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人物 > 正文

記父親二三事

2020-08-05 18:10 作者:朱麗明   來源:兩岸新聞   閱覽:


父親從醫70載,今已年晉耄耋,但他對中華醫學的那一份執著與痴戀之情卻絲毫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消退,反而將此視為自己終其一生的唯一事業和寄託。


家學淵源 幼承庭訓

我家是名副其實的醫學世家(祖父、祖母為中醫骨傷外科,父親系中醫骨傷科,姑媽,我們四個兄弟姐妹,二姐夫,我太太、兒子和兒媳婦均為醫師,19位家庭成員中就有12位醫師),爺爺朱伯麟乃溫州著名的中醫骨傷外科醫生,祖居康樂坊。爺爺苦心鑽研,醫術精湛,始終秉著「醫者仁心」的理念幫助病人。但凡上門求診的病患,有求必應,力求治癒,遇到窮病人,不僅免費給予治療,還常常為病人施捨藥費。礙於當時的醫療條件,爺爺決定親自動手製藥,因長期接觸中草藥粉塵,爺爺積勞成疾,在66歲時不幸死於肺癌。聽長輩們說,出殯那天,各地受過他幫助的人們獲悉噩耗紛紛起大早,滿懷悲痛地從四面八方趕來,送喪隊伍擠滿整條康樂坊大街。
小時候,父親跟在爺爺身邊耳濡目染,深受熏陶,在對醫學產生濃厚興趣的同時也立定將來從醫的高遠志嚮。他少年時曾就讀于林時芳儒醫學館,學古文讀醫藉,憑著聰穎的天資和一股韌勁,將生硬晦澀的醫學書背得滾瓜爛熟並了然於胸,後又拜德藝雙馨的名醫白仲英先生進一步深入學習。父親得遇名師,刻苦學習,名師惜才,傾囊相授,奠定了父親成為名醫的基礎。
解放後,他參加第一屆中醫師進修班,接受正統的中醫內經、中醫藥理學及西醫的解剖生理學學習。1957年,24歲的父親受命赴省中醫進修學院師資培訓班學習,結業後返回原單位工作,並受聘于溫州衛生學校、溫州中醫學校、溫州醫學院擔任兼職針灸教師多年。在他的悉心教授下,桃李芬芳、人才輩出,他當年的學生目前成為市區各大醫院的骨乾和棟梁。同時,父親繼續在醫院門診從事傷骨科臨床工作,因父親工作認真、醫術精湛,聲譽日隆,被聘為當時的東風醫院傷骨科主任、市中醫學會理事及傷骨科學組副組長、地市委老幹部的保健醫師。父親盡心竭力、不辭辛勞地為當時為官清廉的老領導、老幹部們的身體健康保駕護航,也因此使得他們深受感動、銘記在心,但父親從不願意藉助這種特殊關係為自己和家屬謀取私利,連為母親調換工作時也因不想打擾領導而未能遂願。
至此,父親已成為溫州地區名聞遐邇、家喻戶曉的名醫。


醫者仁心 普濟眾生

在70多年的從醫生涯中,父親始終秉持「體恤仁慈,行善積德,拯人於傷痛」的醫德。他醫術精湛兼待人和善,使得求診者絡繹不絕,他們或來自窮鄉僻壤、或遠及異域他國,父親均能做到不諂富不驕貧,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位病患。

父親在骨腫瘤的中醫治療方面頗有造詣,記得一位內蒙古的高幹罹患骨腫瘤,痛苦異常,他到北京各大醫院求醫,均被斷定為不治之症。家屬通過當時的醫療情報,抱著一線希望找到我父親,剛做過急性化膿性闌尾炎手術尚未痊愈的父親不顧母親的極力勸阻,毅然決然地飛赴內蒙古為得絕症的領導進行悉心治療,減輕該領導的痛苦,從而達到提高他的生活質量,有效延長其生命的效果,為此,家屬深受感動、滿懷感激,雖然後來該領導辭世了,但到現在為止他的子女們還一直與父親保持著聯繫,親切地稱呼父親為大哥。
父親每天不辭辛勞,有求必應,日診逾百人,雖然不計個人得失,放棄補休,輪休,年休等節假日的休息,卻依然無法滿足病患的需求,他們往往會在父親下班之後尋到家中繼續求診,於半夜三更前來敲門求醫的也不在少數。當時,尚在讀書的我剛好睡在最靠近門口的房間,聽到「午夜驚魂」的急促敲門聲,我難免對這些病患心生怨懟,父親見了語重心長地對我說:這些病人若不是痛苦至極,需要緊急就醫,就不會在半夜三更冒昧前來打擾我們,身為醫生要始終設身處地地為病患著想,想他們之所想,急他們之所急。為醫者就要時刻遵循藥王孫思邈在《大醫精誠》里的諄諄教誨:「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我聽聞後不免心生愧疚,自此不僅不再抱怨半夜登門的病人,還主動起床迎接他們,然後再喚醒父親。父親對待病患的赤子之心在我的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記,也成為我們兄弟姐妹日後對待病患時所效仿的榜樣。

