上獲准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梵淨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為41900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區25800平方千米,緩衝區2800平方千米,試驗區13300平方千米。主要保護對象是以黔金絲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 brelichi)、珙桐(Davidia involucrate Baill)等為代表的珍稀野生動植物及原生森林生態系統。森林覆蓋率95%,有植物2000餘種,國家保護植物31種,動物801種,國家保護動物19種,被譽為「地球綠洲」、「動植物基因庫「、人類的寶貴遺產」。梵淨山山形複雜,環境多變,由此形成了全球為數不多的生物多樣性基地。根據科考資料,區內現有植物種類約2000餘種,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植物有31種,其中一級保護植物6種,二級保護植物25種。有珙桐林、鐵杉林、水青岡林、黃楊林等44個不同的森林類型。原始森林裡棲息著多種頻臨滅絕的國家保護動物,如:黔金絲猴、藏酋猴、雲豹、蘇門羚、黑熊等。其中黔金絲猴被譽為「地球的獨生子」,僅存800餘只,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

原始洪荒是梵淨山的景觀特徵,全境山勢雄偉、層巒疊嶂,溪流縱橫、飛瀑懸瀉。其標誌性景點有:紅雲金頂、月鏡山、萬米睡佛、蘑菇石、萬卷經書、九龍池、鳳凰山等。


梵淨山旅遊區


梵淨山旅遊區


梵淨山旅遊區


梵淨山旅遊區


梵淨山旅遊區


梵淨山旅遊區

梵淨山佛教開創於唐,鼎興在明。明萬曆所立《敇賜碑》將梵淨佛山譽為「立天地而不毁,冠古今而獨隆」的「天下眾名岳之宗」。梵淨山自古就被佛家辟為「彌勒道場」。以紅雲金頂日月升天為中心,以四大皇寺四十八座覺庵群星滿地作接引。紅雲金頂與月鏡山之間,正殿承恩寺與四、五衛星殿堂形成犄角之勢,擁拱絕頂二佛。紅雲金頂是佛山之核心。絕峰上兩殿鼎峙,兩佛臨鑾,無邊法界,極樂天宮的營造,是南宋白蓮社在「人間淨土」建設上的點睛之筆,是名山佛教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蹟,是紅雲之上盛開的一朵奇葩。 梵淨山這種種神奇、神聖的自然現象和人文遺蹟,被科學界譽之為「地球和人類之寶」;佛教界則視為「同體大悲」的菩薩精神的人間實相。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一誠大師為梵淨山題字「彌勒道場」。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秘書長學誠法師曾發表講話說:「梵淨山是中國第五大佛教名山」,是與五臺山文殊菩薩道場、峨眉山普賢菩薩道場、九華山地藏菩薩道場、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齊名的中國佛教名山。

佛光是梵淨山最奇特的天象奇觀之一,在旭日東昇或夕陽西下時分,人們在太陽相對的雲霧上,經常可以看到七色光彩組合成的巨大光環,倏忽間飄飛而至,裡面佛影端坐,莊嚴肅穆,其景奇異之極,其光絢麗之極!據權威部門統計,梵淨山是中國所有名山中佛光出現頻率最高的地方。

貴州是一個多山的省份,大山的阻隔造就了貴州少數民族的多元文化。梵淨山及其周邊地區聚集著土家族、侗族、苗族、仡佬族等多個少數名族。風情的梵淨山猶如一個骨子裡透著豪氣的多情女子,她的嫵媚來自於知足而安逸地生活在這裡的少數民族,來自於他們一個個悠美的故事和承載這故事的數不勝數的節日,來自於那掩映在節俗里的恬靜生活。

武陵山區自古相傳的原生態巫、儺文化,是長江中上游神秘詭譎的儺文化的典範。這種以敬畏自然為其靈魂的蠻夷文化,現在只有梵淨山地區保存得最為突出和完整。無論你走在哪裡,都會讓你在一種寥廓奇異、境界迷離、美麗動人、率真天然的民風民俗中感動、陶醉。

儺戲被譽為戲劇中的「活化石」,是一種佩戴面具演出的宗教祭祀戲劇。經歷了兩三千年歷史的積澱和衍化,還出現了上刀梯、下火海、開紅山、踩紅鏵、吞釘子等絕技表演。儺戲的面具大多用白楊或柳木製作,白楊木質輕而不易開裂,質地細膩。柳木在民間是闢邪之物,藝人用它製作面具,有驅邪納吉之意。其雕刻粗獷中不乏細膩,古樸中不乏意味,亦是絕佳的旅遊紀念品。

主要景點

紅雲金頂(新金頂)

