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 > 大陸 >

挥锄向东海(二)

2021-03-07 16:20    作者:陈再伟   來源:原创   VIEW:



                       (二)

 

 

   蔡宅是我们这次走访的第二站。该村老书记蔡兰春等人为此事先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使我们在较短时间里,接触到了当地丰富的历史资料。在震撼于他们典型海涂围垦文化的同时,我们深切感受到了蔡宅人浓浓的热情和真诚。

   蔡宅,地处东山上埠东北方向,与林东、林西相邻。村居的大部分,被塘河支流及道路,勾勒成古代斗士头盔模样,面朝东北方向的大罗山,仿佛在凝思着什么。

   现在,蔡宅村民主要有蔡、江、胡、林等20多个姓氏,人口约1200多户近 5000 人,蔡姓占其中70%左右。据该村《蔡氏族谱》记载: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瑞安始祖蔡苑,由闽之仙游赤湖焦溪迁居瑞安县城西。 南宋庆元元年(1194),第十世蔡焕文由瑞安城西岘山第二巷迁徙至九里上蔡埭围垦海涂,后定居于九里南首的高路头。元末明初,因兵灾蔡氏后裔避至现在蔡宅村位置的垦区,结庐生息,渐成村落。

   赵钧在道光甲辰(1844年)八月日记中记述道:“东瓯滨海,百年前沿海村落,逼近江岸。后因浮涂添涨,岁岁有增,自西而东,得地几十里,皆已成田。现在二十里外,潮落时,不见水之地,又十里许。更数百年后,增地又当何如?沧海桑田,变迁信不可测。”,“沿海一带沙涨,岁有所增。每有数百亩之地,均系一家升报者。其地假整齐画一,有如楸枰,价值不昂,每亩值十余元至三十余元。最宜种植杂粮”

 

   围垦造田,谈何容易。其中涉及开河铺路、磊堤筑坝、挖土填海、改良土壤等众多环节,工程浩大,工期漫长。即便放在当今,借助现代化大型机械设备,也得大费周折。不知道800多年前,这位蔡氏先祖基于什么原因,胸怀多大胆略,居然决定用扁担与铁锹去续写精卫填海神话传奇。一代代人生命不息,围垦不止,凭着家族的力量,硬生生从东海边缘的涂滩里,填造出4000余亩良田,如今成为我市滨海新区上望街道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许是填海造地过于艰难,一代代蔡氏族裔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锲而不舍,坚韧不屈。他们祈求上苍神佑,倍加珍惜用生命造就的每一寸土地,一边开垦一边细心记录着发生的重大事件。于是慢慢积累成了一部鲜活的、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东海围垦民间史册。

   随着走访的深入,一串串饱含艰辛的统计数字,一个个或感人涕下或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渐渐浮出岁月烟尘,再现于我们面前:

   人口繁衍。从南宋庆元元年(1194)第十世蔡焕文迁居九里开始,到明洪武年间的170多年时间,族众才繁衍为10多人。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人口增加至一百余人。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人口达五百多人。

   七甲报垦。南宋理宗宝佑(1253-1258)年间,蔡氏第十二世定瑶公与薛氏合力开垦七甲南田。蔡宅集善堂前路,北薛里浦河,蔡薛各半甲直至海。            

   蔡宅泥城。明初倭寇来犯,村民奋起抗击。蔡宅被杀十人,二处房屋被烧。于是蔡、林两姓在村西合造泥城,开设北、西两门。东首有河及吊桥,以保太平(《瑞安市志》似误载为“清咸丰、同治间官府与乡绅为防御金钱义军建”城周约2里,城门称拱星门,民国时均圮。南瓜型泥城河还在)

   上蔡埭桥。明崇祯年间,族人蔡彩舜见该由竹木结构的土桥破败不堪,时常有人落水,便捐大批钱币,耗时一年,率众修成多孔石桥。中间桥板,刻有“蔡埭”二字。

   蔡宅南下路。由蔡宅三港庙后至新切园,全长约四里,明清时期自然形成。清末到1953年,蔡宅村民挑沙铺路不止。十八至六十岁男丁每三人分摊一船沙;养牛户,按每头牛分摊米饭一担,几十斤米及蔬菜,供应挑沙人午饭。