父親全身心地投身醫療事業,並將每位病人視為自己的摯愛親人,正因為他有著這顆赤誠的仁心,方使得他的醫術達到爐火純青、愈臻高深的境界,因此,他不僅享譽全國,還馳名海外,病人遍布全球各地,不少在國外的華僑均不畏旅途勞頓,隔著千山萬水專程乘坐飛機到國內找父親看病,父親幾乎每天都被要求郵寄藥物、方劑至世界各地,從而也在無形中使得古老而神秘的中醫藥揚威寰宇。


謙遜好學 博采眾長

雖然,父親所學的是中醫,但他從不會非議和排斥西醫。早些年中央號召全國普及中西醫結合,全國各大醫院中學西,西學中蔚然成風,父親積極響應號召,去醫學院附屬一醫骨科向湯幫傑,李也白等名家學習西醫骨科,學到了洋為中用的先進西醫理論,並活用於中醫的臨床工作,為以後的醫學交流、科研及撰寫醫學論文打下紮實的基礎。同時他的中醫臨床經驗與技巧也博得諸位名醫的一致認可和高度評價,這些老前輩們雖然都可謂各自領域的楷模和典範,但他們卻依然抱持著謙遜好學的態度相互切磋、取長補短,經常進行病人會診與交流,並善意地提出各自的意見和建議,父親從善如流、積極納諫,使得自己的技術更臻完美,也與李也白教授結下很深的學術友誼,成為莫逆之交。
父親始終認為「弘揚古法、裨以今長、知西揚中,兼收並蓄」方為醫者之道,他堅持以中醫為主,西醫為輔,中西醫結合的方針進行骨傷科疾病診治,師古而不泥古,勇于創新,佳績迭出。他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經千年而不衰,歷百代而璀璨,正是因為中國人有著寬闊包容的胸襟,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又曰:「見賢思齊焉!」正因為中國人懂得不斷汲取眾家之所長,才能將自己的文化發揚光大並不斷綿延下去。

因著他的博大心胸和長期熏陶,我們子女也都紛紛痴迷於醫學,將此選擇作為自己的終生事業,並根據各自愛好分別選擇學習中醫或西醫,其中大姐朱麗平、二姐朱麗臻和妹妹朱麗丹繼承了他的衣缽。我和太太、兒子及兒媳婦等人所學的均為西醫。


老驥伏櫪 志在千里

父親不僅專心臨床實踐,也勤于筆記,他將自己的臨床心得、案列報告總結為醫學理論和學術見解,先後發表相關論文20餘篇,為後輩留下寶貴的醫學借鑑財富。其中尤以《中草藥治癒骨腫瘤與竇道性骨髓炎實例》論文最受推崇。

父親在從醫從教之餘,時時關心時政,心心念念要為國家百姓奉獻自己的人生。「苦心人,天不負」1983至1992,父親眾望所歸連續二屆當選為市政協委員,他積極參政議政、履行神聖的職責。1991年,父親因業績出色被評為市先進工作者和突出貢獻者,省衛生廳還為他頒發榮譽證書。直至1993年,已年屆六十的父親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光榮退休。退休後,他被聘為醫學專家門診部傷骨科醫師、友好醫院院長、建國醫院醫事顧問等職。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父親在退休後退而不休,甚至比之前更加忙碌了。每天,總有跋山涉水,慕名從遠道而來的病人上門求醫,家裡可謂門庭若市。對此,父親毫無怨言,不敢懈怠,總是一絲不苟、專心致志地為每一位病人診治,使得他們藥到病除,也因而使得病人更加源源不斷、接踵而來,他卻從不喊苦、喊累。我想能夠每天以自己的專業知識為病人解除痛苦或許就是他最大的精神支柱,他從中所獲得的內心的充實、精神上的愉悅和人格上的提昇,就是一筆無形的精神財富,指引著他在醫學的道路上不斷追求和探索。
2019年以來,父親罹患高血壓和腎功能衰竭,我們子女都不斷地勸慰父親該放下事業,好好休息一下了。可父親非常執著,他說一日從醫,便要終生奉獻,認為自己目前還能走動,腦子還清醒,便依然可以發揮餘熱,為病人、為社會貢獻自己的一技之長。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父親因罹患尿毒症於半年前需要不斷予以血透治療,他也在無奈之中澈底放下自己摯愛的醫療事業,但他披肝瀝膽、殫精竭慮為醫患服務的精神卻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在這條路上不斷前進。感謝父親的學生們,甌越名醫何炯成,瑞安名中醫鄭潤傑、樂清名醫朱劍中、倪阿拾、黃忠強等,他們將朱氏骨傷科進一步發揚光大,影響浙南地區,令父親與我們一家深感自豪和寬慰。


(註:本文作者為朱鶴醫生的獨子,現為溫州市中心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溫州醫科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