新金頂(紅雲金頂),海拔2336米,垂直高差達百米,是三座金頂中最險的一座。晨間經常被紅雲瑞氣圍繞,因此也被稱為紅雲金頂,諧音「鴻運金頂」,有鴻運當頭的的寓意。新金頂上半部分被「金刀峽」隔成兩座孤峰——南面建有釋迦殿,供奉釋迦佛;北面建有彌勒殿,供奉彌勒佛。中間由天橋連接,狀若飛龍。紅雲金頂從不同角度觀看,分別似佛手二指禪,也像生命的圖騰,因此又被稱為「天下第一峰」。

老金頂 從梵淨山紅雲金頂遠眺老金頂

老金頂,海拔2493米,是梵淨山第二高峰。因月光下石壁經常出現彌勒佛為眾生說法的圖像,又名「月鏡山」。老金頂上建有燃燈殿,供奉燃燈古佛。燃燈古佛屬過去佛之一,此佛初生之日,四方皆明,日月火珠復不為用。因此又被稱作定光如來、普光如來、燈光如來。

蘑菇石

蘑菇石,石如其名,高約十米,上大下小,形似蘑菇。得佛家「平常心」之真諦,歷10億年屹立不倒。許多畫家、攝影家都以它為題材,創作出各色各樣的藝術傑作。現在蘑菇石作為梵淨山標誌性代表形象,已經走向全世界為世人熟知。


承恩寺 大雄寶殿


承恩寺 從梵淨山新金頂鳥瞰承恩寺

承恩寺,位於新老金頂之間,是梵淨山寺廟群的主體建築、為梵淨山四大皇庵之一。承恩寺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後毀於戰火,僅存遺址。1988年僧釋通靈募化重修,根據古遺址異地復原,與原鎮國寺(現天王殿)合而為一,組建成現在這座承恩寺。

護國禪寺

護國禪寺,背靠棉絮嶺,面向肖家河,兩側有大小獅子岩拱護,地處西上梵淨山要衝,是梵淨山西大皇庵之一。護國禪寺原有殿堂三進:前為玉皇殿五間,兩側配殿各兩間,中進為正殿七間,側各三間禪房,中為天井,兩側各有廂房五間,對廳五間,是朝山時香客宿息處,後進為觀音殿,兩側耳房分別為廚房和庫房。清光緒七年,清政府移松桃廳都司衙門於該寺旁,稱「護國營署」,總攬八汛軍務。1934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黔東獨立師師部亦設於此。護國禪寺歷盡滄桑,幾經毁建,直至大躍進時,廟宇全部拆毁,僅存遺址。1998遼寧高僧釋佛友方丈重建護國禪寺。經五年多的努力,現已投入資金1300餘萬元,建起了大雄寶殿、天王殿、放生池、山門、圍牆、東西廂房、畫棟雕梁,殿內佛像高大莊嚴,金幡寶幢等設施一應俱全,堪稱「大山、大寺、大和尚」。護國寺現已成為黔東北佛教文化活動的中心。

萬寶岩

萬寶岩,是梵淨山的地質編年史,展現著梵淨山滄海桑田的演變:1 4億年前這裡本是汪洋大海,由於不斷的地殼運動,才鑄就梵淨山七百餘里的山體。萬寶岩就是當時從海底抬升起來的原石,由各種鵝卵石膠結而成,內含有大量稀有金屬及玉石、貝殼、古生物化石,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寶石般的炫目光澤。

萬卷書

萬卷書,相傳唐僧玄奘西天取經歸來,曾專程到梵淨山拜謁彌勒大佛。將至紅雲金頂時,卻因白龍馬偶失前蹄,撒下一疊佛經,經書落地生根,便成就了今天的梵淨山一絕——「萬卷書」。

賜敕碑,為貴州省重點保護文物,是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奉神宗聖旨而建,由戶部郎中李芝彥撰寫。該碑全稱「敕賜梵淨山重建金頂續碑」,楷書陰刻,全文1349字,駢儷華美、氣勢恣肆,內容豐富、感情酣暢,對梵淨山的地理位置、山形地貌、名勝古蹟、歷史傳說、佛教興衰等都作了詳盡記載,其中「眾名岳之宗」一句,直接表述了梵淨山在當時人們心中無可比擬的崇高位置。

萬米睡佛

萬米睡佛,由紅雲金頂和鳳凰山組成的天然佛像。它仰臥在這梵淨山頂,綿延長逾萬米,為世界之最。千百年來各地百姓把梵淨山當作大佛山朝拜,山即一尊佛,佛即一座山。

觀瀑亭(觀音瀑布)