   蔡林官司。民国元年,本埠下新围被邻村林氏占去。林、蔡二大族发生械斗。蔡宅死五人,重伤七人。林氏被杀一人,后被政府枪决一人(可能是瑞安枪决犯人肇始)。这场蔡林官司,直至民国十二年才以蔡氏胜诉了结。

   民国九年,民莘乡将南垟至东山上玛(左土右马)保改为上望保(因上玛为蔡氏原名),本保由林、蔡、雅儒及本埠下组成。民国十七年由省政府颁行村里制,以户口太多不合规制,编为上望保,蔡宅与雅儒合并为雅望保。上望保长林楷,雅望保长胡树元。

--------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地处东海之滨的云江两岸,历来就是台风肆虐、海涛席卷的地盘。无法想象,地处海涂险地的蔡氏族裔们,是如何一次次祈求神灵护佑,一代代躲过灾难,把香火顽强延续了下来。

   《蔡氏族谱》记载:蔡氏三港庙,始建于明朝崇祯年间。昔时,海洪肆虐,塘东园被淹,农作物颗粒无收。村民饥寒交迫,于是在蔡宅塘东建造三港庙,祈求太平。庙内有小三间,塑有三港爷及众神像,供奉祀。

   传说,清光绪年间东山迎佛,抬二府爷经过蔡宅东侧风水墩旁大榕树。众人落轿休息片刻,再抬神像却不能撼动。于是有人戏言,二府爷看中此地了。话音刚出,神轿立轻,众人得以继续前行。村民以为神仙显灵,之后便在此建造二府庙,信众日盛,香火不绝。民国十二年二府庙扩建,1969年被毁,1974年村民捐资重建。

   最富亲切感的,应该算是集善堂了。南宋宝庆元年,第十二世蔡廷芳,乐善好施,结缘僧门,在本里七甲始建“集善堂”,礼佛参禅。明崇祯年间,迁至蔡氏宗祠的西首,改称“集善观”(今法云寺)。观内房屋三间,不知从何年开始供奉上了蔡氏娘娘。

   据传,蔡氏娘娘名春花,是蔡襄第八代孙女,论辈份系始迁祖蔡焕文的第四代侄孙女。她年青时与陈十四娘娘、马九娘娘、董氏娘娘结为盟姊妹。后来成为陈十四娘娘的助手,在浙闽一带沿海伏妖降魔、惩治海寇、为民除害、保佑太平。元时,她被朝廷赐封“护国佑民”俗神。虽然蔡氏娘娘与陈十四娘娘分属不同时代,一个在唐末,一个在宋元,但能通灵天地、呼风唤雨、护佑民生同样受到民众膜顶崇拜。

   有了本族神仙的靠山,蔡宅人腰杆子硬了,胆儿也肥了,眼界随之开阔。他们开始仰起头来,放眼世界,思考社会,渐渐把个体生命融汇到波澜壮阔的社会洪流之中。

   清咸丰十一年(1861)金钱会起义,蔡宅村里风起云涌。义军首领蔡华曾住进天圣观,道观旁边的土墩上,插满了义军大旗。

   瑞安汀川张棡之父张庆葵在其《瑞安东区乡团剿匪记》中记叙:“二更时,闻贼已在上码设局。并言欲保身家者,须向裕相说妥。裕相即林燮臣也。予急饬弁走探,则上码土城果插贼旗也。各地团丁闻之气馁。”

   起义失败后,天圣观被焚。很多义军战士的头颅,被埋土墩之下。后来,那土墩就被村民叫做“扦旗墩”。解放后,有人曾把这里掘开,发现里面仍叠埋着大量骷髅。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蔡宅儿女积极投身革命运动。黄埔军校第6期毕业的蔡大冶,北伐战场,出生入死;长沙会战,屡建战功,后在台湾升任中将,身名显赫。

