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百科 > 傳媒 > 新聞學 >

新聞學

2019-08-22    作者:-1   來源:中文百科   VIEW:

新聞學(英語:Journalism),是研究人類社會各類新聞傳播活動的形成、發展和基本規律的應用性社會科學。在目前全球化經濟發展和資訊社會形成的過程中,以新聞傳媒為核心的新聞傳播事業將發揮巨大的作用。

概述

新聞學主要研究新聞事業與社會的關係,各種新聞媒介的特性、功能及其運用,新聞事業的歷史、現狀及其發展規律,新聞事業的管理等。

新聞傳播活動之源可以追溯到人類社會活動之初,人類在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中產生了相互間傳遞資訊的需要,透過交流資訊瞭解社會生活中發生的變化。當這種資訊的交流越來越具有社會化特點的時候,新聞事業就產生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越來越依賴資訊的交流,新聞事業對人類社會就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新聞傳播活動從原始的口頭傳播到文字的手抄和印刷傳播、無線電廣播和電視廣播,現在已成為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社會生活條件。

如同歷史上印刷、無線電廣播和電視廣播等技術上的進步給新聞傳播產業帶來的衝擊與變革,互聯網的興起也嚴重衝擊了傳統新聞產業和企業的生態,甚至危及了一些全球知名的新聞機構的生存,迫使整個產業開始進入新一輪轉型期。在新聞內容的製作和表現形式方面,多媒體技術已經開始扮演重要角色;在新聞內容傳播方面,寬頻網路技術也已經占據重要地位。這些技術進步都給新聞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提出了許多新挑戰,也已經有許多新成果在發揮積極的進步作用。與此相應地,有專家提出了網路新聞學的概念,並建立了一定的理論體系。

新聞學的中心議題

客觀世界的諸條件對人類社會新聞活動的決定、支配作用,及新聞活動對社會的反作用。

新聞主導理論

新聞主導理論,是各國新聞立法、制定新聞政策的理論依據,也是影響新聞人觀念的一個決定理論主張。世界各國新聞學主導理論有四種:自由主義報刊理論、社會責任論、發展新聞學、黨報理論。

新聞活動

1.新聞活動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新聞事業(大眾傳媒)、廣義新聞活動

2.新聞活動是人類求生村圖發展的需要:新聞活動的歷史、封建社會新聞活動發展的背景和原因

3.新聞活動的管道:親身傳播、大眾傳播、群體傳播

4.廣義新聞活動:不僅限於和大眾傳播工具的直接接觸,而包括人們為溝通客觀世界新近變動的情況所進行的一切活動。

新聞活動的管道

一、親身傳播:

採用的方法:語言傳播(直接交談、電話會談) 文字傳播(信件、電報、傳真、郵件)

體態語言傳播(手勢、眼神、表情) 信號傳播(暗記、旗號等)

特點:資訊傳播有明確的對象。屬於定向傳播。

優點:資訊傳播的針對性強、反饋快、互動性大,可以迅速調整傳播內容和方法。

缺點:傳播面窄,傳播速度慢,保真度差

二、大眾傳播:

方式:報紙、廣播、電視、雜誌、書籍、電影(中國只包括前三種)

特點:面向全社會傳播資訊,。沒有明確的傳播對象。屬無定向傳播。

優點:傳播速度快、傳播面廣,保真度好。

缺點:反饋慢,互動性差

三、群體傳播:

方式:集會、發布會、講座、報告會、討論會

特點:既屬於無定向傳播又屬定向,長處和不足節餘二者之間。

新聞學和新聞工作的區別與聯繫

第一、新聞學僅僅是一門專業學科,新聞工作是多種學科和新聞工作實踐經驗的綜合運用。

第二、新聞語言要求準確、簡潔,讓人一看(聽)就懂;新聞工作設計到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法學、文學、歷史學、以及自然科學等;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是新聞工作最重要的素質。

自由主義報刊理論

第一、自由主義報刊理論起源於歐洲,盛行於美國。其主要內涵是探討新聞自由和政府、社會、個人的關係。

第二、其主要內涵是:

1.報刊不受政府的干涉。政府不得採取任何措施干涉、收買或控制報刊,唯一措施是保護新聞自由。

2.報刊擁有對政府的監督權。報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國家第四勢力。

3.「自由意見市場」和「自我休整」理論。讓人民群眾和各黨派都利用報紙充分自由地表達各自的意見。前提是給予人民各項事務的充分資訊。

4.對事實的信念。報道的最終目的是客觀地反映現實,讓人們對外部世界形成獨立的見解。

第三、本理論把客觀地向公眾提供事實作為新聞報道的最高標準和新聞人的職業道德標準。客觀性報道是自由主義報刊理論在新聞實踐中的具體體現。支配著西方報刊的不是理想的理性至上,而是利潤至上、金錢至上。