觀瀑亭(觀音瀑布),唐僧當年從西天取經回來經過梵淨山時,便率眾徒弟在此停馬歇息。白龍馬此  時早已汗流浹背,他就此山水秀麗,乃人間美景,世外桃源。清澈見底的泉水讓它忍不住一躍而進,好生涼快。可這一洗就洗出了禍端,佛山乃清淨之地怎能裸身洗浴。於是天庭對白龍馬做出了懲罰,罰他送師傅回大唐後立刻返回此地化身白瀑永守此潭。看這瀑布從上往下,是不是像極了觀音菩薩的側像,上面是觀音的頭部,下面一點是觀音的肩,右下角有一處鋪滿青苔呈瓶狀,裸露在外面的便是觀音的聖水瓶,據說這是白龍馬的化身。後來這便成了梵淨山一道風景,朝山拜佛的信眾便在此修了涼亭子,取名觀瀑亭。

淨心池

淨心池,供奉著聖水觀音,蓮花底座由七七四十九片蓮花瓣組成,代表圓滿、吉利之意。念佛人,要心靜,靜心念佛靜心聽;心即佛,佛即心,成佛無非心淨定。自古朝山拜佛之人,上至此地,皆須飲泉洗面,滌除煩惱、雜念,以示虔誠與淨心。

十月懷胎樹

十月懷胎樹,該樹一母九子,樹齡逾千年。母樹為櫻桃,其樹榦上生長有包括杜鵑、華西花楸、吊鍾花、中華槭、繡球樹等多種樹木,子樹根系均扎根于母樹。附近百姓為祈求兒孫滿堂,紛紛在樹下祈拜,以求如願。

黑巷子

黑巷子,此處屬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特殊的地理地質環境使得此處山林生長茂密,四季常綠,長年陰翳蔽日,故名黑巷子。

老山門(碑林)

梵淨山碑林,由全國書法協會代主席沈鵬題字,全國書法協會名譽主席啟功,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李沛瑤,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為碑林題詞。在豎立的碑林中還有94歲高齡的臺灣孔孟學會會長陳立夫、日本書人協會會法協會會長陳聲桂、孔子第七十四代孫孔立可、世界著名攝影大師陳復禮等中外人士為梵淨山題詞賦詩手跡墨寶,真是中外巨筆繪梵淨,武陵明珠放光彩。

木棧道,海拔2100米的雲線之上,建有一條全長750米、近60層樓高的木棧道,直接通往蘑菇石景點。木棧道由原始叢林的空隙中穿過,沿途是錯綜複雜的杜鵑林、青岡林、槭樹、山櫻和箭竹林。步行其中,可以全程零距離體驗梵淨山的自然生態之美。

歷史沿革

梵淨山是西南一座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梵淨山就屬楚國「黔中地」,秦朝屬「黔中郡」,漢代屬「武陵郡」,以後一直是「武陵蠻」崇拜的神山、聖山。

明隆慶年間至明萬曆中葉(1567年—1588年),明政府鎮壓梵淨山以東的「臘爾山苗族大起義」後,在該地區開始修建「南方長城」,並對被破壞的梵淨山佛教進行第一次重建:除重修西岩古寺、天馬古寺外,另據(道光)《印江縣誌》載,又新建孝慈寺、天慶寺、天池寺;此外還修復了梵淨山老金頂的金頂古茶殿,以及新金頂的釋迦殿、彌勒殿等,同時拓寬天池寺-薄刀嶺-剪刀峽-金頂古茶殿-新金頂釋迦殿、彌勒殿的西朝山大道。明萬曆元年(1573年),金頂《院道碑》詳細記載印江知縣雷學皋重建情況。

明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貴州播州土司楊應龍叛亂,禍及梵淨。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梵淨高僧妙玄和尚奏請明神宗重建梵淨。此次重建五寺六殿:承恩寺、天池寺、三清殿、釋迦殿、通明殿等,《敕賜碑》立於通明殿旁,成為梵淨山「鎮山之碑」。此次重建,使梵淨山形成了「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六大腳庵,環山四大古寺」的格局。各寺釐定寺產,招納僧戶,修藏經塔。梵淨山因惠沾皇恩,遂名震宇內,香火盛極一時。

明萬曆(1563年—1620年)、清康熙年間(1654年—1722年),兩次敕封梵淨山,要求官府保護梵淨山「一大正殿、四大皇庵、48大腳庵」,清末又設「都司衙門」加以保護。

清康熙年間(1654年—1722年),梵淨山重新敕封並重建,皇庵天池寺被敕名為「護國寺」,成為梵淨山最大寺廟。梵淨山佛教重新鼎盛,與西南佛教名山峨眉山、雞足山成三足鼎立之勢。

康乾之世,梵淨山除擴建明代「一大正殿、四大皇庵」,另將「六大腳庵」增建至「四十八大腳庵」。

嘉慶元年(1795年),松桃苗民首領石柳鄧與湘西吳八月進行「乾嘉起義」,石柳鄧死後,義軍余部在梵淨山地區堅持達12年之久。道光年間,梵淨山第四次重建:改接引殿為天恩寺(1822年),改通明殿為報恩寺(1832年)。又擴建孝慈寺(1832年),重塑金頂彌勒、觀音銅佛像等。