   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如火如荼。蔡宅人不甘落后,10多名热血男儿分三批报名参军奔赴战场。村民至今还记得,那年冬天的午后,一群十七、八岁的蔡宅儿郎,骑着高头大马,身佩红花,顶着凛冽的寒风,被人们簇拥着踏上征程。人群中,有人拼命挥手高喊:“记得写信回来——!”   马上的少年听见了,自豪地行了个军礼,随即追着西风纵马远去。

结果,他没有守信。不!他们全都没有守信。多少年过去,他们个个铁石心肠,任凭时光逐着岁月,任凭沧海桑田海枯石烂全都杳无音讯,一去不再复返。直到70年之后,才有人在一本抗战老兵的回忆录里看见这么一段文字:那一年的春天,衢州火车站里,有一批来自瑞安的北上新兵被日寇飞机炸死了。

   这,也许就是他们离开家乡后的最后一丝信息。

   七十年前,参加欢送的人们如今几乎都已离世,可他们的后代,依然还在惦记、等待、寻访着那些昔日勇赴国难的抗战少年们:

      蔡阿椿    蔡传琮    蔡传生    蔡桂磬    蔡桂蘢

      潘光水    蔡桂登    蔡传荣    蔡桂骍    胡才佐

------

   斗转星移,日月如梭。转眼间,社会步入了新时代。随着瑞安市区范围的不断扩大,古老、偏僻的蔡宅村落,不知不觉间融入了安阳新区,成为寸土寸金的城中村。曾几何时,四方民众为抢购村里建房指标——“红证”,背着成捆成袋百元大钞,把村口宽广的交通主干道路,挤得水泄不通,引来大批交警忙于疏导。

   如今,宽敞、平坦的隆山东路,贯穿村落北部直奔东海方向而去。连接温州市区和机场的S2城市轻轨,业已铺了进来。一座生机勃勃的滨海新城,正在蔡氏祖先们围垦过的土地上迅速崛起。新一代的蔡宅人,早已脱离土地羁绊,求学、就业、四海流芳。难舍故土的,农工渔商各显神通,纷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上世纪80年代,蔡宅一批有识之士抓住商机,创办袜类针织厂,引领全村共同发展。鼎盛时期,全村织袜企业达100余家,产品畅销海内外,年产值高达20多亿元。蔡宅村,成了瑞安市大名鼎鼎的织袜专业村。

   在走访中,我们看见原本古朴、威严的蔡氏宗祠,已被改建为集教育、娱乐、礼仪、民俗于一体的文化礼堂。村西头新建的小公园,绿树成荫,曲径成趣。健身器械、运动场地、露天舞台、宣传橱窗应有尽有。村前桥头旁的蔡宅上望楼亭,榕树相衬、琉璃翠瓦,飞檐斗拱,气象万千。据介绍,该楼亭为蔡大冶先生86岁回乡访亲时倡议并捐款8万元助建而成。当年,他还亲笔题写“上望楼”三个大字及二楼大厅左右立柱藏头楹联:

                       上祖故居兰桂腾芳溯源迫始原德流光垂永世。

         望衡对宇里仁为美熙来攘往人寿年丰乐太平。

   仔细端详其书法,只见运笔沉稳、字迹饱满、博采众长、自成一体。笔墨老辣、博古高雅、精炼遒劲、形神兼备。顷刻间,一个戎马一生,超凡脱俗,身体健壮,精神矍铄的老人形象跃然眼前。这对楹联在赞美家乡、缅怀先祖的同时,充盈着阅尽人世,归去来兮的恬淡意蕴。

   忽然觉得,假如蔡宅天然巨人头像远眺千年的,是大罗山顶鸿蒙元气所结的龙脊。那么,刚好与游子归来的意象联袂成趣。一个是望子早成龙,建功又立业;一个则是,走遍天涯路,月是故乡明。细细品味,天地人生,家国情怀,儒道释墨,全然其中。

   真诚祝愿蔡宅村民,天遂人愿,人寿年丰乐太平。

 

 

 

注:

民国《瑞安县志稿·氏族门》载:“前里乡上望二百户,先世原籍福建长溪,宋皇祐间迁城第二巷,元至正间迁上望,始祖名起。有宗祠一,谱牒未见。”

  • 責編: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