社會責任論報刊理論

20世紀40年代由一批美國學者正式構建,50年代為西方所接受。其基礎仍然是自由主義報刊理論。

「報刊自由委員會」(社會責任論)對報刊的五項基本要求:

1.新聞必須真實、全面;新聞報道必須理智;新聞報道要作出合理真實的解釋。

2.新聞報刊要成為「交換評論」和「批評的論壇」。報刊應負責起社會成員間思想觀點交流的責任。

3.報刊要反映出社會各個集團的典型畫面,對各個集體給予正確描述。避免因誤解而引起衝突。

4.報刊要提出和澄清社會目標和價值觀。大眾穿報媒介必須承擔起教育和宣傳的職責。

5.報刊要「完全接近每日的資訊」,這是對新聞時間性的要求。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並不能看不能真正實行自律,公眾對此有無能為力,社會責任論者只能求助於政府來管束和制約新聞媒介。它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緩和西方新聞媒介和公眾、政府之間的矛盾,並不能從根本上消除新聞媒介和社會大眾的對立。

新聞

新聞:新聞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新聞是新近事實變動的資訊。這兩個定義對於新聞互為表裡,在不同場合有各自不同的內涵和功能。

報道:是對可以查證的事實的客觀敘述。是指人們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有根據。

分析:是建立在事實基礎上的,是對客觀事實發生的原因、意義、影響所做的解釋以及對未來發展趨勢、結果所做的預測。其前提是,議決和結果都必須是事實。

判斷:是對某一件事情的利與弊,是與非、對與錯,得與失、善與惡,榮與辱所做的結論。這種結論有強烈的主觀主義傾向,有鮮明的價值取向。新聞應儘可能地多向人們提供可以查證的事實,不妨做些分析,但儘可能避免下結論,不要以判斷代替事實。

新聞本源:先有事實後有新聞,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

新聞的主要功能

反映世界的最新變動(變動產生新聞,變動是新聞之母)。記者應從事物的變動去著手尋找新聞,這是新聞記者應具有的「新聞敏感」;要從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中研究它的影響、意義,追究出更大的事件。

硬新聞:關係到國計民生以及人們切身利益的新聞。它有極嚴格的時間要求,報道必須迅速,儘可能地準確,資訊儘可能量化。

軟新聞:富有人情味、純知識、純趣味性的新聞。它沒有明確的時間界定,多數屬於延緩性新聞,無時間的緊迫性。它和人們的切身利益無多大關係,向受眾提供娛樂、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

新聞的基本特點

第一、新聞最基本的特點是真實和新鮮,由此延伸出新聞報道的要求:迅速及時。這也是新聞最基本最核心的規律。

第二、現代社會,新聞真實、迅速的要求決定了新聞工作的方向,塑造了新聞媒介以及新聞工作者的品格,決定了媒介的形式和技術的採用。

第三、人類傳播工具的選擇和發展,根本上也是由新聞特性所決定的。人類傳播工具經歷了:

口頭新聞——書信新聞——新聞書——新聞週刊——日報——電臺——電視臺——互聯網

人體器官——印刷媒介——電子媒介

第四、「真實和迅速」還決定了新聞工作者的素質要求:首先必須忠誠、工整和嚴謹,其次必須有敏銳的反應和判斷能力。

新聞要素

第一、新聞要素是新聞構成的必須材料:who,what,when,where,why.

第二、明確新聞五要素對新聞工作有兩大作用:

1.有助於記者採訪時迅速弄清每一個新聞事實的要點,以保證新聞來源不失實。

2.有助於記者迅速抓住新聞重點,尤其是在新聞導語寫作中。

新聞類別

按新聞內容分:政法新聞、經濟新聞(工交新聞、財經新聞)、體育新聞、文教衛新聞、社會新聞

按新聞發生地點分:國際新聞、全國新聞、地方新聞

按新聞時間性分:突發性新聞、延緩性新聞

按新聞與讀者關係分:硬新聞、軟新聞

宣傳與新聞的區別與聯繫

第一、新聞與宣傳的基本區別:新聞傳播資訊,宣傳傳播觀念。

第二、具體區別:

1.出發點不同:宣傳的出發點是處於宣傳者自身的生存、發展需要去追逐受眾;新聞的出發點是受眾出於自身的需要去追逐資訊。宣傳追逐受眾,受眾追逐資訊。

2.歸宿點不同:宣傳者傳播觀念的目的是要受眾理解它、接受它、支持它,宣傳者在宣傳之前有自己的主觀意圖,透過宣傳,力圖影響人們的思想,讓受眾按宣傳者的意圖去行動;新聞發布者除了以新聞謀利以外,對新聞本身無自己的主觀意圖,任憑受眾自己去分析判斷,作出決策。

3.傳播的方式不同:新聞(資訊)的傳播是一次性的,第二次、第三次就不能再稱為新聞(資訊)。宣傳卻需要經常重複,以加深人們的印象,利於人們的瞭解和理解,並往往用一種或多種不同的形式反復宣傳同一種觀念。