咸豐五年(1855年),貴州爆發「咸同大起義」,銅仁「紅號軍」首領趙子隆在梵淨山三角莊建立根據地。光緒元年(1875年),太平天國軍余部劉勝扮清軍,持槍入山,趕殺僧尼,四處劫掠。光緒五年(1880年),梵淨山環山五屬團練合編為「松桃協左營練軍」,新任貴州巡撫岑毓英親往率軍督剿劉勝,次年(1881年)肅清劉勝。鎮壓「紅號軍」及劉勝後,梵淨山遭到嚴重破壞,滿目瘡痍。為加強防範,巡撫岑毓英奏請于皇庵護國寺建「都司衙門」,稱「護國營署」,對梵淨山實行長達30年的軍管。「兩縣一都司」的設立與調整,有效防止禍亂再起,保證了梵淨山正常的朝拜活動。

光緒六年(1881年)起,在嚴密軍管下,岑毓英令隆參和尚主持重建梵淨。皇庵承恩寺重修一新,寺內供奉雲貴總督岑毓英「長生福祿牌位」一方。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前後,梵淨山第五次重建結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梵淨山位於銅仁地區中部,地處北緯27°49′50″—28°1′30″,東經108°45′55″—108°48′30″,在貴州銅仁市印江縣、江口縣、松桃縣(西南部)3縣交界處,靠近印江縣城、江口縣東南部、松桃縣西南部。系雲霧山系東延之武陵山主峰,其山體形成於10—14 億年之間。

地形地貌

梵淨山是雲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峰(山腳到山頂落差達2000米),是烏江與沅江的分水嶺,也是橫亙于貴州、重慶、湖南、湖北四省(區)的武陵山脈的最高主峰。

梵淨山是中國黃河以南最早從海洋中抬升為陸地的古老地區。梵淨山在漫長的地質歲月中,經歷了多次構造變動,中生代的造山運動,把該地區捲走了鄂川湘黔侏羅山式褶皺帶。由於構造控制,爾後一直處於強烈的隆起區,拔地而起成為武陵山之巔。出露的中元古宇梵淨山群,是陸向裂谷盆地-紅海型新生洋盆地火山沉積岩系;山麓和山頂部分主峰保存的同是上元古宇板溪群-下江群波動陸緣碎屑沉積。

氣候特點

梵淨山地區受東南亞太平洋季風控制,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夏季受東南海洋季風影響十分顯著,冬季受寒潮影響一般較小。梵淨山年平均氣溫13.1℃至14.7℃,最熱月(七月)平均溫度25.3℃,最冷月(二月)平均溫度2℃,氣溫隨地勢增高而降低。年無霜期270—278天,年日照時數900—1170小時,年降水1100—2600毫米之間,降水季節都集中在5—10月份,相對濕度平均達80%。按熱量帶劃分,有明顯的垂直帶譜,從山腳至山頂分別是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總的特點是氣候溫和,光能充足,雨量充沛,無嚴寒酷暑。

自然資源

梵淨山保存了亞熱帶原生生態系統,並孑遺著7000萬至200萬年前的古老珍稀物種。其存有生物種類2601種,其中植物2000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植物21種,占貴州全省受保護植物總數的43%;動物801種,脊椎動物有382種,列入國家重點保護動物19種,占貴州全省受保護動物總數68%。

植物

梵淨山有4.2平方千米原始森林,為多種植物區系地理成分匯集地,植物種類豐富,為中國西部中亞熱帶山地典型的原生植被保存地。區內有植物種數2000多種,其中高等植物有100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植物有珙桐等21種,併發現有大面積的珙桐分布;是世界上罕見的生物資源基因庫。從海拔500米左右的山麓地帶到海拔1300—1400米地帶,主要是地帶性的常綠闊葉林,為梵淨山森林的精華所在,其中有不少仍處於原始森林的狀態,植株密集,林內陰暗,生活著眾多的珍稀生物;從魚坳以上,海拔1400—1900米為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帶,1900—2100米為落葉闊葉林帶。在梵淨山,多合圍粗的大樹,其中好多樹木直徑達到了1米以上。世界上共有15種植物區系地理成分,在梵淨山就有13種。

動物

梵淨山有脊椎動物有382種,其中受國家保護的野生動物有黔金絲猴(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被譽為「梵淨山精靈」,「地球的獨生子」現存約700隻,僅分布在貴州境內武陵山脈之梵淨山。)、熊猴、獼猴、雲豹、林麝、毛冠鹿、蘇門羚、穿山甲、鴛鴦、紅腹角錐、紅腹錦雞、白冠長尾雉和大鯢(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貴的兩棲動物)等14種。梵淨山是黔金絲猴的獨一分布區。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