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均富思想,聚焦於提升全民福祉,其理念強調土地國有財富的分配平衡,國家在公共事業方面的主導地位,縮小貧富差距等等。而大陸的共同富裕政策,承襲了孫中山的社會公平與民生關注,重點在於透過精準扶貧,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等等措施,來實現收入分配平等。該政策的背後,是大陸社會經濟發展,要減少貧富分化,並且和大陸現代化的目標,互相連結。因此孫中山提出的均富政策,它的理論基礎,對於大陸現代化的進程影響,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例如在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帶,有一個耕地不足的小村莊,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加上村民文化程度較低,缺乏外出謀生技能,大部份的家庭只能靠著貧瘠的土地,艱困地維持基本生活,吃玉米,住土房,喝井水,走的也是泥巴路。但是近年來隨著各種扶貧政策的深入實施,這個貧窮落後的小村落,悄悄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2025因緣際會,筆者有幸來到了上述的這個小鎮,位於甘肅寧夏回民自治州廣河縣紅星村。他們結合了全縣之力,推動電商產業園區的構建,在密密麻麻的直播間內,展開了新經濟學理論的脫貧行動。這是徹底顛覆傳統的銷售模式,用科技創新,和直播帶貨,來推銷當地的農產品,或是廚房用品,例如鍋具,和爐具等等。生產和銷售一條龍,推銷商品,改善生活。而且當地的官民合作共榮,創造就業機會。又引進中央的幫扶基金,以及已在當地蓬勃發展的台商資助等等,建設了許多工廠,幼兒園,籃球場,和五人制足球場等等,成果豐碩。不但成功脫貧,而且不再返窮,也振興了國家經濟,是脫貧戰爭中,一項閃亮亮的指標。
還有鼓勵讀書,從教育中脫貧,因此紅星村的大學生,每逢假日即返回故鄉,免費輔導村民加強課業,這是一種回饋鄉里的精神,和善良美好的傳承。紅星村的村民,先從思想教育,凝聚共識,深耕產業,並且專注在教育深造。而村民不斷的回饋循環,改進修正,也堪稱是世界級的社區營造重建,一次成功的典範。
那天下午我們來到紅星村,臨時又遇到了些小事故。因為我們搭乘的大巴車太高,被當地的電線卡住動不了,這個狀況突如其來,一時不知如何處理,有些進退兩難,又動彈不得。沒想到當時有許多當地的村民,也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之下,就自動自發的前來幫忙。大家去張羅了大木棍來頂開電線,然後又找來了大梯子,自告奮勇爬上大巴車頂,解開被纏住的電線,而我們才得以通行。其實我們和當地的回民,不但素不相識,而且語言也不完全通,只憑著手勢和微笑來溝通,他們對於外來遇難的台灣同胞,是那樣的親切友善,全力付出,而不求回報。車子再度啟動時,兩岸同胞大家一起鼓掌,不知該如何感謝他們,我的內心有一種深深的感動。
等到快要離開的時候,我們徒步經過村莊的小路,卻更驚訝的發現,有一些回民同胞帶著他們的孩子,在門口跟我們揮手告別,並沒有其他的言語,大約只是說個再見,祝君平安,歡迎再來。我們看著回族的小朋友,揮動著他們的小手,感到無比的溫馨,這是對於同胞的友善關懷,這兒真是一個幸福美好的小村落。同行的友人開玩笑說,回民小童是出來守衛家園的,意思是不要摘我家的玉米喲,而我也打趣他們,可能也是說,不要遲疑啊,朋友們盡量多摘些回去,沒事的,反正出了村子口之後,可以微信掃碼,行動支付呢!
而關於回民小童保衞家園的趣事,我想起了在台灣有一個真實故事可以回應,與之唱和。上個月筆者和內人,就在住家附近的社區,參與了一場活動,名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和台灣光復80週年音樂會。因為在台灣有些人,可能是刻意的忽視,或是選擇性的遺忘,這個抗日勝利台灣光復的大日子,但是我們沒有忘,不能忘呀,常思量,不能忘呀,常思量。筆者和內人,也以中華美韻合唱團員的身份,上台唱了三首歌,其中第一首,就叫做《中國一定強》。
原來這首歌在大陸更有名,而它原始的名稱是叫做《中國不會亡》或是《八百壯士歌》。這首歌是描寫當年對日抗戰的風起雲湧,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的故事。當年88軍的軍長孫元良將軍,即是台灣著名影星秦漢的父親,下令謝晉元中校率領414名弟兄,堅死守住四行倉庫。當時還有女童軍楊惠敏,冒死給八百壯士送國旗等等,這個戰役激勵了全國人民,包括了當時一位純潔愛國的回族青年,名叫桂濤聲,他創作了《中國不會亡》這首歌,喚醒全民有志之士,一致團結對日,敲響了抗日戰爭勝利的先聲。多麼美好悲壯的一首歌曲,傳唱中華民族幾個世紀,歌聲遠播海峽兩岸,在台灣我們也這樣傳唱,節奏相同的這首歌,兩岸同調,多年如此。
當年的熱血回族青年桂濤聲,可能一如,當今在紅星村跟我們揮手的回民小童一般,是那麼的熱愛自己的家園故土,勢死守護,保家衛國。毛爺爺也曾寫下《沁園春》詩,說江山如此多嬌,不禁令人心生嚮往,無限眷戀,血脈隨之沸騰,希望你我兩岸中華兒女,不負歷史,不愧先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