4.傳播的要求不同:資訊溝通要求定量的準確(真實、全面、客觀、公正、及時、準確)。宣傳要求定性的準確,即觀點和材料的統一,觀點要求正確鮮明,材料要真實典型。

第三、二者的複雜聯繫:儘管二者從動議、特點、只能上均有原則性的區別,但又出現一定的特殊複合現象。媒介的所有者(私人、集團、政黨、階級)或新聞工作者自身處於某種目的,自覺不自覺地利用新聞報道宣傳一定的思想、觀念,表達自己對新聞事實的理解和評價。

新聞媒介與輿論導向之間的關係

第一、新聞媒介即為輿論工具,新聞媒介與輿論相生相滅,互為依託。新聞媒介因自身的特性介入到輿論產生和作用的各個環節,構成了它與輿論之間的密切聯繫。

第二、反映並代表輿論。

1.公開表達對於輿論既是必要條件又是最後形成的標誌,而公開表達又必須藉助一定的媒介,所以輿論的形成始終少不了新聞媒介這條最公開的管道。

2.新聞媒介為輿論起到了最經常的承載作用,使得媒體從最單純的表達管道「晉升」到公眾代言人的位置,即「擬態公眾」。

3.新聞媒介在輿論領域同時扮演了公眾論壇和公眾代言人的角色。它既是輿論的載體,又是輿論主體的影子。

第三、引發輿論。

1.輿論形成的前提是「必須要有意見指向——特定公共事務」,而人們對這一事務重要資訊的瞭解主要來自於媒體。公眾對於外界資訊重要程度的判斷也主要依據新聞媒介判定的順序。

2.新聞媒介設置的議題常常衍生為輿論的源頭,即公眾關注的公共問題(事務)。這是媒體長期潛在地影響、作用輿論的一個重要手段之一。

第四、引導輿論:

1.透過持續不斷的資訊流,構築現代資訊環境,作用於人們的認識,引導輿論。資訊是輿論及公眾意識形成的基礎,公眾形成意見態度過程中實際已受到媒介資訊環境的制約,這種資訊鉗制式地作著引導。

2.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意見表達引導公眾意見。新聞媒介透過隱含的意見傾向性報道,或透過直接的評論,表達立場、觀點,引導輿論。而面向大眾的傳播媒介很容易使自己的觀點立場成為「主流意見」(優勢意見),從而使公眾視其為多住意見而遵從和符合,往往這也是媒體有意識地控制和引導過程。(諾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論)這是其強大影響力最明顯的表現。

新聞媒介與輿論密切相關。它反映輿論代表、代表輿論、引發輿論、必要時主動引導輿論的方向。

新聞學專業

培養目標

主要為報社、電臺、電視臺和通訊社等新聞媒介輸送高素質的合格記者、編輯以及新聞事業經營管理專業人員。

課程

核心課

1.中國現當代文學(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2.廣播電視概論(Introduction to Broadcast Television)

3.基礎寫作(Writing)

4.新聞學概論(Journalism Theories)

5.傳播學概論(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s)

6.廣告學基礎(Advertising Theories)

7.中國古代文選(Selectio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8.新聞採訪學(News Covering and Reporting)

9.中國新聞史(Chinese Journalism History)

10.外國新聞史(Western Journalism History)

11.新聞寫作(News Writing and Reviews)

12.新聞攝影(Photojournalism)

13.新聞倫理與法規(News Policy and Law)

14.新聞評論(News Analysis and Criticism)

15.新聞編輯學(Modern Newspaper Editing)

16.中國文化概論

17.比較新聞學(Comparative Journalism)

選修課

1.西方文化史(the History of Western Culture)

2.美學原理(Aesthetic Theory)

3.公共關係學(Public Relation)

4.深度報道研究(Depth Reporting)

5.電視新聞(TV Journalism)

6.名記者名作品研究(Reportor and Writer Studies)

7.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Reasearch Method & Academic Writing)

8.大眾傳播法概論(Introduction to Mass Communication Law)

9.傳播與文化(Mass Communication & Popular Culture)

10.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

11.媒介市場營銷(Modern Marketing)

12.網路傳播(Internet Communication)

13.受眾研究(Audience Analysis)

14.網路新聞研究(Internet News Research)

15.圖像傳播學(Visual Communication )

16.現代西方廣告(Modern Western Advertisement)

17.新聞文化學(Journalism: A Cultural Perspective)

18.負面新聞傳播研究(Negative News Promulgation Study)

19.媒介經營與管理(Media 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20.新聞實務方法論(Methodology of Journalistic Skills)

21.新聞輿論(Public Opinion )

22.專題攝影報道(Photography of Special Subjects)

23.媒介文化批評(Critical Issues in Media Culture)

24.西方經典新聞作品選(Studies on Western Classical News Works)

25.傳播調研方法(Communication Research Methods)

26.國際傳播(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 責編:admin
0

閱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