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 > 科技 > 正文

新聞元宇宙:從新聞了解世界與人生 中國「天眼」發現疑似地外文明信號?

2022-07-26 22:04 作者:牛隆光   來源:台灣觀察欄目組   閱覽:


   根據紐約時報在2022620日的網路新聞報導指出,中國天文學家探測到具有地外文明特徵的無線信號,這個消息立即在天文學界及新聞界傳散開來,畢竟蒐集到地外文明信號是一項劃時代的天文信號發現,因為結果可能會影響人類的發展方向,甚至會改變地球的未來命運,可謂是歷史上的一項重大新聞發現。

 

中國「天眼計劃」使用全稱為「500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的巨型新望遠鏡,英文縮寫名稱為「FAST」,俗稱「中國天眼」。這個巨型射電望遠鏡的探測頻率為140.604兆赫茲,頻寬相當窄,作為搜尋地外文明的電波頻率。原本望遠鏡指向一顆名為克卜勒438b的銀河系外行星進行搜尋,這顆岩石行星大小約為地球1.5倍,在天琴座的克卜勒438紅矮星恆星系統的宜居帶內軌道運行。天琴座距離地球數百光年,也就是從地球以光速的速度前往天琴座,需要數百年的時間才可以到達,這樣的距離看似遙遠,其實在宇宙距離上來看是相當接近。根據科學家估計,這顆行星表面溫度為2.8攝氏度,可能有符合存在生命的環境。

 

就在人類似乎發現宇宙鄰居的當下,這個消息卻在大陸官方報紙「科技日報」消失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但是西方科學家及媒體記者在評論這件事時,援引中國搜尋地外文明的首席科學家張同傑的話說「可疑信號可能是某種地球的無線電干擾,尚需進一步確認或排查,這是個漫長過程。也就是說地外文明信號的發現,可能只是我們自己空歡喜一場,是人類自己發現自己的無線電波信號。

 

人類在半世紀以來,搜尋地外文明計劃(英文簡稱SETI),就像是海底撈針的遊戲,在茫茫宇宙時空中,尋找可能的地外文明信號。每次可能有希望找到這樣的信號,最後往往卻發現是軌道衛星、微波或其他人為信號來源的干擾所致,結果都是空歡喜一場。連最近一個可能是來自我們太陽系的鄰居--比鄰星的信號,最後也被證實是來自澳洲的無線電干擾。

 

雖然搜尋地外文明的可能失敗連連,但是人類仍然沒有放棄搜尋地外文明的努力。哈佛大學的霍洛維茲教授也建議應在月球背面建造望遠鏡,以避開日益嚴重的無線電波污染及軌道衛星的干擾。這種搜尋地外文明的努力來自對外星文明的熱中,最近美國太空總署(NASA)也宣布發現兩個僅距離我們33光年的超級地球(super earth),環繞著一顆紅矮星HD260655繞行軌道。所謂的超級地球,超級(super)指質量的程度,係指2.5-10倍質量的岩石行星,但不觸及大氣層、宜居帶及適合人類居住等條件的評估。所以,超級地球不代表是適合生命或人類發展的星球。

 

超級地球更可能不適合人類居住,因為在質量超重情形下,生存環境可能更嚴苛。像是重力太強,使得人類可能行動更遲緩。或是,大氣層可能更厚,形成更大壓力。其實,行星是否適合人類居住,可能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第一,要有水,液態水尤其重要,才能維持生命。生命是一種能夠自我維持,並在分子尺度上演化的化學系統,所以水成為各種化學反應必須的溶液或載體。因此,生命需要水。第二,行星距離母恆星不能太近,也不能太遠,水因此才能在0度到100度之間存在,所以行星必須存在宜居帶。一般而言,太陽系宜居帶在0.99-1.7AU之間,AU就是地球至太陽間距離。有了水及適當的行星與母星距離,還要有幾個條件,一是要有陸地與海洋,一是要有大氣,才能孕育生命。再來要有磁場,這樣大氣層才不會被星際風吹走。最後,質量要和地球差不多。

 

目前,適居的地外行星還沒找到,上述的二個超級地球,目前的測量結果,一個是地球大小的1.2倍,質量是2倍,每2.8天繞恆星一周。另一顆大小為地球的1.5倍,質量為地球3倍,每5.7天繞行恆星一周。依照大小、質量、密度計算,這兩顆行星很可能是岩石行星,但是溫度太高了,其中一顆行星溫度約為435度攝氏度,另一顆行星為284度攝氏度,都屬於高溫的岩石行星。所以說,兩顆行星都不適合人類居住,也很難有生命存在。


我們人類在宇宙的大家庭裡,是否可能有鄰居存在,這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科學家窮其一生尋求答案。但是,不可諱言,至今仍沒有答案。有些科學家認為,尋求地外文明應該再等幾百萬年,因為現在的地外文明恐怕還在形成或演化的階段。另外,也有可能是孕育先進文明的「光」,還在前往地球的途中,還沒傳達到地球上,人類觀察不到。而已過世的物理、天文學家霍金則是不主張尋找地外文明,他認為人類如果真找到了地外文明,並與之通信,且讓對方知道我們的位置,恐不免引起一場星際戰爭,讓地球蒙難。
 

所以,大家在仰望天空的同時,是否也了解到地球的人類可能有鄰居或相似的生命存在宇宙的一個角落,正等待我們的尋求與發現。不過,真得找到了,不知道是否會因此改變地球未來的命運。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尋找地外文明對於人類了解宇宙與生命的現況,一定有相當幫助。



作者:牛隆光  台灣佛光大學 傳播學系副教授

欄目主持:李威侃

最近关注

热点内容

更多